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我國種業健康發展需系統創新

【摘要】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對保障食物安全和促進健康消費意義重大。中國是種質資源保有大國,然而中國的種業在基因資源挖掘和優異種質創制理論等方面滯后于一些種業強國,這可能使我國未來農、畜產品的自主供給面臨極大風險與挑戰。現有種業創新體系的不完善是造成我國種質、作物種子與畜禽種源創新不足的主要原因。本文認為國家需要未雨綢繆,通過系統創新促進未來種業的健康發展。文章提出加強種業創新評價體系建設、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及加強種業創新主體的分工合作、促進多層次優勢互補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種業 系統創新 知識產權 創新體系 食物安全

【中圖分類號】S-0 【文獻標識碼】A

目前我國種業發展現狀

2021年2月21日,國務院發布了中央一號文件,將打好種業翻身仗作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之一。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保障農產品持續穩定供應的基礎。在全球農作物單產提高中,良種的貢獻率平均達25%左右,發達國家達50%-60%,我國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45%,畜禽良種對畜牧業發展的貢獻率超過40%。這為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提供了關鍵支撐。既然如此,中央一號文件以及多次會議為何都在呼吁種業要打“翻身仗”?種業是否會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為了厘清以上問題,本文先從種質資源、作物種子與畜禽種源以及種子創新體系方面分析我國種業的現狀。

第一,動植物及微生物種質資源儲量和保存量居世界前列。動植物種質資源是作物和畜禽良種的基礎材料,優異的種質是種業的“芯片”。一個國家如果缺乏足夠優異的種質資源,其種業就如無源之水,難以持續。我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大國,動植物種質資源非常豐富,資源數量在世界總體排名第八位,這為我國動植物種業創新及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見表1)。

在主要作物種質資源特別是稻麥等主要糧食作物方面,我國的農用植物種質資源保存數量位列世界第二位,約占全球的1/4。在畜禽種質資源尤其是大眾化畜禽地方品種方面,保存數量占世界的1/6以上,其遺傳材料保存量居全球第二。我國的食用菌和固氮菌等農業微生物資源也非常豐富,專利微生物保存數量和農業微生物資源保存數量均居世界第二。我國也是許多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農產品以及特有傳統農作物和一些畜禽地方品種的起源地。目前,我國已開始進一步增加擬保存農業種質資源數量。豐富的動植物及微生物種質資源,不僅為我國優質種質挖掘和創新奠定了物質基礎,也將助力我國種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第二,自主選育作物品種和畜禽核心種源增長快速。我國不僅種質資源豐富,而且基于這些種質資源創制的農作物種子和畜禽種源也非常豐富(見表2)。如我國進口的主要農作物種子只占全國總用種量的3%左右,而美國占6%,德國達到了56%的水平。相對而言,在大宗農產品生產上,目前我國種業狀況比較樂觀。

我國自主選育的大田作物品種占全國實際播種面積的95%以上,其中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國外品種只占4.2%左右的份額。主要經濟作物中只有轉基因棉花的國外品種份額達5.0%左右,油菜和甘蔗基本上都是國內品種。主要蔬菜和水果方面,只有一些耐儲運的大棚蔬菜和蘋果國內品種占比低于10%,其余均在85%以上。國外蔬菜占我國蔬菜總播種面積的10%左右,水果總產約占30%左右。主要畜禽和水產養殖的核心種源自給率也分別達到了75%和85%,尤其是肉豬的核心種源自給率達到了90%。我國肉類總產中,國外種源約占25%左右的份額。不過,國外的蛋雞和奶牛核心種源占我國商品蛋和商品奶產品的份額比較高,分別為40%和60%。

可見,目前我國自主選育的大宗作物品種和主要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均處于較高水平,可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不過,一些特色品種、高附加值品種、商品率高的品種的國產種子和核心種源份額較低,可能影響未來農業發展。

第三,種質收集保存及種子種畜選育體系龐大。我國政府歷來非常重視種業創新,改革開放后,國外種子和種業逐步進入我國農業領域,使國內種業受到了嚴峻挑戰和猛烈沖擊。為此,國家加強了種業創新隊伍的建設。在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和創新層面,建立了以國家級科研院所為絕對主體,國家、區域和地方結合的體系。國家農作物種質新庫將于2021年9月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落成并啟用,屆時農作物種質保存能力將達到150萬份,在數量上超過美國。在現有的畜禽資源保存庫的基礎上,國家畜禽種質資源庫正在立項,漁業方面種質資源庫已開建。在畜禽遺傳資源保護方面,國家級場區庫已達195個、基因庫6個、保護區26個、保種場167個。與此同時,一些高等院校和地方育種單位,也保存有專供自己使用的種質資源。

