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教師的教學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目的,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將德育融入教學,他是一個教育者;如果教師看重的是眼前的知識點,他僅僅是一個教學者;如果他只看重眼前的得分,反復操練,他最多是一個訓練者。”周彬教授《課堂密碼》一書中的這句話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啟發。作為一名生物學教師和學科教研組長,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懷著“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心情,圍繞生物教學這個中心,錨定學生終身發展的目標,和教研組老師一起,努力使自己成為一位真正的教育者。
以學科思想統領教學
學科思想和方法是一門學科之魂,也是學科教學最后能留給學生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多年的生物學教學實踐經驗,讓我懂得,要想教好一門學科,就必須把握學科的本質,吃透學科的思想和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在教學中真正引領學生實現超越分數之外的長遠目標,而不僅僅是為了考試而教學。這種理念也植根于我所引領的教研組中。2011年,學校生物教研組群策群力,結合國家課程標準,提出了“著眼學生終身發展,培養具有生物科學素養的人”的教育目標,并且將其分解為四個分目標:教會學生做人、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思考、教會學生健康生活。
安軍老師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在生物學教學中,我特別重視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目標,并結合生物學的特色,努力在科學知識的傳授中滲透德育因子,引導學生重視生命、重視環境、重視健康,懂得生而為人的意義和價值。例如,在學習“神經遞質”時,聯系“毒品”“酒精”“尼古丁”使人上癮的原理,教育學生拒絕毒品。每次講到與健康相關的內容,同學們都會聚精會神,專注汲取知識。又如,在“生態工程”的教學中,我引入了 “阿拉善科學治沙”,結合生態學知識和自然選擇的原理來理解科學治沙的方法。運用系統論的觀點解釋優化系統結構,發揮系統的功能,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這是我國經濟發展必然面對的現實問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國家的發展。從系統論的高度,認識“人”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分,人類的活動對地球環境產生深遠的影響,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可以說,這種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方法,不僅傳遞了科學知識,培養了興趣,還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以學科思想統領教學,還必須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這方面,我主要通過組織課外實驗和學科閱讀來實現。作為一門實驗學科,生物學實驗是學生掌握科學思想和方法的必要途徑。因此,中午時間在實驗室陪著學生做實驗成了我的日常。這些實驗不僅來自教材,還來自學生的疑問,比如“種子萌發,有機物真的會減少嗎?”“超市賣的免洗洗手液真的有殺菌作用嗎?”……我們還發揮青年教師的優勢,在選修課上開展分子水平的實驗。如,用頭發毛囊鑒定人的性別,將綠色熒光蛋白轉入煙草。雖然有些實驗失敗了,但這些實驗都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科閱讀是我開展教學的另一法寶。通過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可以獲得終身發展,這也是培養學習型人才的應有之義。具體而言,我會從“精讀”和“泛讀”兩個方向著手,指導學生進行教材精讀和科普讀物的泛讀。精讀是要求學生針對教材內容,學會做閱讀筆記和畫概念圖,加工所學內容。泛讀則以興趣為旨歸,引導閱讀與生物學科有關的課外書,以“讀得進去就讀,讀不進去不要勉強”為原則,重在激發興趣。當學生通過課外閱讀所獲得的知識與課堂教學知識產生共鳴時,他們會非常興奮。廣泛閱讀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和同化課內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還會影響學生未來的擇業方向。許多畢業生表示,這樣的教學對大學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培養了閱讀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
生物學的學科思想既是科學的,又是人文的,生物學的世界浸透著人們對人本身、生命和死亡本質、健康的價值和意義等問題的認識,對中學生的成長非常重要。
以“概念教學”促進教師發展
20世紀70年代,英國著名課程論專家斯滕豪斯提出了“教師即研究者”的教育觀,引發了教師身份定位的一場革命。這種觀點認為,實踐性是教育教學研究的重要品性,教師長期身處教學一線,是最了解教學困難、問題和需求的人,也是對教學的成效具有直觀感受的經歷者,是最具備教學研究的條件人,因而應該成為研究者。在我的教育生涯中,《生物學概念教學實踐研究》是我和教研組同事們作為研究者的典型代表,也大大促進教學,成為我們教師發展的強大助推器。
2010年,我所在的教研組的研究項目《生物學概念教學實踐研究》正式立項。這是一項基于生物學教學的實踐研究,它的研究問題源于同事們在教學中的真問題,即生物教學中,為什么要區分事實和概念?圍繞核心概念的教學為何如此重要?怎樣進行概念教學?在研究問題的引領下,我們積極閱讀專業書籍、反思教學實踐、提煉教學規律,以學術論文、教學設計等方式呈現了我們的研究成果。艱辛的勞動獲得了豐碩的回報,2013年,我們獲得了北京市第四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的殊榮。然而,我們并沒有就此止步,而是經過反復實踐和提煉,形成了易于把握的備課思考流程和概念教學的一般策略和方法,便于新、老教師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組織設計教學過程,利于落實新課標要求。研究的最終目的仍然是教學,是通過促進教師的發展來推動學生的成長。
進而,擴大“概念教學成果”的影響力,讓更多的師生受益成為我們的夙愿。2017年3月,我們向全市推廣這項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受到了國家生物課標組組長、北京師范大學劉恩山教授的高度評價,他認為大會展示的成果是對新課標理念的很好的解讀和詮釋。一位與會老師曾說:“我不是生物老師,但為安軍老師的報告深深折服,好的研究不僅促進了生物教學,而且對孩子的終身發展助益良多,希望能夠推廣到其他學科,引發更多的思考。”
以研究促教學,還要以教學促研究。“生物學概念教學”的研究從教學實踐中來,又回到了教學實踐中去,不僅直接提升了核心素養在生物學教學的落實,也幫助更多的教師上好生物學課,最終造福了無數莘莘學子。在真實教育問題的引領下,我們走上了一條成為真正教育者的發展道路。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立德樹人。發揮學科的育人價值,將德育教育滲透于學科教學中,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一路播種,一路收獲。多年來,作為生物特級教師,我在精心耕耘的同時,也承擔了更多責任。我不僅是學校的生物教研組長,同時還兼任海淀區名師工作站導師、海淀區兼職教研員、首都師范大學教育碩士答辯評委主席、北京教育學院教師實踐培訓基地研修項目指導教師、北京市職稱評審專家、海淀區中學教師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評審委員……
眾多的責任讓我奮力向前,同時也讓我在潛心育人者面前誠惶誠恐,感受到教育世界的廣闊與深遠、艱難與價值。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正是在與教師們的交流中,在與學生們的互動中,我找到了生物教學的真諦,努力朝著成為一位著眼學生終身發展的真正教育者的理想目標闊步前行。
(作者為北京一零一中正高級教師、生物特級教師、教育部“萬人計劃”教學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