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鄉村發展的實踐價值
鄉村發展在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中地位如此重要,是由中國共產黨擔負的歷史使命決定的。這種歷史使命是長期性目標與階段性任務的有機結合與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6]。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中國共產黨肩負的長期性目標使命。而階段性的歷史任務,就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不同歷史時期或階段致力于完成的主要任務。不同歷史時期賦予中國共產黨不盡相同的奮斗目標,鄉村發展的重點及采取的路徑和方式也各有差異,但在中國共產黨百年發展歷史中的每一個階段,鄉村發展始終是其關注的主題。鄉村不僅是自然、社會、經濟特征的地域融合體,而且是伴隨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兼具生產、生活、生態等多重功能的主要空間。“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12],農業、農村、農民的特殊地位,決定了鄉村發展在中國共產黨百年革命和建設中的實踐價值。
第一,鄉村是中國共產黨積蓄和鍛煉人民革命力量的主要戰略基地,農民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力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工農武裝割據之所以能夠成立,關鍵是中國共產黨人從慘痛的教訓中懂得,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農民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要奪取革命勝利,必須建立起自己的武裝和穩固的根據地。列寧認為,無產階級政黨要在相對落后的國家實行共產主義政策并得到擁護,就一定要與農民建立緊密的關系,在實際上支持農民運動[13]。早在1922年1月,列寧在接見出席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團體第一次代表會議時的中國代表時,便強調農民之于中國革命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國無產階級同農民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的現實必要性,認為中國共產黨若不喚醒農民,民族解放是無望的。1924年中國共產黨第四次代表大會通過的《對于農民運動之決議案》明確指出,農民作為中國社會的主要成分,中國革命成功以及在民族運動中取得領導地位,都必須動員最廣大的農民群眾參與其中[14]。由此,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艱苦的革命探索中找到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就是把立足點由城市轉入農村,發動和依靠廣大農民群眾,在農村建立起大大小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展以農民為主體的長期革命戰爭,為工農武裝割據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發展和壯大革命力量,最后占領城市,奪取了全國勝利。在殘酷的革命斗爭中,質樸的農村群眾以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大愛精神默默支援和服務戰爭前線,用背簍和小車,推出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沒有農民群眾的廣泛參與以及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積極付出,中國革命就難以取得最終的勝利。
第二,鄉村是筑牢糧食安全這一國家安全根基的基礎。民以食為天,國無糧不穩,民無糧不寧。糧食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是保障人民生存需求的最重要戰略物資。在舊中國,中國人民長期忍饑挨餓,吃不飽飯,餓殍遍野的悲慘情景一直成為籠罩在中國人心上的陰影。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努力奮斗,一個最簡單的愿望就是讓中國的老百姓吃飽飯、穿暖衣。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為了解決老百姓的吃飯、穿衣問題,減租減息,分田分地;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將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提出農業以糧為綱的發展思路,實施科學種田,逐漸解決了人民的吃飯、穿衣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產量連續多年保持在6500億公斤以上,中國人的飯碗里裝上了中國人自己種的糧食,主糧基本上實現了自給,人們由吃飽向吃好和講營養轉變。但是,中國人均糧食產量仍然只有470公斤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人均擁有的糧食水平,糧食生產的基礎還較薄弱,耕地質量較差,每年還需要大量進口大豆、玉米等。因此,中國只有緊緊地守住耕地紅線,把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有效防范抵御各類風險挑戰,為確保國家大局穩定奠定堅實基礎。這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重視鄉村發展和“三農”問題的重要實踐價值。
第三,鄉村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和魂。中華文明發源于黃河、長江流域,植根于農耕文化,鄉村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中華文明是屬于鄉村社會主導的文明。盡管中國城鎮化率超過了60%,但這種城鎮化仍然是在一個有著5000年鄉村文明演化的時空中進行的。從存在的載體和文明的演化根源來看,負載著中國5000年文明的生產方式是農耕經濟,這是中華文明之所以有韌性、歷經朝代更迭而一次又一次劫后余生、經久不衰的根脈所在,是中華民族血脈得以繁衍而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鄉村建設和發展是發掘中華農耕文化中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以及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有效途徑,有利于弘揚植根于鄉村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和平發展理念,有助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核心價值觀融為一體,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現代性的創造、轉化和發展,使中華文化生生不息。即使到了城鎮化率很高的時候,人們仍然心心所念“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鄉村,仍然需要保護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留下來的那些茶鄉、花鄉、陶瓷之鄉、刺繡之鄉、武術之鄉、耕讀之鄉等各種中華文明遺產,使之造福于后人。
第四,鄉村是消除貧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難點。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而要實現這一初心和使命,解決農民問題是關鍵。新中國成立前,農民生活在中國社會的最底層,受盡了剝削和壓迫。他們深深懂得,跟著中國共產黨,得到的是土地、住房和自由,是翻身得解放,因此他們最擁護中國共產黨,是跟隨中國共產黨鬧革命最積極、最堅決的主力軍。中國共產黨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出臺的大部分政策都是為了解決農民貧困問題,實施的減租減息、打土豪、分田地等舉措,就是為了讓農民吃飽飯。新中國成立后,盡管農業、農村有了大的發展,但農民的貧困問題仍較為嚴重,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持續不斷地進行貧困治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展脫貧攻堅,在2020年終于消除了現行標準下的絕對貧困,使得8億多人擺脫了貧困,創造了世界減貧史上的奇跡。但是,打贏了脫貧攻堅戰,消除了現行標準下農村的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并不等于就一勞永逸地解決了鄉村貧困問題。由于脫貧的地區大多屬于老少邊窮地區,受到環境、資源、交通以及氣候等各種因素的剛性約束,基礎并不牢實,因病、因災等導致的返貧風險較大,因而必須實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發展的有效銜接,持之以恒地將“三農”問題作為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攻克鄉村貧困的這個難點。
