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實現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艱辛漫長,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在現代化建設道路上的探索與實踐不斷深化。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和特征日益凸顯。要加強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領導,進一步適應新的環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使黨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
【關鍵詞】2035年遠景目標 中國共產黨 社會主義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D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06.001
劉海濤,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原主任、教授,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研究方向為科學社會主義。主要著作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綱》《走向世界歷史》《時代之聲》等。
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借用馬克思、恩格斯的話講,這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而是“現有的前提”產生的“現實的運動”的目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產物。2035年也將成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
傳承中華文明
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中國歷史進程的一部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決定了其歷史進程的連續性與統一性。毛澤東同志曾說過:“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1]2035年,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國仍將流淌著中華文明的血液,并在這一基礎上繼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中國社會遵循著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邏輯。正如古希臘羅馬的思想孕育出西方道路一樣,中國古代的“大同”學說也包含了對未來發展的設想。原始社會到文明時代的轉變,使先人朦朧地意識到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產生的意義,并經歷了由此釀成的社會動亂和大變革。面對“禮崩樂壞”的局面,他們以托古改制的方式表達對理想社會的追求,相關思想從《禮記·禮運》對“大同”和“小康”的描述可知。所謂“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所謂“小康”,“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禮記·禮運》雖出自儒家手筆,但“大同”學說基本為諸子百家共奉。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指出,自漢朝以后,“大同”二字已獲得了偉大的神圣力量、情感力量和革命力量。[2]他們深知實現大同理想的條件遠不具備,于是退而求其次,主張先結束混亂狀態,再經“小康”而“大同”。這一“三段式”的社會發展學說也為后世的進步思想家所繼承和闡發。近代以來,包括中國共產黨人在內的仁人志士也從中獲取了推動社會發展的精神力量,并為其賦予了新的內涵。但是,“大同”這粒種子要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還要具備歷史條件,等待有利時機。
1840年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節點,鴉片戰爭既是轉折又是轉機。古老的中華文明與西方工業文明正面交鋒。有識之士從中看到了中國落后的現實,并萌發出民族復興的使命意識。同時,他們也認識到,這種復興已不再是傳統社會的“中興”“盛世”,而是要“師夷長技以制夷”,必須用新的制度改造傳統社會、實現現代化。為救亡圖存,“大同”這粒種子得到了先進分子的培育和灌溉。改良思想家康有為撰寫的《大同書》,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天下為公”的信條和目標,使這種理想和情懷得以再現和傳承。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同志寫下了《論人民民主專政》,總結了近代以來的歷史經驗,豪邁地宣布:“西方資產階級的文明,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一齊破了產。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讓位給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讓位給人民共和國。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可能性:經過人民共和國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到達階級的消滅和世界的大同。康有為寫了《大同書》,他沒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條到達大同的路。”[3]中國共產黨找到了這條道路,即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進而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但是,這一歷史進程如此漫長,當務之急還是要實現現代化。現代化不等于社會主義,但社會主義必須建立在現代化的基礎之上,且現代化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方式加速推進。實現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因此,中國共產黨一經取得執政地位,就開始了在現代化建設道路上的探索與實踐。
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艱辛漫長。1964年12月,周恩來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他提出,要在20世紀內分兩步實現“四個現代化”,即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這一目標最終未能如期實現。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生產力起點低,經濟文化相對落后。正如嬰兒在學步期必然要摔跟頭一樣,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也注定要遭受挫折。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重新規劃了中國現代化的發展戰略。鄧小平同志認為,中國“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同于西方國家的理解,而是“小康之家”。到20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達到那樣的水平,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后的。”[4]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他制定了“三步走”的戰略構想,即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同時,黨對現代化本身的認識也逐步實現了從“四個現代化”到全面現代化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小康”就是現代化的雛形,即人民擺脫貧窮、城鄉差別縮小、經濟社會呈現出協調發展共同進步的良好態勢。經過長期努力,今天的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基于這一歷史性成就,我們制定了2035年遠景目標。從“小康”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發展,體現了黨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深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順應生產力解放和發展要求以及歷史的潮流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結果,這一結果中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元素”。
凸顯社會主義性質
