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地方要聞 > 典型經驗 > 正文

河南漯河:高質量“農食融合”是這樣實現的

穩糧保供與促進鄉村產業發展難兩全、保護耕地與鄉村產業用地難兩全、農民種糧與多元就業增收難兩全,是制約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三個難題。

推進農業全產業鏈建設,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是破解這些難題的好辦法。在糧食主產區河南省,就有這樣一座小城,在破解這些難題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打法。這里既是糧食高產區,也是衛龍辣條、雙匯火腿腸等知名品牌食品的生產地。高質量的“農食融合”在這里是如何實現的?

說到河南漯河市這座豫中南的小城,人們腦海里不一定有清晰的印象,但提起這里生產的食品,衛龍辣條、南街村方便面、雙匯火腿腸……恐怕會勾起很多人的味蕾記憶。整體來看,漯河人口少、面積小、經濟體量小,可這片2617平方公里的土地卻培育出了諸多知名的食品品牌。

2020年漯河糧食總產量為190.7萬噸,年加工轉化糧食600萬噸,規模化養殖率達90%以上。食品產業呈現集中度高、體量大、名企多、鏈條長的特點。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達4.5∶1,“縱橫貫通、無縫銜接”的食品產業生態已成功打造。

位于中原糧食核心區腹地的漯河是怎樣抓住糧食這個核心競爭力的?在推進全產業鏈建設過程中,漯河探索出了什么樣的鄉村產業發展模式?記者在調研中找到了答案——“三鏈同構”,即: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漯河通過“三鏈同構”促進融合發展,進而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糧食安全和現代高效農業相統一。

2020年,漯河食品產業營收2000億元,規模以上食品工業營業收入約占河南的1/6、全國的1/60;年產銷肉制品680萬噸,日產休閑面制品3500噸,其中麻辣面制品、火腿腸、冷鮮肉單品產量均居全國第一;產品涵蓋18個大類、50多個系列、上千個品種。

縱橫延伸產業鏈

又是一年豐收季。在漯河市郾城區16萬畝優質小麥種植基地里,郾城區商橋鎮李紀崗村種糧大戶石國軍承包的900多畝優質小麥籽粒飽滿。據石國軍介紹,他的小麥每年都在地里直接被公司拉走,今年已是合作的第6個年頭。“由我們牽頭組建的小麥產業化聯合體,指導農戶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收儲。”河南省雪健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慶生說。

面粉、麥芯餃子粉、低筋蛋糕粉……雪健公司面粉廠的自動化生產線上,加工的產品品類眾多。從漯河各地收儲來的小麥,經過一道道現代化工序加工,成了一袋袋優質小麥粉產品。

與郾城區相鄰的漯河市臨潁縣,也有類似的合作模式。記者從雪健公司驅車向北行駛不過半小時,便來到臨潁縣佳圣家庭農場。農場負責人李曉東說:“我一共種了3000多畝小麥,其中近九成賣給了南街村。”作為南街村小麥產業化聯合體的成員,基于這種訂單基地收購模式,李曉東賣1斤小麥要比市場價多獲取1角多。

訂單收購模式既為農戶的收入兜底,又保證了公司優質原料的供應。“目前,公司年轉化糧食超20萬噸,從訂單基地采購的主要原料占總采購量的80%以上,企業生產經營得到有效保障。”河南省南街村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繼春介紹,南街村牽頭成立了包括10多家糧食企業、農業合作社、農場在內的糧食聯合體,與農戶簽訂合同,按高于市場價10%左右的價格收購糧食,并創新訂單種植模式。“比如我們圍繞調味品生產,以優質優價帶動臨潁縣優質辣椒種植面積迅速突破35萬畝,成為中西部最大的辣椒種植基地。”王繼春說。

訂單收購是漯河市縱橫延伸產業鏈、促進三產融合的一個縮影。在“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化聯合體發展模式帶動下,漯河發展優質小麥102萬畝,占漯河市麥播面積的43.7%。2019年郾城區高標準糧田示范推廣的強筋小麥實產高達704.8公斤/畝,創造了全國優質強筋小麥的高產新紀錄。

漯河當地企業把產業鏈條向農村延伸,把田地作為食品產業的第一生產車間,讓農民成為食品產業的一線工人,實施綠色化種養、標準化管控。

漯河萬中禽業加工有限公司位于漯河市召陵區的雙匯第二工業園區。卸雞、分層、強力噴淋……5月26日,記者來到公司的宰雞車間,工人正在流水線上通過先進設備完成肉雞處理的全部過程。這是雙匯漯河5000萬只肉雞產業鏈項目的重要環節,有效帶動了漯河區域畜禽養殖產業的鏈條化發展。

