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紹勇 西北工業大學創新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主任、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改革創新精神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得以形成和發展。改革創新的前提是解放思想。1978年5月10日,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5月11日,《光明日報》頭版刊發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緊接著在全國范圍內引發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在沖破“兩個凡是”束縛的同時,極大地解放了思想,為改革開放奠定了思想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后,黨的工作重點逐漸轉移到經濟建設上,農村改革率先拉開序幕,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率先創造出“包干到戶”的做法,開創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先河。之后,擴大企業自主權改革,實行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上打開了缺口,在向企業放權讓利的同時,充分重視市場的調節作用。接著,在對外開放的基礎上創辦經濟特區,1980年批準設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更加開放的特殊政策和管理體制。
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發表的南方談話中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在加深對社會主義認識的同時,也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創建指明了方向。從黨的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到黨的十三大提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再到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系統概括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黨的十五大進一步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綱領,并且規劃了跨世紀發展的戰略部署,把鄧小平理論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在改革創新中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新世紀,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國際環境下,江澤民同志更加重視改革和創新,不僅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而且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與時俱進,開創改革開放的新局面。2003年,胡錦濤同志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為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從提出人才強國戰略,深化文化體制、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到廢除農業稅、建設新農村、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以及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堅定不移的改革創新中堅持發展。胡錦濤同志曾指出:“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性質、宗旨和歷史使命決定了黨既要敢于和善于在自己所領導的偉大事業中不斷改革創新,又要敢于和善于在自身建設中不斷改革創新。”正是在理論創新、實踐發展、體制改革的推進中,改革創新精神迸發出蓬勃生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發展注入了綿綿不絕的活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各種體制機制障礙,釋放改革創新活力,出臺了一系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個領域針對性的改革方案和舉措,使得“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同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使得各個領域的創新成果顯著。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中國在全球參與排名的131個經濟體中位列第14名,是唯一進入前30名的中等收入經濟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正是在各項改革創新工作的推進中,在改革創新精神的弘揚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蹄疾步穩,開創新局。
改革創新精神凝結著黨和廣大人民一往無前、主動變革、積極創造的智慧和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進步的推動力。改革開放以來,解放思想、敢為人先、銳意改革、與時俱進是改革創新精神最鮮明的體現。在改革創新精神的激勵和推動下,我們黨在不同時期能夠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化解矛盾和克服阻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下,繼續弘揚改革創新精神,以更大力度、更大勇氣和智慧推進各個領域的改革創新,已然成為當今時代發展進步的價值共識。對于不斷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境界,在國際競爭和未來世界的發展中立于不敗之地,有著價值引領和精神驅動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