【摘要】新媒體時代,青年亞文化早已不是傳統印象中的對抗儀式,青年亞文化與主流文化之間的疏離感正在逐漸消解。青年群體利用各種新媒介形態,進行各種亞文化實踐,不斷追求自我表達,構建了屬于這個時代的青年亞文化景觀。充分理解當代青年亞文化的風格表征、盛行原因與功能價值,準確把握青年亞文化背后的精神內核,以更加辯證的視野和更加包容的心態,引導青年亞文化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青年亞文化 文化價值 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媒介技術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深刻變革,新媒體對社會、文化、個人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也為青年亞文化提供了全新的發展空間。網絡空間的開放性與自由性,不僅為作品創作提供了海量資源,同時也為青年亞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廣闊空間。在新媒體時代成長起來的青年群體,依托網絡技術的優勢,打造出了別具特色的青年亞文化景觀,多樣的青年亞文化形態開始出現,亞文化已成為青年成長發展的重要文化形態。二次元文化、電競文化、表情包文化、彈幕文化、飯圈文化等,具有共同興趣愛好的青年通過互聯網平臺聚集在一起,進行信息交流,產生情感共鳴,每個青年都可以在網絡世界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
新媒體時代青年亞文化的特征:部落式集聚、戲謔化表達、區隔與交融
當前,新媒體已經成為亞文化內容創作與傳播的獨特文化場域。相較于傳統印象中青年亞文化的邊緣化而言,新媒介語境下,青年亞文化的實踐群體和傳播對象呈現出明顯的普泛化轉向。網絡世界模糊了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性別、年齡、學歷、收入等諸多差異,青年亞文化成為不同青年群體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文化。同時,青年亞文化的交流模式與傳播空間也實現了充分的媒介化轉向。借助各種網絡社交平臺,青年群體的自我表達被更多人分享,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新媒體時代青年亞文化的轉變還意味著青年亞文化將呈現出新的特征。
一是表現出典型的部落式集聚特征。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著媒介環境,受眾不僅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取海量信息,而且還擁有更多選擇,個體參與文化內容的生產與傳播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的常態。新媒體特有的開放性和便捷性,不僅為青年群體的自我表達提供了高互動性的傳播空間,同時也推動了青年亞文化以空前活躍的姿態在網絡世界蔓延,并借助新媒體建構相同趣味的獨特亞文化部落。通過B站、知乎、微博、豆瓣等網絡平臺,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青年通過部落式的方式集聚,創造和分享著新媒體時代的青年亞文化。這種因興趣集聚的部落流動性較強,很多成員往往流連于多個部落之間,帶來不同亞文化圈之間的相互交叉與重新組合,促進青年亞文化發展。
二是融入娛樂精神的戲謔化表達手法。青年亞文化自誕生之日起就與娛樂精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新媒體時代,這種娛樂精神演變成青年對社會環境的一種獨特的感知與表達。傳播媒介的多樣化為青年群體的娛樂表達提供了多種選擇,青年群體以戲謔、反諷等形式,對原文本進行解構與重組,創造出娛樂化的網絡作品,使自我表達被更多人聽見和接受,戲謔化的表達手法成為青年亞文化最直觀的特征。例如,青年創造的網絡流行語不同于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而是將娛樂精神融入對社會環境的感知與表達中。這種戲謔化的表達手法不僅僅單純地為了娛樂,還具有價值判斷與意義建構的作用,傳遞出青年群體追求個性突破與理性反思的群體特質,同時也有效拉近了個體之間的距離,有利于青年亞文化的進一步分享與傳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青年亞文化的戲謔化表達手法也是青年群體進行自我標識,以區別于主流文化的風格化手法。
三是文化的區隔與交融并存。青年亞文化的傳播體現出文化的區隔與交融,這里的區隔并不是指不同亞文化圈之間絕對性地相互排斥,而是指青年亞文化所具有的區隔不同群體身份的作用,這種區隔的產生可能是由于收入水平、文化層次等因素的影響,最終表現為不同的社群趣味,這使得亞文化社群成為青年群體身份認同的形塑空間。一方面,不同的青年亞文化社交圈會有其相應的準入門檻,呈現出“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亞文化景觀。以“二次元”為例,對于動漫、游戲、Cosplay等沒有一定的接觸和認知,就很難進入這個圈子,更不可能理解和分享他們的圈內文化,由此產生較強的趣味區隔來表達身份。另一方面,青年亞文化群體成員內部則呈現出融合的特征。一些青年因為共同的興趣愛好聚集在一起,形成典型的網絡趣緣群體,創造趣味相投的亞文化景觀,成員之間有極大的群體認同感。同時,亞文化群落中也并不存在嚴格的規則限制,這使得原本區隔的不同網絡空間邊界逐漸模糊,呈現出相互交融的景象。
青年亞文化盛行背后的動因探析:青年焦慮、自我表達與身份認同
青年亞文化的盛行與社會環境、技術發展以及青年群體的情感訴求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青年群體對社會環境的變化頗為敏感,對社會價值體系產生廣泛影響。因此,可對青年亞文化盛行背后的深層原因進行剖析,探究青年亞文化對青年身心發展的影響,促進廣大青年的身心健康發展以及社會的良性運作。
