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地方要聞 > 典型經驗 > 正文

“民間河長”在江蘇:全民治水,“共治共享”

常州市武進區“企業河長”、廣宇花輥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余克正在巡河。 由江蘇省水利廳供圖  

昆山市張浦鎮“外籍河長”何諾正在沿河撿拾垃圾。 由江蘇省水利廳供圖  

江蘇是全國唯一擁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大運河”的省份,水域占全省面積的16.9%,位列各省之首。同時,江蘇經濟發達,產業集聚,以1%的國土面積創造全國10%的GDP,單位國土面積GDP密度名列前茅。

和所有經濟高速發展的地區一樣,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都是一道考題。

全面推行河長制后,江蘇優化河湖治理模式,著力水資源的“共治共享”,創新推出“企業河長”“巾幗河長”“郵遞員河長”“外籍河長”等“民間河長”40多萬名,初步實現了“全民治水”和“共治共享”。

企業河長:昔日“排污者”今成“護河人”

常州市武進區廣宇花輥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余克,最近花費近兩萬元購置了一架無人機。有眼尖的職工看到,無人機常在廠區附近的黃土浜上空盤旋。他們納悶,董事長既不是無人機愛好者,平日里也沒攝影的習慣,咋就老對著條河拍個沒完?

熟悉余克的人知道,他在這條河上花的心思可不少。自打2017年9月份當上武進區的“企業河長”,他對廠區旁這條黃土浜的責任更重了一分,感情也更深了一分。

“枯水期用無人機兩三天飛一次,沿著河道排查重點排放口。”余克告訴記者,雨水少的時候,更容易形成水體污染。盡管每天上班前第一件事就是去河堤附近走走,察看水質,他還是不放心。聽說用無人機可以俯瞰水體全貌,便趕緊安排人買回來。

武進區河網縱橫,轄區內共有大小河流855條,其中很多是小微水體。那么,究竟是什么,讓大企業家對家門口的小河如此上心?

2017年,武進區湖塘鎮就設立“企業河長”,召集企業家們座談。會上,湖塘商會24家會長和副會長單位主動認領,承擔起鎮域內16條河流巡河、管護的社會責任。

輕工制造、機械電子、紡織印染……湖塘科技產業園大批企業是當地的納稅大戶、產業龍頭。然而,多年前,這里也因不少企業耗水量大、排污量多,吃過粗放型發展的虧。

在余克的印象中,童年時代,河里可游泳嬉戲、淘米洗菜,一派水清岸綠。然而,自從工業成為湖塘主導產業,大小企業排污,“水混了、河臭了、魚蝦也沒了。”

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武進區水利局局長劉建榮介紹說,武進部分地勢低洼,河流好比流淌在“鍋底塘”中。“一旦周邊有企業向水體中排污,水質就下降明顯,且恢復緩慢。”劉建榮說,“企業河長”首先要帶頭自律,通過技術改造和內部管理控制排放,形成示范效應,讓企業爭做水體管護的“主人翁”。

每月巡河不少于兩次、發現水體污染取證反饋、發掘治污前沿技術、交流治水心得……從“排污者”到“治污者”,“企業河長”身份之變體現在行動中。

一次,余克在巡河中發現,水面在陽光照射下,有少量斑點狀的油污。后經走訪發現,這是一些機械制造類企業,在清理車間時把油污沖進了雨水管道。

“別小瞧了一兩滴油污,多了就成了大問題。”余克隨即向各企業發出倡議,除在雨水管網入河總排口處安裝吸油裝置外,廠區內部窨井也要加裝隔油紙,做到雨污絕對分流,不讓滴油入井。余克說,這一方案實施后,三年內再未出現過此類問題。

余克專門邀請常州大學專家到黃土浜河道現場勘查,制定治理方案,在政府原有整治資金外,另行投入30萬元,用于栽種水生植物、打造景觀浮島。余克說,目前,他管護的黃土浜生態修復工作已初步完成。

廣宇花輥機械有限公司投入400多萬,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及在線監控;國茂減速機集團有限公司投入近500萬元升級廢水處理設施;江蘇甌堡紡織染整有限公司投入630萬元提升改造雨污分流、污水預處理、廢堿液回收……