第五,鄉村是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潛力地區。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鄉村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依托,也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注重鄉村調查,深知中國鄉村的貧窮落后,在于其交通閉塞,與外界缺少聯系,人不能盡其用,貨不能暢其流,是一種落后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鄉村成為舊中國落后的縮影。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加大對鄉村建設的投入,暢通鄉村的交通、通信,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的“村村通”建設,將鄉村融入經濟循環體系之中,搞活了農村經濟,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拉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弱項主要在鄉村。在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中國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應以暢通城鄉經濟循環為重點。只有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不斷提高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釋放出鄉村巨大的消費和投資潛力,才能增強國內大循環活力,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源泉。
第六,鄉村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短板。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它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系統工程,必須要有強大的現代農業作為支撐。農業農村地域分散性、農業生產的小農性和農民整體素質的差異性,使得我國的農業農村尚處于傳統向現代轉型升級的階段,發展質量還不高,競爭力還不強。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農村人口占比總體偏高,城鄉二元結構依然突出,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方面還跟不上現代化的步伐。因此,鄉村仍然是破解城鄉二元矛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短板和制約。
基于上述理由,《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明確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重點難點在“三農”,迫切需要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弱項,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潛力后勁在“三農”,迫切需要擴大農村需求,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基礎支撐在“三農”,迫切需要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15]。可以說,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沒有鄉村振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能是一句空話。
四、結語
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孜孜以求地從“鄉村改造”“鄉村建設”“鄉村改革”到“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就是一部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發展史。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始終心系農民,將依靠農民、為億萬農民謀幸福作為自己的使命,并根據不同階段的發展目標,有針對性地制定出相應的政策措施。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殘酷的戰爭條件下,在根據地和解放區,領導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帶領億萬農民求解放,最終成功建立新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開展互助合作,發展集體經濟,大興農田水利,大辦農村教育和合作醫療,使廣大農民真正站起來了;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活環境,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社會事業,并鼓勵農民進城務工,帶領廣大農民走上致富道路;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后,中國共產黨更加重視“三農”,持續發出關于“三農”的“一號文件”,2020年全國農民消除絕對貧困,2021年由脫貧攻堅轉入鄉村振興階段,城鄉二元結構逐步破除,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正在變成現實。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走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發展之路,為人類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中國共產黨要始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牢記億萬農民對革命、建設、改革作出的巨大貢獻,把鄉村建設好,讓億萬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充分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城鄉協調發展。
(作者分別為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共產黨百年民生思想發展史”(項目編號:18ZDA012)】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2]郭海霞,王景新.中國鄉村建設的百年歷程及其歷史邏輯——基于國家和社會的關系視角[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74-80.
[3]周立.鄉村振興戰略與中國的百年鄉村振興實踐[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3):6-13.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輝煌70年》編寫組.輝煌70年: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
[6]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J].新長征(黨建版),2021(4):4-11.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獻選集:第一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4]中共四大史料編纂委員會.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
[15]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