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9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提出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集中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志。在此基礎上,“十四五”規劃綱要又將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納入其中。為什么選取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進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如何理解國家文化公園并突出文化特色?對這一重大任務怎樣落實?圍繞這些問題,學習時報高端智庫版特約請有關部門負責人、專家等展開筆談。
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河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 那書晨
當前,規劃建設好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是沿線各地區一項義不容辭的政治任務,也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對沿線有關省份來說,省域內需著力省市聯動、部門協同,有力有序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加強統籌協調,建立一套高效運轉的工作推進機制。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以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為組長的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并可將辦公室設在省文化和旅游廳,組建成立專家咨詢委員會,設立工作專班,長城沿線各市成立市級領導小組及相應機構。二是健全運行機制。制定完成相關區段的建設實施方案、重點項目推進方案及年度重點工作方案,形成以建設保護規劃為引領的“1+ 3”工作推進體系,同各成員單位及沿線各市全力推動所承擔的各項建設任務落實落細。三是加強制度建設。制定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暨公園專班工作運行保障制度、專家咨詢委員會工作規則等系列工作制度,確保日常工作高效運轉。四是創新管理模式。在文化和旅游部指導下,委托有關院所開展國家文化公園體制創新研究,形成初步成果。指導各地因地制宜推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有效管理,如有的市成立國內首家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管理中心;有的市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掛帥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下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和保護傳承組、研究發掘組、項目建設組、生態環保組等工作組;有的市成立了包括沿線相關縣市分管縣長組成的工作專班等。
堅持國家標準,高起點編制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一是以大格局、大視野、大境界抓好頂層設計。對標中辦、國辦建設方案,將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與區域協調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重要發展規劃任務等統籌推進。二是突出文化內涵,弘揚長城精神。在體現“萬里長城”整體辨識度的基礎上,以突出省域內重點段為引領,精心構筑民族性世界性兼容的長城文化地標、文化名片,充分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三是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做好對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的立法工作,科學劃定管控保護區,完善長城本體及周邊管控措施。同時,做好長城周邊旅游景區、建筑物整體風貌設計,確保與長城遺址遺存協調匹配。
堅持高質量要求,扎實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聚焦五大工程,強化項目支撐,優化項目布局,明確投資主體,建立省級規劃重點項目庫,形成標志性項目示范引領、配套支撐項目均衡布局的分類、分級、分期實施的項目推進體系。組織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項目推進會和現場調研督導,積極開展項目銀企對接、招商推介等活動,高標準推動重大工程落地實施。一是做實保護傳承工程,實施長城本體保護修繕、監測預警等重大項目,建設有關長城文化博物館、遺址公園及長城亮化工程等標志性展示載體,夯實長城保護根基。二是加強研究發掘工程,開展長城文化精神研究,深入挖掘長城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景觀價值和精神價值,使長城蘊含的豐厚歷史文化資源鮮活起來。三是優化環境配套工程,建設提升風景道、導覽導游、形象標識等公共服務設施,實施生態涵養和景觀風貌保護修復,讓長城沿線環境風貌靚起來。四是深化文旅融合工程,謀劃實施融合示范區建設提升、產品培育、品牌塑造等系列項目,讓長城文化因子迸發產業活力。五是創新數字再現工程,推進長城“互聯網+”建設,提升數字化展示水平,激發長城文化傳播新動能。
堅持高水平呈現,全面展示長城文化和旅游新風貌。一是活化傳承,合理利用。創新公園建設模式,促進優質文化旅游資源一體化開發,以旅游驅動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加大文化惠民力度,使公園建設與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堅定文化自信。二是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堅持文化引領,深入挖掘喜峰口長城抗戰、黃土嶺大捷、山海關保衛戰、冀東根據地等沿線紅色文化旅游資源,開展“愛中華·頌長城”長城之歌征集、“行走長城”采風創作、全國新媒體自駕游長城等主題活動,叫響“紅色長城”。實施長城沿線環境綜合整治、景觀整體風貌修復,建設長城風景復合廊道,打造長城生態文化游全國樣板,建設“生態長城”。開展長城文物文化資源數字化采集,推出可閱讀長城數字云平臺,創新場館展陳體系,構建“數字長城”。策劃推出“長城腳下話非遺”特色節慶、“長城人家”主題民宿、“長城味道”特色美食等系列品牌,同時打造長城游覽經典線路和文創產品,展示“魅力長城”。三是融合發展,開放共享。建設提升一批高等級景區和度假區,積極培育文化演藝、冰雪溫泉、康養體育、研學旅行等一批新業態產品,創作生產富有地域風情、文化特色的文創產品,打造一批文旅融合示范區和傳統利用區,持續放大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輻射和外溢效應,彰顯長城文化的持久影響力和強大生命力。