在品種選育層面,建立了從國家到?。ㄊ小^)、地級市、縣等多層結合,以及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等科研單位及種業企業共存的育種體系,從業人員總數達世界第一。近年來自主選育的作物新品種增長更是猶如“井噴”,僅2019年國家授予植物新品種權2749個,位居世界第一。自主選育的玉米、蔬菜品種、自主培育的優良畜禽地方品種等數量都較五年前有大幅提升。除了重視眾多政府機構的發展,我國也非常重視培育種業企業。近年來非農企業,包括中國中化集團等大型國有企業以及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等一些民營企業進駐農業種業的數量劇增,國內凈資產1億元以上的種子企業比五年前翻了一番。眾多國有和民營企業的加盟不僅帶動了種業產業化、規?;蜆藴驶诧@著提升了我國種業發展的市場競爭力。

我國種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探析

從前文數據可以得出,我國的動植物和微生物種質資源及農作物種子與畜禽核心種源在數量和硬件條件上都達到了世界大國的水平,就滿足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的需求來說,主要大宗農產品種業領域并不存在重大“卡脖子”問題。但是,對照國際種子企業、高端農產品市場以及現代農業未來發展的水平,我國算是種業大國而非種業強國。筆者認為,中央一號文件之所以提出要打好種業“翻身仗”,實際上是我國在種質資源挖掘與創新利用、作物種子與畜禽種源創新、種業體系與企業等領域里亟需解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優異種質資源的挖掘與創新利用不夠。雖然我國動植物及微生物種質資源十分豐富,但目前遠未達到遺傳資源強國水平,仍有大量具有優異基因挖掘潛力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和重要畜禽種質資源保護不力。主要糧食作物地方品種從1956年的10000多個下降到目前不足3000個,18%的畜禽種質資源地方品種瀕危,近50%的地方品種數量明顯下降。并且,收集和保存(護)的多為動植物“原材料”,而非受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的“基因資源”。我們收集保存的52萬份農作物種質資源中,在基因水平上得到精準鑒定的不到1.5萬份。急需的抗病、抗蟲、高產、優質等優異基因亟待挖掘。獨有的畜禽地方品種中只有53%左右得到了產業化開發利用?;蛸Y源挖掘和優異種質創制的理論、技術及方法原創不足,仍處于“跟跑”階段,自主知識產權儲備不足,綜合實力不強。

其二,作物種子與畜禽核心種源創新不足。我國每年育成的數千個新品種中,真正實現產量突破而大面積推廣應用的并不多。主要農作物品種選育上的抗病、抗蟲、抗草、抗逆、資源高效等品種創新不夠,食味好的水稻、適于機收的玉米、高蛋白高油的大豆等專用特用特優品種創新不足,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綠色發展和提質增效之急需。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帶動了市場對農產品的差異化需求,一些高附加值、針對高端消費群體、適于高度集約化和高效生產的種子和種源創新問題凸顯。蔬菜花卉水果等缺乏耐儲運、高附加值、適合工廠化種植的高產高效品種,抗蟲棉、抗除草劑玉米及大豆等方面與國外優勢品種存在一定差距。雖然我國主要畜禽核心種源的一些地方品種風味和適宜性強,但飼料轉化率(產肉率、產蛋率、產奶率等)、產品品質(比如瘦肉率等)及生長周期等與國際優勢種源存在較大差距,適合高度集約化飼養的畜禽品種較為缺乏。因此,在繼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前提下,亟需加強適合集約化的種植和養殖條件、針對高端市場和特殊消費群體和具有高附加值的種業創新。

其三,種業創新體系及其國際競爭力不強。近年來,國家加強了種業創新體系構建和種業企業培育,僅2011至2019年在種業提升工程中就投入了近18億元中央預算內基本建設資金,并撬動其他投資12.8億元,擁有近6000家種業企業。但與一些發達國家的種業創新體系相比,我國種業創新體系在體制機制及機構布局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盡管種業創新體系龐大,但主體間在資源共用、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等方面合作不夠。國際種業強國在國家層面著重加強種質資源的保護與挖掘創新,而種子和種源的創制、繁育及推廣應用則多由企業承擔,育種方向由市場決定。而我國從種質資源、種子與種源、品種推廣應用的整個種業鏈,大多由政府負責,政府、科研、企業間的融合嚴重不足。此外,我國種業企業綜合實力和科技創新水平難以與一些國際種業巨頭競爭,研發能力和水平亟待增強。以農作物種業創新為例,孟山都一年的研發投入將近100億人民幣,而我國具有一定規模的1500家左右種子企業每年投入研發的總經費不足50億元人民幣,許多企業處于買種權、繁種子、賣種子的原始水平。如果種業市場全面對外放開,國內種業企業將無力迎接國際巨頭的挑戰,因此,想打贏種業“翻身仗”,必須加強種業創新體系。

