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顧過往,中國企業從行政機構的附屬、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生產單位,到獨立自主的市場法人主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基石,書寫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富的發展奇跡。展望未來,對中國企業而言,打造強國重企、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是實現從“大”到“強大”的內生推動力量,是提升全球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引導機制,也是在新時代實現轉型、升級和蝶變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現代企業 世界一流 大國崛起 【中圖分類號】D267.1 【文獻標識碼】A
從1872年中國第一家參照現代企業制度成立的輪船招商局算起,中國企業懷揣“重企強國”的理想,苦苦求索了近一個半世紀。今天,當我們站在建黨100周年的歷史節點回望中國企業伴隨共和國走過的崢嶸歲月。新中國從“沒有企業、只有工廠”到問鼎全球企業數量最多、入圍《財富》雜志世界500強榜單最多的國家;中國企業從行政機構的附屬、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生產單位,到獨立自主的市場法人主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基石,書寫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富的發展奇跡,不僅實現了自身發展的蝶變,更為實業救國、實業建國、實業立國和重企興國、重企富國、重企強國作出了重大的歷史性貢獻。
今天,當我們立足偉大新時代去展望國家、民族和世界的未來,與生俱來的歷史使命感和重企強國的執念仍然在驅動著中國企業在第一次蝶變的基礎上實現從“大”到“強大”、從“強大”到“偉大”、從“偉大”到“世界一流”的第二次發展跨越。
培育世界一流企業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推動中國崛起強大的戰略舉措和現實路徑,是中國企業必須扛起的歷史擔當
“世界一流”四個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全文中僅出現三次,修飾了兩個主體,其一是“到本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其二就是“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將培育世界一流企業放在與建設世界一流人民軍隊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寫入執政黨的報告,這在世界各國尚屬首次。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這一重大戰略部署,充分說明強國必先強企,強企必須瞄準世界一流、建成世界一流。中國是第一個將打造世界一流企業作為國家意志、國家行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國家,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強大有為政府的國家優勢以及全球最大規模的市場優勢,讓我們更加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有優勢去建設一批世界一流企業,打造一批強國重企。
打造強國重企,實現重企強國,這是中國企業的初心使命和夢想追求,是黨中央向全黨發出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號召,中國企業無不為之心潮澎湃、心馳神往。“重企強國”是中國企業的歷史也是未來,是初心也是使命,是付出也是收獲,是汗水也是歡顏,是光榮也是責任,是基因也是信仰。對于每一家在時代中奮斗、在奮斗中成長、在成長中強大的中國企業來說,無論產權屬性是國有、民營還是合資,無論規模體量大小,都應當認知“重企強國”的內涵,思考“重企強國”的意義,探索“重企強國”的路徑,踐行“重企強國”的使命。
中外歷史反復證明,國家強則企業強,企業興則國家興,重企能夠強國,重企必將強國。在英國、美國、德國、新加坡、日本等東西方經濟強國漸次崛起的歷程中,一批大國強企在國家的重視培育和自身的努力奮斗下,成長為各自行業領域的世界一流企業,不僅成就了百年長青的基業,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昌明、科技的日新月異、文化的蓬勃興盛、人民福祉的改善提升,更為國家拓展發展空間、延長發展時間作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
中國要實現從東方大國到世界強國的歷史性跨越,矗立于世界舞臺中央,必須通過建設一批世界一流企業,依靠強國重企去推動支撐;中國要讓全世界認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接受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現實,必須用世界一流企業的技術、理念和核心競爭力讓所有的偏見心悅誠服;中國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事業,為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必須通過建設一批世界一流企業和強國重企構建中國平臺、分享中國機遇、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承擔中國擔當。