什么是﹃國家文化公園﹄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王學斌
“國家文化公園”是一個全新的提法,其立意十分高遠。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是國家依托深厚的歷史積淀、磅礴的文化載體和不屈的民族精神,著力構建和強化中國國家象征,對內強調民族化和本土化,服務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外適應國際化和普遍化,促進世界文化之間的交往和文化多樣性的保有與存續。但從概念上講,“國家文化公園”究竟如何界定尚無確論,因此,深入探討“國家文化公園”的內涵與功能,十分必要。
立足概念本身,“國家文化公園”至少涵括三個層面的內容:首先是強調整合一系列文化遺產后所反映的整體性國家意義;其次是由國民高度認同、能夠代表國家形象和中華民族獨特精神標識、獨一無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組成;再次是具有社會公益性,為公眾提供了解、體驗、感知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以及作為社會福利的游憩空間,同時鼓勵公眾參與其中進行保護和創造。黃河、長城、大運河、長征,無一不具備“國家”“文化”和“公園”三重屬性。
“國家”是鮮明底色。中國立場是我們進行文化建設的基本宗旨。因此,國家文化公園需永葆“國家”底色,始終立足國家高度。從制度層面來看,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推動,國家層面印發了多個相關文件,確保其總體上的公益性基調。從形象選取而言,國家文化公園是整合具有突出意義、重要影響、重大主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這些文化資源必須具有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和重要特征,能夠代表國家形象、彰顯中華文明,且具有國民認同度高等特點。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縱橫三千里、綿延兩千年,連通京津、燕趙、齊魯、中原、淮揚及吳越區域,連接大江與大海,貫穿域內和域外,是流動的文化,平衡了東西,調和了南北,兼濟了天下;偉大長征,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從頓挫走向輝煌的偉大轉折,翻開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嶄新篇章,已升格為中華民族的不朽史詩;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國當之無愧的“母親河”。
“文化”是內在靈魂。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首先,無論是長城、大運河,抑或長征、黃河,都是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承載著最深層文化記憶的符號。文化符號是人類特有的文化表達方式,依靠符號媒介,某種文化意義得到集中的表達和傳播。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不同的地域性文化認同圈提供了一個統一而宏大的文化符號,具有強大的文化感召力和包容性,將沿線眾多文化子系統中的文化符號有機地聯結起來。言及長城文化,一首首類似“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的詩句,蘊含著中華民族厚重乃至沉重的長城記憶;近代以降,《義勇軍進行曲》中“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則以昂揚激越的旋律,將長征視作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前赴后繼、眾志成城的偉大民族象征。提到大運河文化,基于中國傳統文化中“上善若水”的深喻,人們常將運河流經之地所形成的會通天下、廣濟八方的“水道”,以及通衢百業、雅俗并存的“商道”和兼容并蓄、多彩薈萃的“世道”融匯于一條巨流當中。提及長征文化,它一定依托自然和人文地理媒介,共同凝鑄成一套地理符號系統,用空間性、地域性的文化符號語言,賦予了這場黨史事件以歷久彌新、不斷重塑的精神意義。說起黃河文化,很自然便想到它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由“天上”而來的黃河水不容分說地沖擊出一個“幾”字形的遼闊地域,為中華文明拓展開一條文化路線,將沿岸各地的人與物涵濡浸潤成緊密的有機體。
其次,國家文化公園蘊含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亡絕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碼。中華文明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孕育了燦爛深厚的中華文化,這是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精神追求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更是維系民族情感的重要精神紐帶。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有同一性,中華民族的精神深深埋藏于綿延的歷史之中。雄壯長城一定與家國情懷、團結抗爭有機關聯,不竭大運河一定與包容運化、人定勝天若合符節,偉大長征一定與理想信念、實事求是合為一脈,浩蕩黃河一定與多元一體、勤勞勇敢密切相關。
“公園”是基本定位。既然國家文化公園代表著“國家”的頂層設計,意在展示宏觀格局;“文化”體現了本質屬性,貴在強化情感關聯,那么“公園”則是權屬表達和空間限定,擁有不可替代的復合功能。第一,它是文化資源的寶庫與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確定諸如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這般具有突出意義、重大主題、重要影響的文物和文化資源,必須實施公園化管理運營,對文物本體及環境實施嚴格保護和管控,對瀕危文物實施封閉管理,對文化生態系統進行整體保護,并以此為基礎,從國家意義和國家形象層面提煉國家文化公園的精神文化內涵,以凝聚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第二,它是文化交流與展示的平臺。文化本是“活態的”,自然要“活起來”。國家文化公園將“文化”繼續激活,并將其具象化,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形式展現出來,以便在人們賞析、休閑、體驗、健身、旅游過程中,增強文化的存在感、傳播力及影響力。第三,它是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舞臺。文旅融合是國家文化公園活化利用資源的重要路徑。國家文化公園縱橫眾多地域、文化類型多元,具有半封閉半開放性的特點,與周邊城鎮、鄉村聚落聯系緊密,必將參與到周邊城鎮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潮中來,具備自我“造血功能”。因此,國家文化公園必須以文化、生態資源保護為前提,利用文物和文化資源外溢輻射效應,合理布局旅游業,通過文旅融合,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和生態建設協調發展。
