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大學經濟學院二級教授、浙江大學中國數字貿易研究院院長 馬述忠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普及,再加上近年來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型數字技術的快速創新,使得“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逐漸成為現實。然而,數字經濟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數字經濟領域的全球性熱點問題突出地表現在兩個層面:其一是數字鴻溝,即不同群體在數字設備接入、數字技術使用和數字能力培育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其二是數字壁壘,即一國出于自身利益考慮而出臺限制或禁止外國數字硬件設備和軟件服務商在本國開展經營活動的政策。
在我國,數字鴻溝主要體現在國內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從整體看,我國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數字技術應用和創新水平較高,是數字鴻溝的彌合者。截止到2020年12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已經達到70.4%,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數字鴻溝問題上,我國更多地扮演著負責任大國的角色,幫助發展中國家跨越數字鴻溝,共享數字經濟發展的紅利。此外,數字壁壘則已經成為我國參與全球數字經濟合作與競爭的一個關鍵性障礙。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和催化下全球政治與安全形式呈現出更多的沖突性和競爭性。如何破解數字壁壘,是我政府和企業在當下和未來相當長時間需要重點解決的一個難題。
重預防:多維度積極預防數字經濟摩擦以及潛在的數字經濟風險。當前我國提升主動防范風險的能力非常有必要。第一,轉變發展數字經濟的理念,將數字經濟的發展置于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下,從政治、經濟、科技、社會等多領域思考和制定發展規劃,提高數字經濟戰略的兼容性。第二,積極組織專業研究人員評估全球范圍內的各類數字經濟風險,結合我國國情制定針對性的預案。第三,建設涉外數字法律服務中心,聚合法律資源、培訓法律人才、推動法律交流,為互聯網企業在海外經營提供充分的法律協助,鼓勵企業從被動合規、形式合規向主動合規、實質合規等方向轉變。
找伙伴:以彌合數字鴻溝為契機,尋找數字經濟國際合作伙伴,共同應對數字壁壘。在面臨歐美發達國家構筑的數字壁壘時,應更多地嘗試開拓發展中國家市場,以彌合數字鴻溝為契機,逐步在發展中世界形成中國數字經濟產業優勢,進而爭取全球范圍內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構建的話語權。第一,在“數字絲綢之路”建設中,硬件基礎設施投入與軟件應用服務推廣相結合,降低使用數字技術的成本,提升應用數字技術的能力。第二,與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合作,在發展中國家推廣中國“電商扶貧”“淘寶村”等成功經驗,促進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就業與經濟發展。第三,在世界互聯網大會、博鰲亞洲論壇等多邊對話平臺,提出更多全球數字經濟治理的中國方案,爭取更多伙伴國家的支持。
求突破:集中優勢力量在數字技術關鍵領域實現突破,不斷擴大我國在數字經濟領域的發展優勢。如果我國能夠實現關鍵領域突破,形成顯著的優勢,數字壁壘將會自動瓦解。第一,應加大在5G技術、數字貨幣、數字城市等領域的科研投入,爭取實現關鍵性的技術突破,在數字技術上不斷創新。第二,鼓勵互聯網企業開展商業模式創新,例如短視頻、網絡直播等,不斷提升用戶體驗,不斷提升數字能力。第三,依托這些優勢領域的創新,以點帶面,帶動其他相關領域的走出去,使得數字壁壘“不攻自破”。
經濟大家談 | 全面準確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涵與要求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