我國種質資源、作物種子與畜禽種源創新之所以存在上述諸多問題,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創新主體靠政府投資買單,成果轉化率和企業參與度不足。由于種業在農業發展中地位突出,加上體制與機制的原因,我國種業創新以國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為主體。他們以政府資助為主,注重完成國家或地方政府委托的任務,任務績效評價多側重專利、論文、論著、新品種等科研成果的獲得,而對專利、新種質及新品種等成果的轉化重視不夠;在種質資源方面側重完成收集數量和保護效果等基礎工作,而對優異種質資源挖掘與創新及利用不夠;在種子和種源創新上重視育成的新品種數量、知識產權如專利的件數,卻對成果轉化利用不夠重視,或不善于市場轉化?,F有創新主體以完成任務指標為導向,成果的生產應用與轉化因而受到影響。

二是創新目標停在“夠吃夠用”上,“好吃好用”的市場導向不足。由于對農產品的需求早已轉向安全優質、生產高效率和產品差異化等,美國等發達國家不再以產量提升為單一目標甚至主要目標,而以創新種質資源和作物種子及畜禽種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產品品質、抗逆性、工廠化生產適應能力等為創新目標。我國作為快速發展的人口大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是農業生產的首要目標,確保全國人民飯菜夠吃、企業原料夠用,也是我國種業創新助力農業發展的首要目標。因此,產量水平是我國評價新品種好壞的第一指標。不管資源投入效率、不問環境代價的高產超高產主宰著我國農業生產大方向。品種創新也以產量提高為核心,而對新品種的產品品質、資源利用效率、生產效率等指標關注較少。種業創新所關注的也主要是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宗、常規農產品,而對市場新需求、新動向和一些高端、專用、特優的農產品關注不夠,或缺乏前瞻性預測,因而缺乏相應的品種創新。2020年我國已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現正在啟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種業創新不能停留在僅滿足于農產品夠吃夠用,在確保國家需求的前提下,更要以市場為導向,以農產品“好吃好用”為目標,開展種質資源和種子及種源的系統創新。

三是創新利益難以合理分享,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不健全。隨著國際種業巨頭的入駐和國外優異種子與畜禽核心種源的沖擊,我國種業創新也開始轉型。但種業創新利益分配機制和種業創新相關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的不健全,影響了我國種質種子與種源的創新。一方面,優異種質挖掘與創制、品種選育與創新、新品種繁育與推廣應用的創新產業鏈之間難以聯合,上中下游、育繁推、產學研等之間難以融合,因而影響了大品種及有市場競爭力的好品種等創新種業的商業化、集團化和專業化。另一方面,除了前項所述的成果評價注重數量的原因,利益共享機制不健全也是影響種質創新的主要原因。從事種質資源創新的基礎研究團隊,擔心自己創制的優異種質產權得不到保護,利益得不到體現,對于創新的意愿較低;或者自己創制,從事品種選育甚至繁育和推廣應用,團隊小、力量弱,工作全而散,不利于形成有競爭力的大品種。一些種業企業為降低研發成本,便更傾向購買育成品種的品種權,或引進國外品種,進行種子與種源的繁育和銷售,追求短平快的效益,卻缺乏長期發展創新投入的計劃。這導致我國一些種業企業要么小而全,要么華而不實。缺乏合理利益分配和系統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是我國種業創新水平不高、品種競爭力弱、創新成果轉化應用不佳的主要因素。

未雨綢繆,以系統創新促進我國種業健康發展

就目前農業生產需求而言,我國種業不存在明顯的“芯片”短缺和“卡脖子”困境。但是,隨著農業現代化、人民生活富?;皩r產品需求的差異化,加上國際種業巨頭與國外優異種子的進入,我國種業將面臨嚴峻的發展問題與挑戰。對此,我國需要未雨綢繆,著眼長期發展,通過系統創新促進未來種業的健康發展。關于如何促進我國種業今后健康發展,筆者就此談幾點看法。

