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社區邦的成功是依靠互聯網科技基因,喜娃娃婦幼服務有限公司則是在市場摔打中摸索新模式而“絕地逢生”,成長為國內月子服務垂直化領域的頭部企業。
“我們最初是想做月嫂的線上撮合平臺,卻發現走不下去:月嫂服務周期達26天,接單后整個服務過程無法管控,撮合平臺解決不了行業最大的痛點——信任。”喜娃娃董事長黃炯東回憶道。
萬億元級的母嬰市場擺在眼前,不做了還是轉換思路?喜娃娃進行了大膽嘗試:以員工制形式將月嫂轉為自營,開發線上產品“月子日記”,以“傻瓜化”的操作將月嫂一天的服務內容告知雇主,月嫂則需向公司反饋客戶情況,必要時公司專業團隊立即上門服務。
“一個團隊服務一名產婦,全過程精細管控。”創新模式顛覆了傳統市場體驗。“我生頭胎是家里老人照顧,二胎在喜娃娃請了月嫂,感覺很驚喜:我可以大方表達一切需求,月嫂該做的事情一目了然,只要在手機上對服務進行確認就行了。”深圳福田區的譚觀嬋女士告訴記者。目前,喜娃娃有1500多名月嫂,數十名婦產科、兒科、中醫、營養學專家,累計服務客戶近20萬人。
這些手握互聯網科技的龍頭企業不僅改變著深圳的家政生態,更以可復制的模式迅速向各地滲透。記者看到,河源家政一條街的不少企業與他們建立了緊密合作。“南粵家政”工程實施過程中,廣東各地紛紛出臺政策,擁抱“互聯網+家政”新業態,增強高品質家政服務供給能力。
搭建三大體系
龍頭企業涌現、新業態日漸成熟,在南粵大地上仿佛“忽如一夜春風來”。探究背后的原因,政府所搭建的三大體系——標準體系、誠信體系、培訓體系,為家政產業發展鋪就了“高速路”。
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收費卻難以捉摸,這是家政行業長期為人詬病的主因。“南粵家政”工程實施的第一個突破口,就是訂標準、立規矩,全面打造行業標準體系。“南粵家政”實施兩年來,先后發布省級地方行業標準7項,圍繞母嬰、居家、養老、醫護四大培訓項目開發課程標準27項,逐步補齊了家政領域標準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