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的時代。面對繁紛復雜的矛盾和沖突,越來越多的世人已真切認識到,解放思想不僅是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斐然成績的有力法寶,也是推動人類文明演進的基石。解放思想作為一種客觀應對世界文明格局走向的中國理念、中國主張、中國方案,將不斷推進人類文明前行,引領世界各族人民迎接“美美與共”新時代的到來。
【關鍵詞】解放思想 人類文明演進 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A811.6 【文獻標識碼】A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回望漫漫歷史長河,人類實踐活動的動力大都來自于理論上的自覺。鄧小平同志曾對解放思想的內涵做過明確的表述:“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感悟中國共產黨引領各族人民將新中國的輝煌載入史冊的70余載,推動中國砥礪前行的精神動力乃解放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解放思想,我們黨就不可能在十年動亂結束不久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我國發展的歷史新時期;沒有解放思想,我們黨就不可能在實踐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有效化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前進,始終走在時代前列。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結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礎”。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的時代。面對繁紛復雜的矛盾和沖突,越來越多的世人已真切認識到,解放思想不僅是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斐然成績的有力法寶,也是推動人類文明演進的基石。
解放思想是擺脫人類文明發展困境的密鑰
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世界多極化、社會信息化不斷發展,國家間的聯系更加緊密。美國經濟學家赫爾曼·德雷曾對此作過如下表述:第三波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全球范圍生產分工、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變革和升級,徹底打破了地方性的自我孤立和自給自足狀態的藩籬,為空前的國際聯系和交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這種“打破”所帶來的結果是多維度的。一方面,經濟全球化進程對傳統地區閉合性社會的消解推進了生產要素的全球化轉移,國家間的區域性合作成為此輪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打破了閉合性的封閉社會,卻沒有打破民族國家之間的壁壘。在經濟全球化于世界范圍內進一步深化的同時,相關壁壘在傳統民族國家世界體系內所發生的作用,繼續制造著分配結構的不均衡與不公平。
經濟全球化所展現出的社會發展自主性,使得國家之間的合作利益實已成為國家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既有秩序的正義框架和利益機制出現的詮釋困境,難以滿足經濟全球化深度推進的訴求,并成為導致其面臨調整的根本原因。既有的國際秩序中“弱肉強食、贏家通吃”的零和博弈,不但在“邊緣”國家或地區中不斷地創造著動蕩和矛盾,也令西方發達國家遭受到自身政治框架和社會基礎的日益弱化。有學者將民粹主義勢力的抬頭、英國脫歐公投等事件作為此輪經濟全球化的拐點,對保守主義在西方的全面回歸表示憂慮。在這種憂慮的驅動下,將視野聚焦在中國發展路徑選擇上,圍繞中國的國家身份究竟是既定秩序的維護者還是挑戰者展開了爭論。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解放思想,走科學的、可持續的人類文明發展道路,遂成為世界各族人民擺脫人類文明發展困境的必然選擇。如何看待國與國之間的結構關系,如何根治既有國際秩序自身存在的弊病等,隨之成為推動人類文明演進難以回避的話題。
中國共產黨人審時度勢向世界傳遞了推動人類文明演進的中國判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是我們適應新形勢、認識新事物、完成新任務的根本思想武器”,“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是各國人民的期待,也是我們這一代政治家應有的擔當。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國全球治理方案,不僅終結了“歷史終結論”“文明沖突論”“西方優越論”的鼓噪,阻遏了逆全球化思潮和實踐的肆虐,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推動人類文明演進中的根本擔當。還闡發了推動人類文明演進的科學路徑和基礎。
解放思想是正確處理不同文明之間關系的基石