我國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社會主義既是我國現代化的目標,也是現代化的基本途徑。《建議》勾畫出了2035年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輪廓: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開局之年。為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與科學社會主義保持邏輯上的一致,《建議》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將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與科學社會主義保持邏輯上的一致,凸顯中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社會主義是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要通過共產黨的領導加以推進。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一旦這個任務得以完成則意味著共產黨歷史使命的終結,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邏輯。但是,在現實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尤其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進程中,這種領導作用仍將延續。一般說來,傳統農業社會和現代社會都具有相對穩定的特征,但從前者到后者的轉變則容易引發非穩定性因素。因此,需要有一個實行集中統一領導的政黨在這一過程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防止農民的無產階級化以及由此導致的社會沖突的發生。在中國農業人口占多數的“城鄉二元結構”的條件下,更需要作為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先鋒隊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按照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改造傳統農業社會,使現代化沿著社會主義道路、朝著社會主義方向發展。正如列寧所說,“在城市工人與農村雇工之間建立交往,在他們之間建立一種他們之間可以容易建立起來的友好互助形式,這是我們的責任,這是執政的工人階級的基本任務之一”。[5]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黨的基本路線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這并不為社會主義所獨有。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肯定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竭力反對階級斗爭。作為一個階級來說,其主觀動機是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價值,盡管并不排除個別資本家胸懷造福人類的崇高理想。而社會主義社會則不同,“通過社會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發展和運用”。[6]當初我們黨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對“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撥亂反正,但在實際工作中,打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旗號侵占資源、破壞環境、重復建設、以權謀私的情況屢有發生。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明確經濟建設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以人民為中心”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價值導向。人民,既是客體,也是主體。前者指它是黨和國家服務的對象,后者指它是國家的主人,二者統一于社會主義實踐中。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工人階級的解放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事情。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理應是億萬中國人民的實踐。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這種統一的生動體現。
堅持新發展理念。社會發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是指社會形態的變革,狹義是指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本身既是社會主義屬性和本質要求的反映,也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現實路徑,體現著廣義發展和狹義發展的有機統一。新發展理念,既是現代化進程歷史經驗的結晶,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造,為社會主義道路注入了新鮮血液。創新,從生產力層面來說是科學技術的創新,從制度層面來說則是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調,則是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統籌推進,全體人民分工協作、和諧相處、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綠色,則是在遵循人、自然、社會交互作用這一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維護良好的自然環境,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開放,則是通過“交往的擴大”從世界歷史中獲取人類社會的文明成果;共享,則是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恩格斯曾從辯證法的角度預測了未來的社會主義狀態:“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某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7]這種“經常變化”在后來的實踐中表現為,社會主義沒有一套固定不變的發展模式,而是要隨著時代主題和發展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實現模式的轉換。轉換的途徑就是改革開放。在當代中國,通過改革開放,我們黨帶領人民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了社會主義從蘇聯模式到中國特色的發展。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需要通過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優化完善。歷史上也曾有社會主義國家對原有模式進行改革、取得了預期的效果,但恰恰由于淺嘗輒止而導致了模式的僵化。這說明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當前,中國改革開放的任務非常繁重,要繼續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未竟事業,并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去除歷史進程中的糟粕。從這個角度說,改革仍然是一場偉大的革命。
堅持系統觀念。以往的科學社會主義教科書都把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視為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特征及其優越性的體現。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也在于克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帶來的無政府狀態以及因經濟危機而導致的資源嚴重浪費。由此觀之,這個觀點并沒有過時。但即使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不平衡”也始終存在,無論是“計劃”還是“市場”都有失靈情況的發生,且這種現象在當前社會發展水平條件下難以避免。正因如此,要盡最大努力處理好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之間的關系,保持現代化進程中階段性目標之間的銜接以及發展戰略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從這個層面看,系統觀念就是認識和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論。
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
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在歷史中形成,是人民的選擇。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仍然如此。
