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社會治理 > 理論前沿 > 正文

塑造數字時代的農民

4月25日,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福州召開,數字議題再次引發大眾關注與熱議。智慧農業平臺、“AI+農業”計劃、智能農業……在今天數字中國發展的大戰略下,數字農業形態正在展現。所謂數字農業,是將數字信息作為農業新的生產要素,用數字信息技術對農業對象、環境和全過程進行可視化表達、數字化設計、信息化管理的新興農業發展形態。近些年,隨著數字農業的持續推進,新問題也接踵而至。

以養豬為例,一些龍頭企業推出了生豬養殖數字農業示范園,年出欄生豬超10萬頭,使得當地小規模養殖戶普遍擔心失去價格優勢、面臨市場淘汰。少數有幸加入平臺的養豬戶為了獲取平臺供產銷分析數據,必須按期交納數據使用費,無疑加大了其成本負擔。而更普遍令養豬戶頭疼的是數字平臺程序使用的復雜度,這些數字化手段的使用和養豬戶長期的經驗技能完全沒有關聯。其中既有數字經濟發展的普遍難題,也有農業自身特殊性的原因。問題的解決不僅關系中央一號文件“數字鄉村”戰略的實現,更關系著中國的米袋子和菜籃子,亟須深究問題背后的深刻成因。幾個要點需要關注——

數字農業對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產生系統性沖擊。數字技術正極大地改變著田間地頭的勞作方式,但農業數字技術的使用者由于受農耕文明的羈絆,當前還不愿意放棄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這一矛盾不僅壓縮了數字技術的應用范圍,也使得農戶既無法享受數字農業的紅利,也損失了傳統農業生產的薄利。

數字農業加劇了農業價值鏈的低端鎖定。數字化進程對于農業生產、加工、物流、銷售、消費等價值鏈環節的推動作用并不是同步的。農產品電商直播充分顯示了數字技術對于“終端銷售”的賦能作用,但農業種植和粗加工環節的討價還價地位不僅沒有根本性改變,甚至處于更為弱勢的狀態。

數字農業對農戶的排斥問題。作為數字弱勢群體,農戶因其在數據信息接受、整理、分析及再利用等方面的劣勢,影響著其數字接入、數字能力和數字結果。他們不僅難以參與數字農業并從中獲益,還有可能被不斷變革的勞動力市場排斥在外。

從長期看,數字農業發展應該是效率和公平兼顧的過程,但現在卻暴露出了不平衡、不充分和不包容問題。正確的態度不是冷眼相待,更非采取敵對態度。發展失衡、治理困境、數字鴻溝、公平赤字是伴隨前進的問題,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問題的最終解決需要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政府、平臺和農戶多方共同參與。

對于政府而言,要加大對數字農業和數字鄉村建設的宣講,讓農戶實實在在看到數字農業的效益。很多事實表明,老百姓接受新事物需要一個過程,但是一旦他們意識到新技術可以帶來增收,他們的熱情是誰都不能阻攔的。此外,也要因地制宜,要允許農戶基于自身條件選擇種養方式,千萬別操之過急;要加大農村地區“新基建”投資力度,補齊農村地區數字設施與服務短板。

價值鏈低端鎖定問題很大程度上與農業“最先一公里”的數字投入和數字基礎設施缺乏有關。應加大田間地頭的數字資本投入,鼓勵種養環節應用更多的物聯網和大數據。加快5G、千兆光纖等底層網絡與民生資源供給,保障城鄉“數字機會”的公平。積極在農村種養環節落實數字經濟領域的相關惠企政策,確保落地見效;大力構建面向農村地區的數字技能普及體系,加大對村干部和農戶開展數字技能培訓的頻率。組織實施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返鄉農戶工、留守婦女等群體的電子商務、網絡直播、普惠金融等培訓,以及面向農村中老年群體的電腦、手機使用技能培訓。

對于平臺企業而言,要提高農業數字技術的兼容性和可及性。涉農數字工具開發應該盡量兼顧老百姓的實際使用水平,要以便利化為基礎進行各種應用開發。平臺在介入方面應該降低進入壁壘,放寬準入條件。同時農業數字技術升級和數據流轉應該更加重視農戶的實際支付水平,要避免農戶采集和使用數據過程中過高的成本負擔。

對于廣大農民兄弟而言,應自覺強化在數字農業發展中的主體地位,轉變思維、融入趨勢、大膽嘗試,把自己塑造成“玩得了高科技也下得了地”的“數字新農人”。廣大農戶在數字技術面前,也要主動成團、多方合作,積極共建數字農場,共享數字農業碩果。(作者:劉志陽,系上海財經大學講席教授、商學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韓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