湖塘商會已召集270多家會員企業,建立起會長企業牽頭、會員企業參與的“1+8”河流共治模式。湖塘鎮企業還共同設立了生態文明共建光彩基金,從2017年開始,每年籌資200萬元,用于河道清淤整治和水環境修復。

“我們積極引導企業家參與到流域治理中來,鼓勵但不強制,更不是攤派。”劉建榮說,“企業河長”均由企業家主動認領,且以就近為原則。參與企業規模較大,都重視環保投入和污染治理,在當地有較強的社會影響力和號召力。

從一名企業家巡河,到發動企業員工和家屬全員參與,“企業河長”釋放了水生態治理的“乘數效應”。

國茂減速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湖塘鎮商會會長徐國忠說,我們現在治污,是一種償還,希望能以“企業河長”等機制為紐帶,樹立“反哺生態”的觀念。

“外籍河長”:河長有國籍環保無國界

蘇州昆山的外企員工何諾(Renaud Jacques BODOT),常對著家門口河道里的垃圾、異物甚至工業廢棄物拍了又拍,拍完第一時間發在微信群。

原來,早在2019年12月,何諾就“受聘”于昆山市張浦鎮水利(水務)站,成為蘇州首位“外籍河長”。

“經常走在河堤上,看看河里有沒有漂浮物,岸上有沒有垃圾。簡單的自己處理,處理不了的就拍照通知鎮上。”何諾說,這份“業余工作”現在對他來說已是家常便飯。

何諾負責的諸天浦位于張浦鎮境內,北起吳淞江,南至支浦江,全長5.5公里,是溝通水系間的重要通道,水質常年穩定Ⅲ-Ⅳ類,河岸邊草木蔥郁,風景怡人,是附近居民休閑散步的好地方。

河邊是否有垃圾、水面是否有漂浮物、水質是否有變化、沿岸是否存在非法排污……何諾對巡河中的觀察要點很是“門清”。這位金發碧眼的法國大叔,身穿“河湖監督員”藍馬甲,手拎環保垃圾袋,快步于河堤上,這身裝扮常引得不少行人回頭。

何諾在中國生活了14年,先后在沈陽、煙臺、上海等城市工作。4年前,他和家人到昆山定居。在一次“民間河長”公開征集活動中,他報了名,后來成功入圍,聘期3年。

江蘇域內的河堤湖堤上,共豎起標明河湖長職責的公示牌近10萬塊,何諾管護的這條河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張浦鎮水利(水務)站特意在這位“外籍河長”的公示牌上標注了“中英雙語”。

牌子立在河堤,職責謹記心里。一次巡河,何諾在河坡發現被傾倒的鋁粉,及時上報,避免了工業固廢對水體的污染。

夏日炎熱,沿著河岸巡查,不多久就滿頭大汗。看到不遠處一艘保潔船緩緩駛來,何諾趕忙招呼保潔員靠岸,麻利地登上船,拿起長長的竹篙網,開始打撈河里的漂浮物。這位“洋河長”與保潔員一抄一挑,配合默契,動作嫻熟。

為何法資企業的高管會對中國的一條河心心念念,還當上了個管河的“官”?何諾告訴記者,妻子常用他的名字打趣道,中文名字姓“何”,現在又當上“河長”,看來真要與“河”結下不解之緣。

何諾回憶說,他的老家位于法國東北部小城斯特拉斯堡,東側隔萊茵河與德國相望,家門口不到20米的地方就是一條小河。河畔曾有一些企業污水直排,水質變差。后來,法國嚴格河湖環保管理制度,通過治理,河水才逐漸清澈起來。

“在我所了解的法國,并沒有‘河長’這樣的概念。在我看來,中國的做法是治理河流的一次有益的創新。”何諾表示,“民間河長可以帶動整個企業、行業或是社區,讓大家都參與到水資源保護中來,不只是政府在發揮作用。”

張浦鎮水利(水務)站站長史楊峰介紹,當前,張浦6位“民間河長”中,包括何諾在內,有3位是“外籍河長”,兩位法國籍、一位德國籍。這對帶動周邊外資企業管河、護河有很強的示范效應。

