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以與時俱進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氣、堅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四個面向”,既是新時代科技創新的目標方向,也是廣大科技工作者肩負的使命責任。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貢獻中國智慧。科技創新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源泉。當今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世界既需要中國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也需要中國科技工作者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發展科學技術必須擁有全球視野,把握時代脈搏,敢為天下先,勇于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爭取更多原創性成果,從而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潮流,搶占全球科技競爭先機。科技工作者只有胸懷“山登絕頂我為峰”的豪情勇氣,堅守“見人之所未見”的戰略眼光,潛心鉆研、求真探索、開拓創新,才能最終脫穎而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不斷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立足優勢謀新機,對標先進補短板,搶占科技創新高地,努力建設科技強國;要大力激發首創精神、創新潛力和創造動力,加強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的前瞻謀劃和統籌布局,圍繞“卡脖子”技術問題,持之以恒推進原始創新;要不斷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立足自主創新,促進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在更高起點上提升我國創新實力,牢牢把握科技創新的戰略主動權。
面向經濟主戰場,推動科研與生產實踐相結合。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實用性是科技工作的首要屬性。科學研究除了探尋未知,也要服務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科技工作者必須具備將自身科研實踐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的奉獻精神與現實情懷。要抓住科技創新這一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解決科技創新和產業需求脫節問題,形成科技創新支撐產業發展、產業發展拉動科技創新的正反饋效應,打通從科技強到國家強、從科技事業發展到國家全面發展的通道;要善于運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技術成果改造國民經濟各個部門,依靠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使其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要加強創新創造與民生改善需求對接,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讓科技創新成為人們提升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找準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只有看準方向,才能行對路。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與國家共命運,與時代同步伐,是科技工作者成就科學事業、追求職業理想、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然選擇。科技工作者只有把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放在首位,使科技創新與國家的發展、民族的需要、人民的利益同向同行,才能讓科技創新始終走在符合國家核心利益和重大需求的康莊大道上。要自覺響應祖國的號召、時代的呼喚,將個人事業追求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緊密結合,以源源不斷的原創性科研成果回報祖國、人民的重托與期許;要瞄準“卡脖子”技術,全力打好科技重大專項突圍戰、攻堅戰,加強聯合攻關,加快突圍進度;要堅持問題導向,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在重點領域搶占前沿高地,搶登科技制高點,下好戰略先手棋。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增進民生福祉。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關乎國運。科技既能夠提升人的生活品質,也可以讓人的生活更美好。科技工作一旦脫離對人的關照,背離對人民生命健康的守護,將失去存在的意義。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就是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這既體現了科技工作的人文關照和價值取向,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人民為中心”執政理念在科技領域的理論闡述和現實反映。科技工作者要以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濟世安民的信仰信念、護佑生靈的使命意識,做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忠誠衛士,努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將增進民生福祉融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光輝事業之中,實現科技工作應有的社會價值;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不畏風浪、直面挑戰,勇于創新、頑強拼搏,讓越來越多的前沿科技成果為健康中國助力。
“國家有需要,人民有需求,我必全力以赴。”廣大科技工作者作為中國知識分子的中堅,是黨、國家和人民可以依靠、可以信賴的戰略力量,務必把握“四個面向”要求,堅持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堅守“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初心使命,以赤子之心、拳拳之情投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努力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再立新功,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一百周年。(作者:冷橋勛,合肥工業大學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