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新發展階段全面綠色轉型的六個維度

【摘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指明方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環境保護為基礎,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動能轉換為引領,以低碳循環為關鍵,以生態碳匯為重點,以節能減排為根本,形成綠色發展的生產生活方式、產業結構、空間格局,提升綠色發展水平。

【關鍵詞】新發展階段  新發展理念  新發展格局  全面綠色轉型  綠色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以環境保護為基礎,厚植綠色發展優勢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內容,是推進綠色發展的重要基礎。長期以來,由于有的地方無序開發、過度開發,優質耕地和生態空間占用過多,出現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物種減少等生態系統問題,區域性、結構性環境風險加大,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承載能力下降。面對嚴峻的生態環境形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捍衛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嚴格守住生態底線,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落實生態保護、基本農田、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邊界,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空間的占用,切實推動“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落地實施、走向深入。強化底線思維,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不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去換取眼前利益,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切實加強生態環境治理,深入推進“凈空、凈水、凈土”行動,嚴格控制廢氣排放,加強水環境保護和治理,加快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集中治理工業集聚區污染,有效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切實增進人民群眾生態福祉。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大力推進生態保護建設,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修復,保護好山脈、森林、水系、濕地等生態資源,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加強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工業廢棄物處理、環境監控監測等設施建設,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水平,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厚植綠色發展的基礎和優勢。

以科技創新為支撐,提升綠色發展質量

要突破自身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于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生態環境問題具有復雜性、艱巨性、多樣性等特點,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需要以科學技術為支撐,精準施策、對癥施治,提升治理效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要加大重大項目科技攻關,對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開展對策性研究”。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全面綠色轉型還面臨很多短板,無論是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還是保護生態環境,無論是發展低碳節能產業,還是新舊動能轉換,都需要科技創新作為重要支撐和引領。加大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性研究,按照綠色、循環、低碳的要求,圍繞生態文明建設重大需求和關鍵領域,瞄準世界前沿技術,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打造高起點、高質量、高效率的綠色發展支撐體系。實施綠色低碳技術攻關,聚焦節能、減排、降耗、治污、環保等關鍵領域,開展知識創新、技術選擇、產品開發、運營模式等領域協同創新,構建一批精準突破、系統集成、全面覆蓋的綠色發展核心技術,運用核心關鍵技術推進綠色變革。大力研發應用綠色、節能、低碳、循環、環保、生態等領域技術,讓綠色發展具有堅實的技術支撐,不斷增強綠色發展的驅動力。科技賦能綠色農業,在美麗鄉村建設、打造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生態旅游業、開發生態農產品、加強食品安全、開發健康產業等方面,加大綠色農業領域的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提高綠色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以動能轉換為引領,提高綠色發展效益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呈現粗放式特點,“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特征較為明顯,對能源和資源依賴程度較高,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帶來了較大壓力。如今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不能重復單純消耗資源的低水平發展,而是要加強新舊動能轉換,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

加強新舊動能轉換,改變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全面淘汰落后產能,加快實施傳統行業技術設備更新升級和綠色化改造,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以新理念、新方式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新業態,構建“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綠色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徹底摒棄以投資和要素投入為主導的老路,破除無效供給、重復供給、劣質供給,推動產業體系向高端智能發展,產業鏈向后端延伸,提高產業供給體系對需求體系的創造力、匹配度和貢獻率。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向綠色生態要市場、要效益、要品牌,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大力發展有技術含量、就業容量、環境質量的綠色產業,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通道,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努力走出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新路子。

以低碳循環為關鍵,激發綠色發展動力

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實現碳達峰,是在碳中和目標愿景下的階段性目標。碳排放達峰時間越早,峰值排放量越低,越有利于實現碳中和目標。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核心是減少碳排放,關鍵是構建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毫不動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近年來,我國清潔能源消耗量占能源消耗總量比例不斷攀升,但能源結構總體沒有改變,各地各行業環保和低碳發展工作基礎不平衡,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以公路貨運為主的運輸結構沒有根本改變,減少碳排放量的任務仍然繁重。實施重點行業領域“減污降碳”行動,突出加強工業、燃煤、機動車“三大污染源”治理。工業領域加快實施鋼鐵、石化、化工、有色、皮革等行業綠色化改造。交通領域把生態環保理念貫穿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運輸全過程,提升交通基礎設施綠色發展水平,大力推廣綠色低碳運輸工具,形成綠色低碳交通運輸方式。建筑領域推廣綠色建筑、清潔能源等行業節能環保標準和實踐,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綠色化、低碳化建設水平。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和能源安全新戰略,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能源總量,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推進能源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施節能行動,降低能耗、物耗,加大資源回收再利用力度,鼓勵地方建立再生資源區域交易中心,提升資源產出率和回收利用率。

以生態碳匯為重點,筑牢綠色發展屏障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中長期目標,既是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也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碳中和是指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要實現碳達峰,既要通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減少碳源的排放量,又要加強生態建設,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通過生態碳匯吸收抵消碳排放。“十四五”規劃指出,要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加強森林資源培育和保護,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全面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不斷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有效發揮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的固碳作用。深入實施林業管理和生態管控,提升森林規范管理水平,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采伐,減少因退化、火災、病蟲害導致的林地流失,大力推進碳匯林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觀念,遵循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以生態本底和自然稟賦為基礎,科學配置保護和修復、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措施,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生物群落與環境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及環境各要素之間的動態平衡,實行整體保護、宏觀管控、綜合治理,增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生態安全的保障能力,增強生態碳匯功能,切實筑牢綠色發展屏障。

以節能減排為根本,凝聚綠色發展共識

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一項系統工程,與每個人的生活、工作息息相關,既包括思想觀念的轉變、科學技術的進步、發展方式的革新、商業模式的創新,又倡導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只有把低碳生活、節約能源資源內化為每位公民的自覺行動,綠色轉型才能取得實效,生態文明建設才會真正落到實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生活方式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要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

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需要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大力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倡導綠色出行,引導人們強化集約意識,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形成節約集約的行動自覺,推動形成內需擴大和生態環境改善的良性循環。全面開啟綠色生活,提倡綠色飲食、鼓勵綠色居住、普及綠色出行、發展綠色旅游,構建全社會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新格局。倡導節約意識、環保觀念、可持續發展理念,實施節能、減排、降耗,堅決反對浪費,全面踐行生活垃圾分類與減量,提升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提高綠色消費能力,加大綠色產品供給,引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自覺踐行綠色理念,推進綠色生產系統和綠色生活系統循環鏈接,以消費模式的轉變倒逼生產方式的綠色變革。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以垃圾處理、污水治理和提升品質為主攻方向,引導公眾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治理,凝聚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觀念認同、價值共識和磅礴力量。

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是今后一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基點和根本遵循。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立足新發展階段、以新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抓手,是經濟發展方式、社會生活方式等的整體性變革和系統性創新,是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的有效舉措。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貢獻。

(作者為江西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求是》,2019年第3期。

②《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人民日報》,2021年3月16日。

③葉冬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經濟日報》,2020年12月1日。

責編/周小梨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周小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