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在中華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中國奇跡”,并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在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中,高質量發展是前提和基礎。
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高質量發展順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國家現代文明發展過程中,存在這樣一個發展規律,即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為了盡快擺脫貧窮落后的局面,往往需要追求一定程度的高速增長來實現經濟起飛。在發展程度較低時,選擇要素導向和投資導向的經濟增長方式,在發展程度達到一定高度時,就會選擇創新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方式。中國的經濟增長歷程,就符合從量變到質變、再到新的量變和質變的經濟演進的一般規律。
高質量發展是建設經濟強國的必要條件。在經濟領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表現為建設經濟強國。一個國家的經濟是否強大,不僅體現在規模上,更體現在質量上。也就是說,即使人均經濟規模達到中等收入發展水平,也并不必然能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我國要從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必須改變過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增長方式,形成強動力、高效益、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方式。
高質量發展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奮斗目標的必然追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既體現在物質文化極大豐富的“硬需要”,也體現在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軟需要”。高質量發展意味著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結構的優化、增長動力的轉換,意味著質量第一、效益優先,與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標不謀而合。
二
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怎樣發展”成為急需回答的現實問題。從動力看,要做到以創新為第一動力全面提升勞動生產率;從經濟布局看,要確保在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過程中實現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從可持續發展看,要在“雙碳”目標壓力下處理好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的矛盾;從發展格局看,要深入融進全球經濟治理以實現更高水平開放。可以說,“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長時期,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要體現在國家發展的各領域和全過程。
將創新鏈和產業鏈相結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以科學技術創新帶動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全面提升。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發展與科學技術創新之間存在動態關系,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對更高科學技術水平的需求,而科學技術的發展則進一步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我國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成為制造強國還存在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產業體系大而不強,關鍵基礎材料和核心基礎零部件對外依存度比較大。一方面,要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創技術的研發,促進原創理論的產生。通過建立對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長期穩定支持機制,不斷提升企業的科技創新水平,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另一方面,加強產學研合作,促進基礎研究與產業化的有機銜接,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構建起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鏈支撐。要不斷攻克技術難關,打破產業鏈之間各環節的技術阻礙,建立完整的產業鏈體系,提高產業鏈水平,實現各產業鏈之間的相互聯通、優勢互補,以完備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高質量發展。
把夯實實體經濟基礎與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相結合,確保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一方面,實體經濟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基,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筑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實體經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實、抓好,推動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另一方面,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立,目的是為了確保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穩定的發展。為此,必須牢牢把握著力點,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牢牢把握制度保障,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才能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
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同時,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中國向國際社會宣布“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戰略決策。我國承諾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遠遠短于發達國家所用時間,這意味著我國從碳達峰到實現凈零排放,幾乎沒有緩沖期,碳減排的任務非常艱巨,需要付出艱苦努力。“十四五”期間,我國仍處在工業化、城鎮化關鍵階段。從工業化進程來看,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后期;從城鎮化進程來看,“十四五”到2030年,我國城鎮化率每年仍將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會進一步凸顯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的矛盾,必須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
推動商品和要素的流動性開放向制度性開放轉型,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放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的根本出路。”推動制度性開放,要加快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等基礎性制度建設,著力構建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的制度體系,更好地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進一步提高全球經濟治理水平,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獲得規則、管理、標準等廣義的經濟社會要素。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