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發展要抓好哪些任務?如何從政策取向上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經濟日報記者采訪了南京林業大學農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強。
記者:這些年,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哪些歷史性成就?
高強: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出臺一系列重大政策、重大舉措、重大戰略,扎實推進“三農”工作,農業農村發展成就輝煌。
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基本方略,開創了扶貧事業新局面。從2013年初至2020年底,累計脫貧9899萬人,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消除了絕對貧困。
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黨中央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始終強調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嚴守耕地保護紅線,集成推廣良種、良田、良技、良法配套,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2020年糧食產量13390億斤,比2013年增加1352億斤。2020年我國人均糧食產量超過470公斤,遠高于國際公認的糧食安全線。
現代農業發展態勢良好。農業創新體系加快構建,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適度規模經營水平不斷提升。截至2020年底,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0.7%,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高于96%。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超520萬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總量超過90萬個。
農村改革全面深化。黨和國家持續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推動出臺了一批頂層設計的改革方案,實施了一批縱深突破的改革試點,建立了一批成熟定型的法律制度,完善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四梁八柱”。具體來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順利完成,“三權分置”體系初步確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超過6億人,超43.8萬個村完成了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農村集體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全面推進,農業支持保護政策不斷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等繼續深入。
記者:站在新起點上,如何認識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個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
高強: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也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改革開放40多年,我國農業農村經歷了長足發展,農業質量效益不斷提升,農村社會長期穩定,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村改革持續深化,鄉村振興順利開局,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具備很好的基礎和條件。但也要看到,國內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農戶兼業化、農民老齡化、村莊空心化問題更加凸顯,農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存在突出短板,加之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盛行,而國內市場潛力尚未充分釋放,農業農村發展面臨挑戰。
新發展格局下,激活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成為我國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必要選擇。“十四五”時期,必須守好農業農村這個“戰略后院”,立足于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和農業農村發展轉型面臨的主要問題,將“人”的現代化、“物”的現代化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相互統籌,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規劃、融合發展,讓億萬農民群眾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記者:具體來說,“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發展要抓好哪些任務?
高強: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順應這些部署,必須突出抓好以下四個方面。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起點上,遵循無縫對接原則、統籌推進原則和梯度升級原則,做好政策轉移接續工作,將防范化解致貧返貧風險、構建緩解相對貧困長效機制和推動脫貧地區鄉村振興等目標舉措協同起來,加快建立低收入人口和經濟相對薄弱地區幫扶機制,通過鄉村全面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成果。
進一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農村發展質量效益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任務。應繼續把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打造高質量供給體系,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不斷適應農產品需求剛性增長、結構升級的現實,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夯實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鄉村基礎。社會主義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在補齊“三農”領域突出短板上發力,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瞄準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居環境、基層治理等方面的不足,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持續推進縣鄉村公共服務一體化。
推動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要以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資源高效配置、公共服務普惠共享為目標,深化城鄉改革,進一步激活農村資源要素,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增強農業農村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
記者:今后如何從政策取向上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高強:“十四五”時期,需要長短結合、內外兼顧、多措并舉,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健全工作體制、強化規劃引領、推進系統集成改革,完善鄉村法治保障,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強化規劃引領作用。要做好規劃編制工作,除做好全國性農業農村發展規劃外,各地還應以縣域為基本單元,在產業發展、生態保護、人才振興、文化建設等方面做出總體性安排。要強化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與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國土空間規劃有機銜接,做好縣域產業發展和村莊布局工作,引導村莊編制“多規合一”實用性規劃,推動發展目標在村域層面落地。
優化農業農村投入支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把更多資源配置到農業農村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新型支持保護體系。要加大支農投入力度,持續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調整優化農業補貼方向和重點,引導信貸資金更多投向農業農村,充分發揮農業保險的積極作用。
健全“三農”工作體制。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實施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鄉村振興工作領導體制,健全促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工作機制,實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堅持抓黨建促振興,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加強農村工作隊伍建設,培育選拔“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村干部隊伍。強化責任落實,明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核心指標的責任主體和進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