何諾所在的法資企業專門生產化妝品展柜,近期市場不錯,訂單像雪花一般涌來。何諾的工作節奏馬不停蹄,吃個午飯都要掐算著時間。即便這樣,每周兩次的固定巡河,他雷打不動。

不僅身體力行,“外籍河長”們還積極向外界推介中國河湖的治理經驗。6月15日,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在北京舉辦了一場對話沙龍,何諾作為發言代表,向駐華使節、在華多雙邊機構代表和專家學者,介紹自己作為江蘇“外籍河長”參與河湖治理的綠色實踐。

他在發言稿中這樣寫道:“作為河長,我身在社區,服務社區,也服務長江流域這個更大社區。”

史楊峰說,邀請外國友人擔任河長,不光是讓他們參與巡河、撿拾垃圾,更想借助他們的“外籍河長”身份,宣傳環保理念,推介中國治水經驗。

赴京參加沙龍前,何諾告訴記者,十幾年前,他居住在中國東北,空氣中霧霾很重。如今,中國山青水美的生態巨變讓他感到驚詫。

“河長有國籍,環保無國界。這里就是我的家,守護河湖生態環境,就是守護自己的家園。”他說。

“銀發河長”:銀發護綠水 志愿夕陽紅

在江蘇海安市白甸鎮施溪村,有一支由17名老黨員組成的護河隊,平均年齡超過了70歲。鄉親們稱他們是“銀發護綠水志愿者服務隊”。

平日里,隊員們兩人一組,身著紅色志愿馬甲、救生衣,頭戴紅色檐帽,乘船巡河。他們一前一后,一人用竹竿撐船,一人用撈網打撈。“看到哪邊漂浮物多了,就用手機一拍,打撈結束再用手機拍一次。”今年66周歲的護河隊員李章順說,一前一后兩張照片,便可確認清理是否到位。

河長制全面推開后,江蘇農村地區小微水體水質狀態明顯好轉。在白甸鎮施溪村,河流整體水質已經達到Ⅲ類,不少村民直接在河水中淘米、洗菜。

村民們說,就在十幾年前,“村里不通自來水,老百姓洗完衣服就到河里沖一下,連帶著洗衣粉也流到水中。”水體富營養化最嚴重時,農業灌溉連水都抽不出來,且水質混濁。

“河道里的水花生厚得嚇人,講得玄一點,人在上面走,好比‘輕功水上漂’,都不會掉進水里。”回憶起水質最差的狀態,曾做過村保潔員的老漢盧根山不禁向記者直擺手。

河長制推行后,“銀發河長”們也活躍在民間治水第一線。

2019年,白甸鎮在排查污染源時,發現施溪村內一家養豬場,距離河道僅有幾十米,存在污染水體的隱患,要求盡快拆除轉移。但由于養殖戶抵觸情緒較大,整改工作遲遲不到位。

關鍵時刻,“銀發河長”董留才主動請纓,多次到養殖戶家中講解政策、耐心勸說,養殖戶最終答應關停。

海安市水利局副局長孫小進曾在白甸鎮工作多年,他認為,“銀發河長”在村民中享有威望,幫助化解了河道管理中的許多矛盾。

在農村小微水體的整治過程中,界河是一大難點。白甸鎮施溪村與鄰鎮有一條長約850米,寬約18米的界河,管理存在一定盲區,漂浮物和垃圾較多,村民意見很大,兩地曾多次商議未果。

護河隊員了解情況后,主動聯系鄰鎮環保辦現場辦公,確定施溪村先期河道整治,后期齊抓共管。統一部署后,護河隊員和專業清理打撈人員一道清理水上漂浮物10余噸,套籠、網籪3處,河坡垃圾20余噸。

“臭水溝”終于變成了“碧玉帶”,村民們都說“銀發河長”功勞大。

孫小進告訴記者,最近一家央企在考察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后,決定投資5億元建設一座“房車濕地公園”,就是得益于水環境的整治。

在“銀發河長”的倡導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了守護河湖的工作中。一幅“山青、水美、人和”的錦繡鄉村美景正徐徐展開。

多位專家表示,“民間河長”不僅僅是多了一個“河長”,更是社會共治的管理創新。

[責任編輯: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