對中國企業而言,打造強國重企、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是實現從“大”到“強大”的內生推動力量,是提升全球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引導機制,也是在新時代實現轉型、升級和蝶變的實踐路徑。在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時代,疆域廣袤、人口眾多不再是衡量世界大國體量的唯一標準,船堅炮利、百萬雄師不再是彰顯國家力量的唯一途徑。今天,國家的綜合實力正在被強大的企業和龐大的市場規模所定義,國家的影響范圍正在通過企業的商業版圖得到確認,國家之間的角力博弈正在企業之間的談判桌上進行。強國重企在推動能源革命、信息革命、產業革命等方面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是打造軍工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能源強國、海洋強國、生態強國、金融強國、數字強國的主力軍。有了強大的世界一流軍隊和世界一流企業作支撐,國家安全才有充分保障,國家利益才能有效維護,國家地位才能更好鞏固,中國才能有充分的底氣和自信應對任何霸權國家的挑釁。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競爭環境,中國企業需要搶抓歷史性窗口期,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步伐,捍衛國家利益,維護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
對發展和進步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復興和強大的憧憬,驅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知重企強國的道理和創建世界一流企業的重大意義。強國重企擁有永恒發展的內生動力,持續穩定的盈利能力,跨越百年的長青基業,不泯不滅的創新激情。它們不僅創造卓越的產品、服務和價值,更孕育思想、傳播文化、傳遞理念、培養習慣、成就人才。它們是社會昌明、科技興盛、法制健全的中堅力量,是國家富強、民族興盛的中流砥柱。
中國企業已經完成了第一次整體發展蝶變,書寫了世界現代企業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是中國崛起強大的歷史標志
中國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其發展歷程伴隨著中華民族跌宕起伏的命運軌跡,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在推動國家崛起強大的過程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弱到強、從落后到趕超、從經濟全球化的參與者到推動者、從世界經貿體系的因變量到自變量跨越式的發展奇跡。中國企業這一歷史性的跨越發展不是我們主觀上的感性認識,而是在多個領域和維度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型升級和多次迭代,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整體跨越式發展,具有從破繭到成蝶的歷史性意義,而且具有許多可識別的要素和顯著特征,因而可以稱之為中國企業的第一次整體發展蝶變。
中國企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量變,從企業數量上看,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企業大國。截至2020年底,中國已有市場主體1.23億戶,其中,企業法人單位1800余萬家,是新中國成立前的214倍,是改革開放前的44倍。
中國企業完成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質變,在大型企業的數量、企業規模體量、營收利潤等方面,中國已經與世界企業強國美國比肩。2020年,中國有133家企業上榜《財富》雜志世界500強,繼2019年之后蟬聯全球第1名,比美國多8家,比排名第三的日本多出77家,即便不計入中國臺灣地區的9家企業,中國的世界500強企業數量也超越美國。自1995年《財富》發布世界500強公司排行榜以來,該榜單中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企業數量如此迅速地增長。
中國企業實現了從單一到多元、從畸重畸輕到結構合理、從缺門少類到門類齊全、從一家獨大到百花齊放的跨越式發展,形成了良好的現代化企業生態系統。今天,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并且在世界500余種主要工業產品當中,中國企業生產的220多種工業產品和具備的產能都位居全球第一,在《財富》雜志世界500強上榜企業所涉及的17個產業門類中,中國企業也是唯一實現“大滿貫”的企業集體。
中國企業的發展方式、發展質量和管理水平實現了整體質變。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我國確立市場經濟體制以來,現代企業制度為中國企業賦予了跨越式發展的力量,中國企業以市場為平臺、以市場機制為手段,實施企業重組并購,資本運營成為中國企業轉型升級和快速擴張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路徑,中國企業不再是行政命令下的機械整合和幾代人的漫長線性積累,中國企業以空前的速度和效率做大做強,成就了震撼世界的發展奇跡。
中國企業已經成為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中的重要角色甚至是“鏈長”,已經成為支撐國家經濟發展、推動國家崛起強大和促進經濟全球化的強大力量,中國企業已經從經濟全球化的“因變量”躍升為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的“自變量”,在全球大多數產業鏈和供應鏈中都發揮著主導和引領作用。
中國企業的本質內涵、品牌價值和功能定位實現了整體性質變和拓展提升,中國企業的跨越式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共識并具有全球影響力,美國政府和企業也因此將中國企業視為最大的戰略競爭者和全面挑戰者。
中國企業的第一次整體發展蝶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新中國走向崛起強大的重要舉措、重要力量和偉大成就,來源于中國企業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集體自立、自強、自醒、自覺和自信,是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企業制度發展的必然規律,是經濟全球化推進和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不斷重構的結果,是以國有企業為支柱、多種所有制企業協同發展和共同努力的成果。
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是中國企業從新生到蝶變的決定性力量
