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體系建設重在反映學科特色
學術體系是“三大體系”建設的中間環節,學科的性質和任務規定并引導著學術體系建設,其中以學術的理論體系最為重要。20世紀以來的中國史學史研究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唯物史觀與中國歷史實際相結合,是歷史學理論體系建設的正確路徑。我們應在這方面繼續努力,作出新的成績。
學術體系當以全局的、整體的學科體系為基礎,主要闡述本學科的研究對象、研究目的、指導思想、研究方法、各分支學科的相互關系以及本學科在社會中的位置等問題,形成本學科自身的學術體系。比如,中國史以研究中國歷史進程和發展規律為對象,凸顯中華文明的成就及其對人類文明的貢獻,總結歷史上的經驗教訓為今人作參考,彰顯其在社會中的重要位置;它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以實事求是為基本原則,運用階級分析、歷史主義、文獻資料與考古學成果相結合的方法以及比較研究的方法進行研究,“還原”歷史真相或努力揭示歷史真相。其研究價值在于:一是為一切社會科學提供借鑒,表明“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二是為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提供歷史經驗和歷史智慧。中國史學科的這一學術體系,展現了它在學術上的中堅氣勢。如白壽彝主編的《中國通史》第1卷《導論》所論列的幾個理論問題,即:統一的多民族的歷史;歷史發展的地理條件;人的因素,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和階級關系;國家和法;社會意識形態;歷史理論和歷史文獻;史書體裁和歷史文學;中國與世界。統觀這些標目,能讓人感受到其內在氣勢和外在格局的協調統一。《導論》附錄的《中國歷史上的十二個方面346個問題》,從更廣闊的范圍構建出中國史的學術體系。《中國通史》凡12卷22冊,其中3—12卷各含序說、綜述、典志、傳記,也展現出中國史的學術體系。該書在理論闡述、歷史編撰、宏觀歷史思考三個層面,從不同視角構建的中國史學科的學術體系,有許多值得參考、借鑒之處。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