文化特色如何凸顯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 范周
2017年初,《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首次提出“規劃建設一批國家文化公園,成為中華文化重要標識”。2019年,《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對國家文化公園的功能和建設內容進行了明確規定,成為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遵循。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納入“十四五”規劃文化建設之中,自此形成四大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布局。
突出國家主體性,加強頂層設計。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基于國家發展戰略需求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國家推進實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因此,作為一項國家工程,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應堅持國家站位、突出國家標準。一是建設上,在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謀篇布局。強化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在法律體系、組織管理、空間規劃、經費預算、機構人員、激勵督察等各方面體現國家意志、國家行動,建立國家文化公園的制度基礎。二是內涵上,突出國家代表性。國家文化公園的“文化”是能夠代表國家形象、彰顯中華文明的文化,是中華民族普遍享有、共同認可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和情感樞紐,應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方向,加強長城文化、大運河文化、長征精神、黃河文化的系統研究,從國家精神、國家價值、國家形象層面理解和闡釋國家文化公園的文化內涵,呈現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強化文化首位性,彰顯文化特色。高質量建設國家文化公園的基礎是對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深刻理解和挖掘,應突出“文化”的首位性,強化核心引領作用,堅持保護優先、強化傳承和文化引領、彰顯特色。一是梳理文化資源,重視遺產保護。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應嚴格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加快統計、分類、評估與定級,編制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利用名錄,建立權威、統一、動態的國家文化公園文化遺產數據庫。二是突出活化傳承、合理利用。文旅融合是國家文化公園活化傳承文化資源的重要路徑。應將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當地發展實際,推動文旅產業與地方特色產業、城鎮建設、現代農業、傳統工業、體育健身等業態融合發展,發揮文化和旅游產業對城市更新、鄉村振興、產業轉型的引領帶動作用,形成區域發展新模式。三是堅持國家標準,兼顧特色。文化生態具有特殊性,應在堅持國家建設標準的前提下,根據國家文化公園沿線城市的文化風貌、文化水平及文化發展需求,研究確定特色鮮明、差異化明顯的發展路徑及方向,避免同質化發展。
提升公園載體性,增進民生福祉。國家文化公園實施公園化管理運營,是一種全新的、具有特定開放空間的公共文化空間形態或載體,應與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度融合,注重社會公益,保障所有人享有平等的參觀和游覽權利,推進開放共享。一是促進生態修復,打造居民綠色生態休憩空間。充分發揮國家文化公園公共服務的功能,合理規劃、設計和建設管控保護區,加強國家文化公園及周邊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優化,提升公共文化空間品質。二是豐富文化產品和服務,打造居民文化消費體驗平臺。抓住新基建發展機遇,依托文旅融合、數字再現等基礎工程,加強與5G、沉浸式體驗、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等新興前沿科技結合,創新文化展示、體驗和消費方式,滿足數字化時代民眾對多元化、智能化的文化產品與服務的需要。三是創新文化展覽展示,打造文化教育、研究、傳承平臺。加強文藝創作,深化文旅融合,分門別類、因地制宜在四大類主體功能區建設一批研學基地、博物館、紀念館等,使其成為中華文化及精神教育、研究、傳承的重要平臺。
推進治理現代化,提供中國方案。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是“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國家文化公園是我國首次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實踐和探索。作為一項系統化工程,其建設是立足我國國情,在公園管理體制機制領域的全新探索,是國家文化治理的創新實踐,有望為政府治理模式變革貢獻中國方案。一是應加快推進國家文化公園相關立法論證和地方性法規出臺,修訂完善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法規條例,建立健全相關文化法律法規體系。二是完善管理機制,構建不同區域、不同部門、不同產業間協調合作的制度體系和管理架構,切實提高政策實施的適應性與有效性。三是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通過業態創新、路徑創新、監督機制創新,鼓勵社會力量和人民群眾成為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四是創新國家文化公園的傳承傳播機制,建設具有國家文化公園特色的視覺形象識別系統和文化傳播系統,以國家文化公園為載體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構建中華文化傳播和國家文化治理的話語體系、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