其一,加強種業創新評價體系建設,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受國家及地方科技成果評價體系與機制影響,我國種業創新領域的人才和成果評價,尤其是優異種質資源、優良品種和核心種源等成果評價,往往過于注重論文、專利、品種數和獎項,這較不利于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應用。當下種質新資源和動植物新品種是依據國家或地方政府統一制定的指標、標準和方法進行評價,并不利于針對市場差異化需求進行品種創新。因為評價不僅應當針對人才和成果,也應當針對機構,對國家級機構應重點考核其對種質資源共性理論、方法及核心技術的原創性;對地方機構可重點考察其種子和種苗創新性。盡管我國初步建立了企業聯盟牽頭的品種評價體系,但其指標、標準與方法尚不能體現品種的差異,無法讓企業對其創新產品擔責。因此,我們需要加強種業創新人才和成果的評價體系建設,建立更為寬泛的成果評價機制,減少對創新成果的統一評價要求,注重創新主體對自己成果的評價與擔責。此外,還需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建設,尤其要加大對一些理論與基礎技術研發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同時,要加強基因標記與檢測等一些知識產權的監測監督等技術,加強作物種子和畜禽種源繁育利用及種子種苗銷售與種養利用的產權保護,以保護創新主體的利益。

其二,加強種業創新主體的分工合作,促進多層次優勢互補。種業創新的最終目標旨在為農業生產提供優良的品種,是集種質創新與利用、種子種苗繁育、種子種苗推廣應用的全產業鏈,需要多層次、多系統合作。不同創新主體在種業的上、中、下游,以及育繁推產業鏈中具有不同優勢。各級政府、高校和研究所、國有和民營企業,以及國際跨國巨頭和國外科研和企業之間,也存在優勢互補的關系。因此,我們需要在種業創新主體間開展分工合作,促進優勢互補。國家級科研院所可重點關注有關國計民生的種質資源創新領域,發揮理論與核心技術研發優勢;企業重點發揮品種選育及繁育和銷售優勢,并與地方的農業推廣示范機構合作,實現育繁推的一體化。分工與合作的目的在于優勢互補,促進種業創新領域的上、中、下游組建成創新產業鏈和育繁推的一體化。

其三,加強創新目標的市場導向,促進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我國正在進行農業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農產品需求由“夠吃夠用”向“好吃好用”轉變,種業創新目標也應作出相應調整。種業創新目標應以滿足國家需求為首任,同時開展針對市場需求的種業創新。不能不計投入、不顧環境代價以高產為單一創新目標,而應同時考慮到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和農產品優質安全需求。同時,企業和企事業單位的自主創新,應更多以市場為導向開展。

其四,加強“國家隊”的綜合實力建設,夯實基礎理論與核心技術。要實現“芯片”自主,破解核心技術,打贏種業翻身仗,我國急需在基因挖掘、資源創制、分子及智能育種等領域取得一些原創性成果。這需要進一步加強種業創新的“國家隊”能力建設,提升國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種業基礎理論與核心技術領域的創新水平,確保種業基因“芯片”和核心技術掌握在國家手里,確保“藏種于技”種業創新的物質基礎。

其五,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提升國內種業競爭力。隨著我國種業創新體系的完善和創新機制的健全,企業在國家種業創新中的份額和貢獻將大幅提升。應加強對國有和民營種業企業的培育、扶持和資助。不僅在資金層面要有政策,機構、人才、技術等方面的支持,能力建設也要加強。其次,需制定優惠政策和“三創”機制,促進種業創新人才和新技術向企業轉移,促進科研研發部門與企業聯合,提升種業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水平。同時,要考慮企業發展的長效政策與機制建設,鼓勵企業針對國際市場開展國外種業創新,提升我國種業的國際競爭力,為將來種業“走出去”做好技術儲備。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氣候變化下的草地可持續治理研究”(項目編號:16XNI004)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黎裕、王天宇:《美國植物種質資源保護與研究利用》,《作物雜志》,2018年第6期。

②馬克平、高吉喜、李琳、魏偉、徐靖、劉憶南、肖戈:《中國面向2020后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全球治理與國家行動》,《人與生物圈》,2018年第3期。

③王啟貴、王海威、郭宗義、王高富、劉作華、印遇龍:《加強畜禽遺傳資源保護推動我國畜牧種業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刊》,2019年第2期。

④顏志輝、馮濤、王愛玲、趙靜娟、串麗敏、鄭懷國:《美國動物育種規劃及其對中國的啟示》,《中國畜牧雜志》,2019年第2期。

⑤佟大香:《世界作物種質資源及其收存研究概況》,《作物品種資源》,1995年第1期。

⑥萬建民:《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打好這場種業翻身仗》,《人民日報》,2021年1月30日。

責編/鄧楚韻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謝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