中國是一方不斷孕育奇跡的土地,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善于創造奇跡的政黨。中國企業在內憂外患、貧困落后的舊中國萌芽,在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新中國重生,在改革開放、追趕世界的春潮里蝶變,在民族復興、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新時代壯大,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書寫了從落后到趕超、從模仿到創新、從“只有工廠、沒有企業”到全球企業大國的發展奇跡。
中國企業從誕生起就天然地承擔著比西方企業更多的國家使命和民族責任,它們伴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伴隨著新中國的成長而成長,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熟而成熟,伴隨著民族的進步而進步,在曲折中向前、在奮斗中向上、在改革中壯大、在開放中蝶變、在新時代邁向世界一流,成為中華民族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力量,更成為向全世界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彰顯。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面臨著異常復雜的形勢和艱巨任務。國民黨政府留下來一個爛攤子:國民經濟嚴重衰退,工廠倒閉,農業減產,物價飛漲,導致一些地方連續出現社會動蕩。經濟上的困局與中國共產黨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巨大勝利形成強烈對比。當時有人甚至妄言“共產黨在軍事上得了滿分,在政治上是八十分,在經濟上恐怕要得零分”。
在這樣的嚴峻形勢下,中國共產黨頂住了壓力,領導全國人民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和國家基礎工業,鞏固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除了改造和發展已有的民族工商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還堅持自力更生建立起完整的商業和工業體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我國“一五”計劃期間在蘇聯指導幫助下實施的“156項工程”建設,包括電力、冶金、軍工、化工、裝備制造等多個工業門類,如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洛陽拖拉機廠等都是“156項工程”的成果,“一五”計劃期間實施的“156項工程”,對于中國工業化發軔和建立現代企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
156項重大工程建設,不僅初步奠定了我國的基礎工業體系和國有企業的基礎,也成就了中國國有企業的雛形。中國第一汽車集團、中國第二汽車集團、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中國兵器裝備集團、中國石油集團、中國石化集團等中央企業的前身也都在此期間孕育產生,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特殊歷史背景下,我國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及其利益集團的輪番經濟封鎖、政治打壓、軍事威脅下,依然能夠保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這些國有企業功不可沒,并且今天仍然是國家重要的工業基礎和經濟支柱之一,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共和國長子地位也因此而來。
國有企業是新中國政治制度和經濟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家政權鞏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立下了不朽功勛,成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重要依靠力量。建立在國有企業基礎之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是我國的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國有經濟一直牢牢保持著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控制力和影響力,長期處于主導地位并發揮著骨干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我國通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奮斗,一方面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另一方面卻還沒有建立起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企業。在日新月異的世界面前,原地踏步就等于倒退。鄧小平同志敏銳果斷地提出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論斷。在黨的領導下,改革開放的大幕從此拉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個體經營陸續放開,分別在中國農村和城鎮掀起了快速發展的浪潮。集體企業、民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它們將農村的剩余勞動力有效整合為強大生產力,一點點融化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堅冰,成為公有制經濟、國有企業的重要補充,中國企業迎來了市場經濟的春天,為中國全面改革開放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奠定了重要基礎,也為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勁的發展動力。
為了趕上改革開放帶來的快速發展步伐,國有企業在黨的領導下成功實踐了一次壯士斷腕般的改革。1998年至2002年,上百萬家國有、集體中小企業改制退出公有制序列;通過國有大中型困難企業的政策性關閉破產,5000多戶扭虧無望的困難企業退出市場;通過再就業中心和基本保障線政策,托管、安置了近3000萬下崗職工,并建立了國有企業職工流動機制。“下崗”是屬于一代國有企業職工刻骨銘心的記憶,下崗職工都為國有企業改革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的犧牲都是為了實現一個目標:在國有企業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科學管理的現代企業制度。他們也是改革開放當之無愧的英雄群體。