在近代歐洲產生的民族主義現象,無論是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還是作為一種社會政治運動,它所追求的外在體現形式,都是建立在領土政治基礎上的“民族國家”。由此,當時的思想理論家們便把這種追求概括為“一民一族一國”的簡明公式。旨在強調以語言文化同質為基礎結合而成的一國人民,具有利益上的一致性,在世界上應成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共同體即國族,并且應建立一個主權國家作為保護外殼。這種理論和方案的政治思想基礎是,因帝國統治而產生的各族人民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是近現代世界最突出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或出路,就是各族人民通過自決,分別建立可以保護自己的國家。與權力實體化的帝國制度所不同的是,民族國家通過國家層面意義的“族體”即所謂民族的構建,將國家原本所具有的社會、政治共同體范疇演化為民族共同體,以適應民族與國家之間的二元關系。當民族認同國家,將自己的政治訴求納入國家框架之中,對國家報以公民忠誠時,民族構建進程就得以完成。因此,“一民一族一國”成為西歐原生性民族國家構建時的通行法則和不變信條。自民族國家體系于17世紀中葉問世以來,因局部沖突、民族分離主義、種族主義以及恐怖主義等因素所引起的傳統與非傳統問題層出不窮。在世界各國不斷探索和實踐適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的同時,文明的多樣性亦得以彰顯。從政治制度角度而言,世界各地出現了君主立憲制、共和制、聯邦制等。從民族國家體系本身的發展形態與治理模式上說,亦呈現出多樣性光譜。
20世紀末期,世界歷史進入“后冷戰時代”,多極化趨勢日漸增強。美國為保持其世界霸權地位,推出了“文明沖突理論”,并將之作為對外強行輸出的“普世文明觀”。認為,人類的沖突不可避免,全球政治的沖突主要體現為 “文明之間的沖突”。該理論從“不同文明必然產生對抗”“西方中心論”等理念出發,強調文化差異的影響,以及文明之間的隔閡與潛在的沖突,忽視或某種程度否認了文明交流互鑒的可能性,夸大了文明對國際沖突的影響。反映了美國將“文化霸權”作為實現國家利益的一種特殊工具,用以實現其對外政策目標的動機。
進入21世紀,人類文明邁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因人與自然關系分裂引發的全球范圍的疫情、因消費主義改變人類生活狀態而給人類生存發展帶來的挑戰,以及以資本、技術和消費邏輯為基礎的人類文明,在悖逆人類社會發展正向維度的徘徊等問題接踵而至。冷戰后的世界未來走向如何?世界各國如何應對來自民族主義、地區沖突,以及非法移民、環境污染等全球性問題的挑戰?美國在世界上的實力是趨于衰落,還是處于絕對優勢地位?等等,成為全球治理難以回避的話題。
中國共產黨人從全球治理實踐出發,對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問題,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鑒”的中國判斷。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外很多場合提出了文明之間應該加強交流互鑒的主張,向世界各族人民描繪了文明互鑒、命運與共的美好愿景,解讀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的理論與實踐意義。從“七色陽光”說起,闡釋了文明多樣性是世界基本特征和人類進步的源泉,文明差異應成為人類進步的動力的深刻道理。指出,如果只有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語言、一種音樂、一種服飾,則是不可想象的。全球化時代的國際政治實踐證明,“文明沖突論”會誤導人們選擇戰爭之路,而“文明互鑒”理念將不斷促進不同民族、國家和文明的和諧共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回溯中國共產黨人在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共同進步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我們可以清楚地感悟到人類文明觀以“文明交流互鑒”超越“文明沖突”的歷史意義。全球化時代的國際政治實踐證明,“文明沖突論”會誤導人們選擇戰爭之路,而“文明互鑒”理念將不斷促進不同民族、國家和文明的和諧共處。
“一帶一路”倡議蘊含的理念和展現的藍圖,是中國共產黨人從普遍聯系的世界歷史大局和沿線國家共同價值追求出發,向全世界提出的超越資產階級文明觀、正確處理不同文明關系的一種道路設計。旨在通過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匯聚沿線人民對和平、持續和繁榮的共同希冀,實現相關地區的共同發展、持續繁榮和長治久安。今天,文明交流互鑒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以及我國推進全球治理改革的重要主張。同時,值得關注的是,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文明交流互鑒理念已被視為重要的引領力量。其所倡導的 “共商、共建、共享、共贏”原則,將成為激勵“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各族人民實現文化繁榮、經濟進步的動力,以及正確處理不同文明之間關系的基石。
解放思想是把握人類文明本質屬性的指南
多樣性乃人類文明的本質屬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通過人類實踐活動創造的不同人類文明成果,對于維系人類永續生存與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人類歷史用不爭的實例證明,只有深刻把握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本質,才能不斷拓展人類文明的生存空間,激發人類文明的生存活力,豐富發展人類文明成果,進而為世界各族人民提供富有內涵的精神生活條件和多姿多彩的未來愿景。正如馬克思所言:“只有當交往成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業為基礎的時候,只有當一切民族都卷入競爭斗爭的時候,保持已創造出來的生產力才有了保障”。