首先,亞文化實踐是青年群體排遣焦慮的有效渠道。現代社會的青年群體享受著技術發展帶來的時代紅利,而面對快節奏的生活和激烈的社會競爭,就業、購房、婚姻、教育等帶來的壓力與日俱增,焦慮已成為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現代人逐漸步入由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建構的全新世界,對于社會變化頗為敏感的青年群體承受著多元化的沖擊,無形中放大了這種焦躁。“第一批90后已經禿了”“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房價式恐婚”等熱門話題的廣泛傳播,不可避免地彌漫著這種焦慮情緒。新媒體的興起為現代青年的群體性焦慮提供了有效的宣泄路徑,年輕人在各個網絡平臺尋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在網絡空間中對社會壓力和生活困境進行調侃和抵抗,在亞文化內容的創作和分享中解構現實社會的某些問題,通過戲謔化表達來排遣焦慮,追求精神滿足。
其次,亞文化實踐是青年群體進行自我表達的獨特方式。新媒體的迅速發展為現代青年開辟出另一個心靈空間,在亞文化實踐中進行符號創新與自我表達,折射出個體真實的情感需求,以此視之,亞文化創作延續了現實生活中青年群體保持本真、尋求突破的精神氣質。以網絡表情包制作與傳播為例,表情包不僅一目了然、詼諧有趣,能夠以高效便捷的方式傳遞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身體語言,同時也是青年群體表達情緒、態度和意見的有效工具,已經成為網絡平臺上最常見的一種溝通方式。網絡表情包的素材主要來源于社會熱門話題,青年人將情感體驗融入文本與圖片,塑造希望展示出來的自我角色,傳達出青年對熱點事件的態度和情緒,讓事件呈現出更具活力更接地氣的表達,成為青年群體參與公共生活的一種新方式。
最后,亞文化實踐是青年群體獲得身份認同的全新路徑。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突破地域限制,在虛擬化的網絡社區中提升參與感,進行多元化的意見表達,實現不同層面的群體身份建構,促使青年亞文化成為一種身份認同文化。網絡社會內在性的認同使青年從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暫時抽身,在網絡世界的交流中產生彼此共通的情感體驗,獲得強烈的集體歸屬感,增強對群體共同性的認識,并進一步強化基于共同價值觀的身份認同。伴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進步,這種身份認同也促使其文化載體與表現形式發生轉變,青年亞文化被貼上了鮮明的網絡時代標簽。例如近年來視頻彈幕文化的流行,作為一種在觀看視頻過程中進行的即時性互動,彈幕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讓特定的青年群體進行成員間的有效互動,使得信息交流更具針對性,由此產生強烈的共鳴,并獲得身份認同感。由于發送彈幕具有很強的易操作性,年輕人在觀看視頻時能夠隨時發表自己的意見建議,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同時也讓這種亞文化創作形式富有娛樂性和互動性。
青年亞文化的價值審視:警惕青年亞文化的“走偏”現象
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原有的文化資源分配格局,使受眾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話語權。在新媒體的幫助下,青年亞文化開始步入公共領域,與主流文化相互交融,影響力大幅提升,這就需要我們對青年亞文化進行全新的價值審視。
一方面,我們要看到青年亞文化對青年群體的正向激勵作用。如今,伴隨著互聯網去中心化,受眾話語權逐漸回歸,青年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對話逐漸增多,二者之間的疏離感正在消解。在一些領域,青年亞文化以其獨特的創新理念和表現手法,正在對主流文化產生著越來越重要的補充功能。例如,“帝吧出征”“飯圈女孩”“守護阿中哥哥”等青年亞文化實踐,以其獨特的話語系統和表達手法,傳播了愛國青年的聲音,詮釋了別樣愛國情懷。此外,青年對于文化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有著更高的要求,同時也更習慣于在網絡世界里尋求情感宣泄和身份認同,在青年亞文化的傳播中獲得共鳴。以“夸夸群”的流行為例,一些青年人渴望被關注、被肯定,同時也希望通過幫助他人實現自身價值,而這些需求都可以在“夸夸群”中得到滿足。成員們在其樂融融的氣氛中彼此激勵,排解各種壓力與焦慮,獲得心靈上的慰藉。
另一方面,我們必須警惕青年亞文化的“走偏”現象,引導青年理性思考。各類網絡平臺為青年群體提供了更加開放和自由的精神空間。青年可以隨時隨地發表自己的觀點,人人都可以成為亞文化的創作者與傳播者。然而,由于脫離了現實社會的約束,追求情感宣泄與個性表達,青年亞文化的發展存在過度娛樂化、缺乏理性的傾向。“佛系文化”“喪文化”等網絡亞文化的出現折射出部分青年缺乏科學認知及理性思考,導致他們在網絡世界中逃避社會現實,助長精神惰性,形成與主流文化相悖的價值觀。為此,可采取辯證的態度,充分發掘和汲取青年亞文化所蘊含的有益成分,學習新興的文化傳播方式及創新理念,促進文化內容的不斷豐富與發展。同時,還要以更加包容的心態看待青年亞文化,賦予青年亞文化更多的文化共識,暢通青年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對話路徑,科學引導青年亞文化健康有序發展。
(作者為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石河子大學副教授)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新媒體視閾下新疆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研究”(項目編號:17XJJC710001)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馬俊:《媒介遷徙:青年亞文化新場景與移動媒介的多維關系》,《編輯之友》,2020年第7期。
②鐘靜、李天珍:《文本盜獵:主體視域下青年亞文化生成動因的游戲性轉向》,《未來傳播》,2019年第3期。
責編/銀冰瑤 美編/陳琳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