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前沿理論 > 正文

李大釗在中國共產黨建黨前后新聞實踐的重大作用

作者:孫健

摘要: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李大釗同志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卓越貢獻。李大釗在中國共產黨建黨前后進行新聞實踐,是他輝煌的革命生涯中重要組成部分。他運用報刊大力傳播馬克思主義,推動學生和工人運動的開展,并在建黨后積極運用報刊指導工作。他還對革命青年辦報辦刊給予大力指導和支持。李大釗建黨前后的新聞實踐,為革命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關鍵詞:李大釗  建黨前后  新聞實踐  重大作用

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是最早在中國全面宣傳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杰出革命家。他最早提出中國要走“俄國革命的道路”,第一個鮮明提出成立中國共產黨。他領導建立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和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并積極推動建立全國范圍的共產黨組織。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李大釗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的工作,在北方廣大地區宣傳馬克思主義,開展工人運動,建立黨的組織。1922年至1924年,他受黨的委托,奔走于北京、上海、廣州之間,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為建立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作出重大貢獻。李大釗還領導北方黨組織配合五卅運動,配合北伐勝利進軍,開展反帝反軍閥斗爭,為大革命勝利推進作出卓越貢獻。

李大釗在中國共產黨建黨前后進行新聞實踐,是他輝煌的革命生涯中重要組成部分。“新聞事業是一種活的社會事業”,1922 年李大釗在北京大學新聞記者同志會成立會上發表演說、的一個重要觀點,也是李大釗對報刊出版這一新聞事業的科學定位。他對革命的新聞事業的不懈追求和光輝業績,將彪炳史冊。

一、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者

李大釗在青年時代目睹了帝國主義侵略下的國家危亡局勢和社會黑暗狀況,立志要為苦難的中國尋求出路。學生時代的李大釗就對以報刊為主要載體的新聞事業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在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期間,就主編了北洋法政學會刊物《言治》月刊。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學說在日本傳播較早,1904—1905年《共產黨宣言》日譯本開始出版。1913—1916年間,李大釗在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留學,開始閱讀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學說。李大釗在日本留學期間,京都帝國大學經濟學教授河上肇已經將馬克思的《資本論》翻譯成日文,這使李大釗能夠接觸到馬克思原著、學習馬克思主義。這期間李大釗主編參與編輯了留日學生進步社團神州學會的機關刊物《神州學叢》以及留日學生總會的機關刊物《民彝》等雜志。

在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李大釗十分重視發揮新聞報刊的媒介作用,并曾先后主編、編輯或指導出版了20多種報刊。他為幾十家報刊撰寫政論、時評、消息、通訊、詩歌等。據不完全統計, 李大釗從1913年最初接觸馬克思主義,到1927年英勇就義的13年多時間,他向全中國人民特別是中國的青年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先進思想,所撰寫發表的文章就有629篇之多。

1916年李大釗回國后,先是擔任了《晨鐘報》編輯主任。不久,受章士釗的邀請和高一涵一起出任著名的《甲寅》日刊主筆。章士釗后來對李大釗的敬業精神給予高度評價:“守常在日刊所寫文章較吾為多,到館辦事較吾為勤。”

《新青年》雜志1915年9月15日的上海創刊,最初的刊名為《青年雜志》,由上海益群書社出版。陳獨秀任主編,李大釗則為該雜志的編務人員。1916年4月,李大釗從日本回國,成為該雜志的特約撰稿人。同年9月該雜志更名《新青年》。2017年初,陳獨秀應聘北京大學擔任文科學長,《新青年》隨陳一起遷往北京出版。1918年1月第四卷一號開始實行輪流主編,李大釗當時被聘為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他擔任多期《新青年》雜志的執行主編并成為重要的撰稿人。在《新青年》雜志發表了《今》、《新的!舊的!》等文章,反對頌古非今和安于現狀的人生態度。

在中國新文化運動發展到高潮的時候,俄國十月革命取得了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探索中國發展道路的李大釗,和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敏銳地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對于中國的重要意義,認為是解決當時中國社會問題的強大思想武器。他們在《新青年》上連續發表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

1918年11月出版的《新青年》第五卷第五號,發表了李大釗的《法俄革命的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克的勝利》,歌頌俄國十月革命,歡呼社會主義革命新時代到來,他滿懷信心地預言:十月革命“不過是使天下驚秋的一片桐葉罷了”,“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積極鼓勵青年們要“翹首以迎其世界新文明之曙光”。

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李大釗輪值主編的《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李大釗精心把這一期編輯成“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并刊登他親自撰寫的長篇論文《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這是國內第一次較為系統地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向讀者推薦馬克思主義是“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說”。從這篇文章的發表來看,此時的李大釗同志已經由革命的民主主義者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

1918年12月22日,李大釗和陳獨秀等在北京創辦了政治時事評論報紙《每周評論》?!睹恐茉u論》的辦報宗旨是“主張公理,反對強權”。李大釗同時也是該報的主要撰稿人?!睹恐茉u論》與《新青年》的共同點是“輸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學”為己任;它們的區別在于《新青年》“重在闡明學理”,而《每周評論》“重在批評事實”,把思想文化斗爭緊密結合起來。

胡適從第二十六期接過《每周評論》主編后,基本上取消了反映政治斗爭的內容,而用主要篇幅發表杜威和羅素的著作演講等。他還在第三十一號上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反對馬克思主義

1919年8月,李大釗在《每周評論》上發表《再論問題與主義》一文,就胡適于1919年7月發表在《每周評論》上《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中宣揚實用主義、反對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進行系統地批駁,激烈抨擊改良主義的社會改造方案,運用唯物史觀,論證了中國問題必須從根本上尋求解決的革命主張,號召不僅要宣傳主義,而且要本著主義作實際的行動。他強調,中國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作指導,通過革命實現經濟結構的改造“問題”與“主義”之爭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影響,對于推動人們進一步探索改造中國社會起了積極作用。這場“問題與主義”的激烈論戰,在當時思想界產生了廣泛反響,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普及和傳播。

北京《晨報》的第七版內容帶有副刊性質,但一般都刊載消閑類文章,甚至有些低級趣味。在李大釗的指導下,1919年2月起該報第七版實行改版,增加了自由論壇、馬克思研究和譯叢,介紹新知識、新思想、新修養,從而使《晨報》副刊成為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著名陣地。

李大釗先后為《晨報》副刊撰寫了幾十篇文章?!冻繄蟆犯笨瘯懤m發表了李大釗撰寫的《馬克思的經濟學說》、《馬克思與第一國際》、《馬克思傳》等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為了紀念馬克思誕辰101周年,《晨報》副刊從1919年5月5日開始,開辟“馬克思研究”專欄。該專欄堅持了半年,陸續翻譯介紹馬克思主義的論著,發表了馬克思的《勞動與資本》、考茨基的《馬氏資本論釋義》、河上肇的《馬克思唯物史觀》等多部經典論著,這其中還包括馬克思《雇傭勞動與資本》的最早中譯本。《晨報》副刊還刊載介紹蘇俄十月革命和列寧的論著。1922年11月,在俄國十月革命5周年時,《晨報》副刊出版了“俄國十月革命紀念專號”。這期專號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李大釗撰寫的《十月革命與中國人民》?!冻繄蟆犯笨€開辟名人介紹專欄,介紹馬克思、列寧等革命領袖的光輝生涯。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普及共產主義知識發揮了重要作用。

上一頁 1 23下一頁
[責任編輯:趙光菊]
標簽: 李大釗   建黨前后   新聞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