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將堅持黨對基層治理的全面領導寫入指導思想、工作原則和主要目標,強調必須“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為關鍵”。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社區是城市基層治理的基本單元。各地要深入貫徹落實《意見》,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凝聚力、戰斗力,把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城市最基層,把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延伸到城市最末端,推進黨在城市的組織體系與基層治理體系深度融合、黨建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網上治理與網下治理深度融合,使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基層治理現代化建設的實惠和好處。
健全組織體系,“強基固本”夯實社區治理圓心。“欲筑室者,先治其基”,要優化社區黨組織設置,健全完善“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四級組織架構,培強選優“講政治、懂城市、會經濟、善治理”的社區“帶頭人”,著力推動社區、物業、網格、業委會等黨組織負責人交叉任職、雙向進入,引領帶動居委會、業委會、物業、社會組織、駐地單位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社區治理,把黨的工作觸角延伸到每家每戶,實現“單兵作戰”向“協同善治”轉變,形成區域統籌、條塊協同、上下聯動、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層黨建新格局。要全面推行網格化治理,及時組建網格黨支部,推動公共服務、社會服務、市場服務、志愿服務下沉網格,加速基層黨建、城市管理、綜治維穩、社會保障等多網融合,激活基層社會多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打造“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智慧黨建綜合體,把基層黨組織建成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切實提高基層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鍛造專業隊伍,“集智聚力”擴大社區治理圓角。在社區治理一線,每一名黨員都是一面旗幟。要激活社區黨員先鋒力量,堅持居民黨員“直接管”、在職黨員“雙重管”、流動黨員“跟進管”,健全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和在職黨員到社區“雙報到、雙報告”制度,嚴格在職黨員服務社區表現情況積分制管理,引導黨員在基層治理一線淬煉黨性、鍛煉本領、錘煉作風,打造一支以社區黨組織書記為核心、黨員干部為主體、群眾骨干為基礎的社會治理骨干隊伍,持續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構建起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要推動社區專職工作者融入網格治理,建立職業準入機制,規范職業薪酬待遇,拓寬職業發展通道,強化職業管理措施,集聚力量向城市治理末梢延伸,堅決扛起入戶走訪“調查員”、政策法規“宣傳員”、民事糾紛“調解員”、鄰里互助“守望員”、文明創建“監督員”等責任,確保人在格中走、事在網中辦、難在網中解、情在網中結,打造集基層黨建、社會治理、民生服務為一體的“全科網格”,讓火紅的黨旗在社區治理一線高高飄揚。
優化服務功能,“紓難解困”延伸社區治理圓周。“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聯系群眾作用,連通傾聽群眾心聲的“聽診器”,推動黨員干部帶頭開展政策上門講、民意上門聽、困難上門幫、政務上門辦、風險上門管,從群眾的閑話中“聽”工作盲點、建議中“思”進步空間、反映中“察”短板弱項,探索實行“居民點單、支部下單、黨員接單、對象回單”服務模式,零距離貼近群眾,面對面服務群眾,心連心溫暖群眾,既看得見群眾需求,更解得了群眾煩憂,切實優化提升幼有所育、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食有所安、居有所樂、事有所辦的社區服務功能。要弘揚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共商共治,完善議事會、懇談會、聽證會、評議會等制度,健全小事網格調、大事社區調、涉法涉訴專業調的矛盾糾紛調解機制,依法依規開展主體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主協商,著力推動矛盾糾紛聯調、社區服務聯建、行政執法聯合、社會治安聯控、基層平安聯創,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矛盾不上交”,不斷增進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者:夏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