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系統觀念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辯證法深刻地分析了現代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社會)的整體聯系,整個自然世界和社會世界不僅是運動發展的過程集合體,而且各個領域內部和領域之間存在著“近乎系統的形式”的內在邏輯聯系。按照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邏輯,系統觀念就是把系統看作由不同要素基于一定關系或結構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運用系統思維來分析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處理事物發展的矛盾的方法。
動態性原則
馬克思主義系統觀把所考察的系統都看作動態開放的系統,認為任何系統都不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一定環境中,與外界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隨著時間推移不斷發生變化,始終處于動態平衡過程之中。
系統的動態性要求把握并遵循事物之間普遍聯系的客觀規律,著眼于系統的動態性,對事物發展環境進行系統分析和整體把握。這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對國際國內形勢的研判,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系統的發展是有規律的,但并不是完全按預期模式向前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因此,要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所帶來的新特征和新要求,洞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新變化,以做到科學應變。“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深刻認識事物的今天,是為了科學地預見明天,并努力創造條件,以最小的成本實現最好的可能。
非加和性原則
馬克思主義系統觀認為,由各要素組成的整體,具有不同于各要素簡單相加的新特質,如新的特性、新的功能、新的規律等,即認為系統具有非加和的性質。
系統的非加和性要求我們,在發展過程中,不能只把目光限定在單一領域的發展上,而要樹立大局意識、加強全局性謀劃,做到善于了解部分,謀劃全局,對全局和局部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綜合立體式分析,以使系統獲得最佳效能、實現最優目標。這要求我們牢固樹立大局意識,運用全國“一盤棋”的思想,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和謀劃全局來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對廣大黨員干部來說,堅持馬克思主義系統觀的非加和性原則,要強化大局意識、全局觀念,做到正確認識大局,自覺服從大局。
結構性原則
構成系統的各要素不是單獨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以一定的聯結方式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恩格斯指出,當我們通過思維來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要素的聯結方式即結構,是決定系統整體性質的一個重要因素。構成系統的各子系統、各組成部分之間不斷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過程就是事物的發展。人類社會也是由各種不同的要素所構成的,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聯結成具有社會功能的系統整體。系統是一個具有復雜結構的體系,不同系統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系統中不同主體和不同要素,也有不同的性質和功能。事物的發展就是系統各要素之間不斷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推動系統諸要素的協同發展和系統的整體加強、整體發展。
優化系統結構,必須找出對整個系統起決定作用的中心要素,作為系統結構的支撐點,通過一個點的突破帶動全局的發展,以使系統獲得最佳效能、實現最優目標。這要求經濟社會發展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系統觀的結構性原則,充分認識發展過程中各領域、各環節間的關聯性和協同性,善于抓住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牽引和帶動其他領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協同推進,進而形成合力。還要堅持問題意識,抓住發展進程中的難點和瓶頸,進而補短板、強弱項,解決好發展不平衡問題,最終實現各領域間的協調并存、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整體性原則
系統是各要素以一定的聯系組成的結構與功能統一的整體。構成系統的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同樣的要素可以具有不同的聯系,相應地,由具有不同聯系的要素組成的整體就會有不同的結構和功能。在研究系統的各個部分時,應始終把部分放在整體中加以研究,在研究系統整體時也要把該系統作為更高一級的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來加以研究。馬克思是運用系統觀念對世界上最復雜的系統,即社會系統進行了科學解剖,他把社會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看待,從整體與部分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中揭示社會系統的特征和運動規律。
在一個系統中,系統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系統中的各要素居于次要、服從地位,其發展必須服從和服務于系統的整體要求。系統觀的整體性要求我們,必須以全面的、發展的、辯證的、普遍聯系的觀點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使系統發揮最大效能、實現最優目標。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實現十幾億人的現代化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是十分艱巨和長遠的事業,必須做到全面考量、協調推進。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論是改革還是發展和穩定,都要處理好當前和長遠、局部和全局、重點和非重點的關系,既抓好全面,又協調好發展的速度、力度和進度,加強整體性推進,以全面提升各方面建設,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更加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