從世界歷史進程來看,無產階級作為“世界歷史”存在。當今世界處于資本主義的歷史進程之中,社會主義還處于初始階段,因此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并沒有完成,這是共產黨繼續存在并作為無產階級利益代表的歷史根源。2035年的世界絕不是“大同”社會,因此,中國共產黨仍將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以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以及國家利益的代表;仍然要從本國的實際出發,根據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獨立自主地探索社會主義道路和發展模式。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需要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而中國共產黨也只有不斷根據客觀實際的變化加強自身建設才能鞏固長期執政地位。
2035年的中國共產黨將要面臨新的環境。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但直到70年代末改革開放興起,社會結構并沒有實質性的變化,農民人口仍占總人口的絕大多數。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步伐的加快,2011年我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事實上已經超過了50%,僅從這項指標來看,我國已經邁進了現代化的門檻。2035年,將會有更多的農業人口向非農產業轉移,社會結構將發生新的變化并日趨復雜。1960年在日本箱根舉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現代化的社會構成方面形成了諸多共識:人口逐步向城市集中,整個社會日益形成以都市為中心的組織結構;社會成員普遍參與經濟和政治事務,在廣泛的空間范圍內互動合作;村社和世襲社會群體普遍解體,個體的社會流動性加大,社會活動范圍更加多元;具有滲透性的大眾傳播網形成,讀寫能力廣泛普及;政府、企業、工業等行業和領域擁有大規模的社會基礎設施,且組織日益科層化。雖然上述內容是從日本等西方國家現代化歷史進程中抽取出來的發展圖景,但也可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參照。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認為,人將通過遠離世界而保持自己的自由。這是一種消極思想。馬克思認為這種立場造成了人同周圍環境的分離,雖然這種分離也能夠產生抽象的、理論上的自由,卻不能使人在實踐層面對周圍的環境施加影響。“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變革的實踐。”[8]這一觀點提示我們,中國共產黨不僅不能遠離世界,而且要適應新的環境,通過“變革的實踐”改造自身,并對環境施加影響——繼續發揮領導作用。而具體的途徑就是密切同社會不同群體的關系,鞏固和擴大執政的社會基礎,并從中獲取新的力量。
2035年的中國共產黨自身也將實現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包括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治理體系的主要內容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治理能力主要是指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所謂自身現代化就是努力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這種能力不能僅停留在認識層面上,還需要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不斷深化。西方觀察家很早就注意到,20世紀60年代,許多擺脫殖民統治、走上獨立道路的非洲國家,也確立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某些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也提出要“建立一個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然而最終由于執政黨沒能夠發揮政治和經濟動員的催化劑作用,在從“政治解放的工具”轉變為“經濟發展的機構”方面做得并不成功,又缺乏訓練有素的隊伍將其付諸實踐,[9]致使許多國家的社會主義已成過眼云煙。這充分說明,在現代化進程中建設一個能夠發揮政治領導核心作用的政黨至關重要。
2035年的中國共產黨黨員應該具有全新的面貌。政黨由黨員構成,黨的指導思想和決策需要黨員在實踐中有效貫徹。中國共產黨現在由9100多萬名黨員構成,不論到2035年有什么樣的變化,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不能改變,黨員自身素質的提高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的前提。這種素質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具有不同的內涵,所形成的途徑也有所不同。顯然,治理一個現代化國家的方式和領導武裝斗爭的方式就有很大差別。對中國人來說,不論是現代化還是社會主義,都是西方資本主義歷史進程的產物,其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不過是對西方社會的描述和抽象,如何將其運用于中國并與中國實際和歷史傳統結合起來,仍然是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一個艱深課題;如何處理現代化“一般”與“特殊”的關系,對中國共產黨人來說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通往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之路當然不會一帆風順,但只要思想緊跟實際,解決問題的手段定會通過全黨全國人民的頭腦“從現成的物質事實中發現出來”。
注釋
[1]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頁。
[2][英]李約瑟:《文明的滴定》,張卜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第240頁。
[3]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1頁。
[4]鄧小平:《中國本世紀的目標是實現小康》,《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7頁。
[5]列寧:《日記摘錄》,《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65頁。
[6]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14頁。
[7]恩格斯:《致奧托·馮·伯尼克》(1890年8月21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01頁。
[8] 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8頁。
[9][美]戴維·奧塔韋、瑪麗娜·奧塔韋:《非洲共產主義》,魏塔忠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86年,第69頁。
責 編/張 貝
The Century-Old Political Party and the Building of a Modern Socialist Power
Liu Haitao
Abstract: Realizing modernization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is a great dream of the Chinese nation since modern times. The road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s arduous and long.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PC, especially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Party on the road of modern development have been deepening. In 2035, China will basically realiz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so the socialist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will b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further adapt to the new environment, raise the Party's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consolidate its ruling position, and make it always stay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times.
Keywords: long-range objectives through 2035, CPC, socialist moder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