兩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人力與經濟損失,帶給人類文明極大的打擊。集中營屠殺和種族滅絕等殘忍行徑,揭示了以本民族利益至上為特征的進攻性民族主義與民族國家體制結合的可怕性,也為不同文明之間關系造成了嚴重的創口和裂痕,人類文明本質屬性受到毀滅性的摧殘。為了走出頻繁戰爭的怪圈實現民族和解,歐洲社會率先開始對其曾經引以為傲的民族國家體系進行理念反思和實踐改良。
需要指出的是,從“煤鋼聯營”的出現,到歐盟的誕生,歐洲一體化一直都是歐洲民族國家尋求自我保護的現實途徑。在歐盟的框架下,共同的經濟政策使各成員國可以保持密切的合作關系。但是由于認同基石未發生變化,國家的私利性使各成員國在政治生活中既有的敵對情緒和互相競爭的關系,并未因一體化進程的推進而消失,正如哈佛大學教授斯坦利·霍夫曼所言,“互相競爭和權力平衡是歐洲民族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正常現象”。
19世紀70年代,全球石油危機的爆發迫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社會和政治維度上進行調整和重構。在這一時期,民族國家自主性的弱化為超國家合作、協調和次國家行動留下了空間,區域性組織的出現填補了民族國家邊界后退所留下的領域。然而,區域性組織的興起并非在挑戰民族國家的傳統地位,而是作為一種適配經濟全球化的社會政治整合形式,幫助民族國家進行“重新想象、重新設計、重新調整以回應挑戰”。
自2016年以來,英國“脫歐”等一系列“黑天鵝事件”的發生,讓世人清楚地看到了發達國家主導下傳統經濟全球化的諸多弊端。隨著保守主義政治勢力在世界范圍內的勃興,歐盟、東盟等區域性組織治理能力的有限性和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等弱點日漸凸顯。區域性組織迫切需要更加有效地挖掘民族國家的制度潛能,應對來自傳統國際秩序框架的挑戰,這已經成為相關國家政府難以回避的現實問題。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也是中國共產黨人適應新形勢、認識新事物、完成新任務的根本思想武器。從維護人類文明本質屬性的根本目的出發,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治理方案。自2013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斷。強調“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呼吁各國人民應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新意令人矚目。首先,它超越了語言、地域、歷史、血緣等既往存在的人類共同體的認同基石,而將共同的未來(命運)視為認同對象,以共同命運作為紐帶將共同體成員的權利和責任緊密聯系起來。其次,它從共同體結構關系出發,以將命運概念納入共同體的范疇之中的方式,在原有民族國家的結構框架之下,規避了零和博弈指向的傳統的國際秩序。主張將民族國家從強權性、沖突性、競爭性與剝削性交織的傳統國際關系中解放出來,建立求同存異、共同發展的世界文明新秩序,實現不同文明合作共贏這一人類社會未來發展趨勢的普遍共像。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種為謀求人類文明共同發展的新理念和新舉措,展現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民族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的新的國際秩序和人類文明的決心與能力,對當代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一個“充滿想象”的精神家園,而是一個世界各族人民在共同風險面前熱切憧憬可以休養生息的,重塑彼此信任、互相依賴的世界。作為一種構建新時代人類文明體系的科學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引領民族國家的未來走向。
回望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解放思想與中國革命和建設,以及人類文明的演進相生相隨,解放思想沿革路徑昭然可見。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解放思想的過程,也是不同文明取長補短、交流互鑒、合作共贏的過程。沒有解放思想,就不會開啟中國發展的歷史新時期,中國就不可能始終走在新時代前列,提出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站在當今世界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推動人類文明向多樣、平等和包容方向發展,依然離不開解放思想。毋庸置疑,解放思想作為一種客觀應對世界文明格局走向的中國理念、中國主張、中國方案,將不斷推進人類文明前行,引領世界各族人民迎接“美美與共”新時代的到來。“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
②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
③習近平:《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求是》,2019年第9期。
④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⑤習近平:《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求是》,2014年第1期。
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⑦《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⑧劉泓:《文明互鑒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力量》,《人民論壇》,2019年第21期。
責編/谷漩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