雙匯負責企業管理的副總裁焦永麗告訴記者,雙匯以畜禽屠宰和肉類精深加工為核心,向上游發展飼料業、養豬業、養雞業,向下游發展包裝材料、調味料、冷鏈物流、連鎖商業、國際貿易等,形成了主業突出、行業配套完善的產業鏈,推動企業上下游聯動發展。

在漯河,食品產業鏈不僅在縱向延伸,還在橫向打通。來到位于漯河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智能食品裝備產業園,記者看到一期標房5.3萬平方米已竣工,并有4家食品機械企業及1家食品機械展示交易運營公司入駐。“這是漯河打通食品產業與裝備制造業,培育食品機械、包裝機械的具體實踐。”漯河市發展改革委主任榮之光介紹,在縱向延伸產業鏈的同時,漯河還橫向打通食品產業與裝備制造、造紙、醫藥、鹽化工、物流、動物飼料等產業。

快速提升價值鏈

產業鏈的延伸為提升價值鏈打下了堅實基礎,漯河以“標準引領、產品研發、品牌戰略”為抓手,提升食品產業鏈條價值。

2017年,漯河市食品職業學院投入2.1億元,正式啟動建設食品產業公共研發平臺。漯河市食品職業學院副院長高愿軍介紹,平臺充分發揮實用研發、成果轉化、孵化企業、第三方檢測等功能,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先后幫助各類食品企業直接增加銷售收入13.5億元。

“小麥的加工成本每噸約3800元,精深加工成休閑食品,每噸價值將提升至4萬元到7萬元。”漯河聯泰食品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張靜算了一筆賬。公司1997年成立,在市場上逐漸站穩腳跟后,也遇到了發展瓶頸問題。“漯河市食品產業公共研發平臺幫我們改良了應用技術,去年僅魚酥條一個項目,就給公司增加了4000萬元收入。”漯河聯泰食品有限公司技術中心負責人吳鋒說,今年一季度,公司收入已達1000多萬元。

遇到研發瓶頸的公司并不少,河南三劍客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常小靜介紹,2018年他們就遇到了研發新產品難題。公司關注到能改善腸道菌群的功能性益生菌乳制品,進行研發評估時卻發現,公司不僅不具備研發人才儲備條件,而且核算后發現需投入的研發費用更是高達近500萬元。

此時漯河市食品產業公共研發平臺幫助三劍客聯系上了中科院老專家技術中心。對接后得知,中科院已成功研發并申請專利,三劍客以30多萬元的價格購買了專利。2018年底,新型益生菌產品順利投產,成為三劍客轉型升級的拳頭產品,轉年即為公司實現銷售額2.3億元。

“目前,漯河市累計幫助各企業搭建國家級、省級研發平臺84家,食品企業每年研發新產品300個以上。”漯河市科技局局長效國強說,“比如漯河衛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產品研發就是一個典型。他們相繼研發出魔芋制品、豆制品、辣味休閑食品等系列新產品,受到消費者歡迎。”

“除了幫助企業研發,漯河近幾年還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在農業領域主導制定了20多項省級標準、300多項地方標準;在食品產業領域制定了423項嚴于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的企業標準,參與了近百個國家和行業標準制定。”漯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生產監管科科長王文甫說,“2019年10月,漯河市食品安全協會率先發布實施了全國首個《調味面制品》團體標準。”

為了形成質量安全追溯鏈條,漯河在肉菜商品流通領域建立信息查詢追溯平臺。“通過建立市、縣、鄉鎮、企業四級檢驗檢測體系,保障了‘漯河制造’的放心安全。”王文甫說。

“我們還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引導企業苦練內功,提升核心競爭力。”漯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張煒介紹,近年來,漯河涌現出河南華冠養元飲料有限公司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目前,漯河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1個、注冊商標28914件;先后取得“國家級出口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2個,“河南省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2個,“省級出口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3個。

堅實打造供應鏈

在召陵區漯河食品電子商務產業園內,工作人員婁紫燕告訴記者:“圍繞食品電商,我們已布局‘一港一院七中心’。”產業園區內已建成智能物聯港、漯河電商學院和網商運營中心、網商創意中心、網商孵化中心、跨境電商中心、物流分撥中心、生活服務中心、生產加工中心。

“我們先后引進村創、耘初、新供銷聚超等涉農電商50多家,建立村級服務站(網點),供、產、銷無縫對接,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加工企業與電商企業互聯互通。”召陵區商務局副局長楊愛華說。

