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是發展的根基,只有產業興旺,鄉村振興才有堅實保障。當前,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繼續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是關鍵。
我國縣域廣、地域大、資源豐富,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有著良好基礎。長期以來,貧困地區偏遠鄉村普遍面臨農業資源豐富與農業份額小、農業優勢突出與強勢產業少、農產品品質好與流通不暢等錯配問題。實現鄉村產業振興,要讓市場說話,圍繞“特”字做文章。
一是開發鄉村特色產品和服務,培育壯大一批鄉村特色產業。充分挖掘農業農村的多種功能,積極開發具有鄉村獨特價值、獨特品質的產品和服務,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食品、特色手工業等差異化鄉土產業。尊重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完善特色農業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特色產業的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種養模式,提高特色產業市場競爭力。
二是實施特色產業鏈提升支持行動。聚集鄉村資源要素,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培植一批帶動力強的農業企業集團,培育形成一條涵蓋特色種養、特色加工、特色食品、特色制造和特色手工業等的產業鏈條。延長產業生產鏈、增強產業價值鏈、打通產業供應鏈、暢通產業資金鏈,構建形成地域特色鮮明、市場價值大、技術工藝獨特、創新創業活躍、利益聯結緊密的現代鄉村特色產業體系。提高市場抗風險能力,建立更加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農村持續穩定增收。
三是暢通特色產業流通體系。加快構建特色農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流通體系,促進小特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產品和食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將小產品通過農村電商做成大產業,實現產銷貫通,讓特色產業在鄉村振興中闖出致富新路。
四是建設特色產業融合發展園區。積極發展特色鮮明、市場潛力大、生產工藝獨特的主導產業,形成規范化標準化的生產車間,推進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引導人才、資金、信息、技術向基地聚集,促進形成產鎮融合、產鄉一體、功能銜接的產業融合格局。打造一批特色產業集群,涌現一批鄉土特色產業示范村鎮,創建一批特色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區,著力打造鄉村特色產業帶,不斷將特色資源優勢和生態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
五是打響鄉土特色區域公用品牌。推廣綠色農業生產模式,制定不同特色產品的生產標準,推進有機農產品生產認證,鼓勵符合條件的產品申報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推動鄉村產業向標準化、品質化、有機化方向發展。打響“老字號”“鄉字號”“土字號”產品品牌,傳承鄉土文化和記憶。健全鄉村特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加強農產品質量控制,形成覆蓋全過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和特色產品品牌保護體系。
(作者:崔寶敏,系山東財經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執行院長、山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