順應“互聯網+”發展大勢,漯河積極探索新型供給業態,提高產品供給效率。依托中國漯河電商產業園,引導企業積極拓展線上市場,276家實體企業入駐電商產業園。今年舉辦的第十九屆中國(漯河)食品博覽會,吸引了來自28個省(區、市)的1023家企業參展。

在生產環節,漯河同一產業間不同企業、上下游企業之間也形成了配套協作、互補對接,實現了節本增效、聯動發展。河南華冠養元飲料有限公司為配套“六個核桃”灌裝生產需求,從意大利引進4條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制罐生產線,建成嘉美印鐵制罐有限公司,年產易拉罐4億只,除滿足自身需求外,還供應王老吉等知名企業。

在漯河經濟技術開發區,記者看到了這樣有趣的現象:圍繞飲料制造,可口可樂與嘉吉相鄰建廠、管道互通,嘉吉生產的糖漿通過管道直接輸送到可口可樂車間,實現物流零成本……圍繞肉制品加工,食品輔料園生產的淀粉、香料調料等產品,不出園區,直接供應雙匯、衛龍等需求大戶……“管道輸送直達、原料園內供應”等高效供應方式在這里已然司空見慣。

經過多年發展,漯河市的食品產業形成了肉類加工、糧食加工、果蔬加工、休閑食品和飲料制造五大優勢產業,以及食品包裝、食品機械、食品輔料、食品物流、食品會展等配套產業,成為漯河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柱。

食品產業的蓬勃發展,為物流業興起壯大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全國眾多物流知名企業先后搶灘入駐漯河,實現了二產三產“大步走”的良性發展:以雙匯物流為引領的冷鏈物流輻射全國,大象物流、金順物流等邁進全國冷鏈物流百強行列。河南省首家總容量4000噸的雙匯發展公用型保稅倉庫已經正式對外提供冷鏈倉儲服務。漯河冷庫總庫容64萬立方米,冷鏈運輸企業347家,年農產品和食品物流貨運量200多萬噸。

不斷完備的供應鏈,為漯河“三鏈同構”的發展路子寫好了關鍵一筆。漯河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走出了一條優勢釋放的發展之路。

“漯河市將繼續深入實施‘食品+’工程,按照‘三鏈同構’的要求,以集群發展延伸產業鏈,以創新發展提升價值鏈,以融合發展打造供應鏈,不斷壯大‘制造’規模、提升‘智造’能力、提高‘質造’水平,推動食品產業向規模化、數字化、高端化、標準化、品牌化、綠色化、國際化方向發展,致力打造全國領先的綠色食品產業生態圈,讓‘漯河味道’香飄全球。”漯河市委書記劉尚進說。

用現代工業思維破解農業難題

當前,穩糧保供與促進鄉村產業發展難兩全、保護耕地與鄉村產業用地難兩全、農民種糧與多元就業增收難兩全,是制約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三個難題。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是破解這些難題的好法子。

正如漯河基層干部講的那樣,“農業不加工,等于一場空”。他們拿測算結果舉例:消費者每支出10元購買農產品,種養環節只掙到1元。如果只搞種養,不搞農業加工,收益確實有限。小城漯河明白這個道理,通過“三鏈同構”打造食品產業生態圈。漯河出臺了《關于堅持“三鏈同構”著力打造完善豐滿的綠色食品產業生態的工作部署》,把“三鏈同構”細化為47項具體工作,形成有目標、可操作、能落地、可考核的路線圖、任務書、責任狀。

通過延伸產業鏈,漯河組織產業聯合體內各方簽訂“五級訂單”,實現規模化種植。通過提升價值鏈,漯河真正實現了“農食融合”。2020年規模以上食品工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45.6%。鄉村產業得到長足發展,滿足了市場對農業的多元需求。通過打造供應鏈,園區項目高度集中,土地資源要素高度集約,沒有觸碰基本農田,形成了耕地和產業“船歸船、路歸路”的格局。

做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文章,“三鏈同構”給漯河帶來了較完整的農業生態體系,為當地群眾帶來了紅利,直接促進了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產業發展。

只要認準目標,選對路徑,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走出高質量發展之路。向著“農業加工”的目標,漯河把“三鏈同構”作為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鄉村振興、城鄉融合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主抓手,構建了“三鏈同構、農食融合”的一系列總體設計。通過這些創新行動,當地不僅遠離了“一場空”的擔心,更是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責任編輯: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