豐收的最大動力,往往來自于對饑餓的強烈感受和深刻記憶,多難可以興邦,多難也可以興企。中國企業無一例外都背負著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歷史記憶和時代情感,這種時代記憶和歷史情感來自于中華民族150多年來所經歷的艱難與困苦,來自于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以民族復興為使命的偉大實踐和艱苦奮斗,這些艱難與困苦、實踐與奮斗也是中華民族實現精神凝聚的重要塑造力量,是激活家國情懷的火種。這種在困境中奮起、在逆境中自強、在絕境中重生、在改革中蛻變的精神力量,也構成了所有中國企業精神文化的底色和獨特氣質。中國企業的民族基因、家國情懷是歷經苦難、飽受壓迫、渴望富強的中華民族留給中國企業的寶貴財富,承載著實業興國、重企強國的民族寄托,國家經歷的苦難屈辱,中國企業都飽嘗了其中的辛酸;國家的輝煌時刻,中國企業也都身處其中,分享著無上榮光。我們深知沒有強大國家做后盾,企業就沒有發展壯大的土壤;有了強大企業的推動,國家才能更加富強。
正是背負著深沉的家國情懷和沉甸甸的民族責任,讓中國企業走過的每一步都留下了深刻的足跡,讓中國企業深深地根植于這片土地,從中汲取了發展壯大的力量,企業的成長更多了一份為這個國家和民族遮風擋雨的責任,多了一份為中國共產黨爭氣的干勁。正是基于這種責任感、使命感,使中國企業在較短的時間里實現了令西方贊嘆的集體蝶變,也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于西方的中國特色之路。
中國企業需要以建設一批世界一流企業和強國重企作為奮斗目標和發展路徑,加快完成從“大”到“強大”的二次發展跨越
在我們為中國企業的第一次發展蝶變而感到自豪驕傲的同時,也必須清醒客觀地認識到,中國企業現在還不夠強大,還存在許多短板弱項,在一些關鍵核心領域還受制于人。在最新的全球20家市值最高的企業中,中國大陸企業只有3家。中國企業第一次發展蝶變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贏在了企業的發展規模而非發展質量上,中國企業的領先主要來自于國內較低的人力成本、環境成本而非核心技術、創新帶來的競爭力,中國企業的快速發展更多來自于快速的規模擴張和大規模的投資拉動而非核心競爭力和關鍵技術驅動,中國企業的優勢更多來自龐大的國內市場規模而非對全球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
沒有天生的強大,只有天生的要強。中國企業的世界一流之路,其本質就是從“大”到“強大”的二次發展跨越之路。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打造強國重企對所有的中國企業來說都是一次“再出發”。中國企業第一次發展蝶變的實現為第二次發展跨越奠定了堅實基礎和更高起點平臺。今天的中國已經不缺大產業、大企業,但缺少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具備全球競爭優勢、擁有世界影響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仍然需要突破大而不強、富而不優、多而不精的發展瓶頸,需要以建設一批世界一流企業為目標引領,加快完成新的發展蝶變,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加快完成從“大”到“強大”的二次發展蝶變。長期止步于“大”是危險的狀態,大而不強會暴露出結構性隱患、引發系統性風險,更給覬覦超越的競爭對手以可乘之機。如果中國企業不能乘勢而上完成從“大”到“強大”的蛻變,就將止步于“大”、完結于“大”。同時,從“大”到“強大”也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規律。沒有能夠延續百年的“大”,只有支撐長青基業的“強”。只有跨界向更高處尋求內涵式的增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完成從“大”到“強大”、從“強大”到“世界一流”的蛻變,才能提升自身的影響力和競爭優勢,打造長青基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也是推動中國企業加快實現二次發展跨越的主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通過加強和完善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黨的建設,使國有企業成為黨和國家最可信賴的依靠力量,成為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決策部署的重要力量,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成為實施“走出去”戰略、“一帶一路”建設等重大戰略的重要力量,成為壯大綜合國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成為我們黨贏得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勝利的重要力量。國有企業能夠較早具備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基礎條件,關鍵并不僅在于其規模大、底子好、力量強,更在于黨賦予國有企業強國重企的重大責任,在于國有企業是黨的“六種力量”的身份定位。堅持黨的領導,是國有企業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有力保障,是將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動力所在,是國有企業推動中國企業集體實現二次發展跨越的責任所在。
中國企業實現二次發展跨越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關鍵歷史時期推動的中國企業新一輪主動發展變革,是中國企業整體性跨越蛻變、重大轉型升級和深度結構調整,具有造福人民、強大國家、普惠全球的深遠影響和建設性價值。我們需要以更高的大國站位、更廣闊的全球視野、更深遠的歷史思維、更開放的思想理念和更先進的制度去引領,以重塑未來全球經濟秩序的膽識擔當,用中國企業的新發展蝶變創造新機遇、推動新發展、引領新范式、實現新跨越,形成支撐國家和平崛起、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經濟全球化行穩致遠的強大合力。
中國的世界大國地位和崛起強大決定了中國企業具有全球影響和世界價值的二次發展跨越的歷史必然
中國是世界天然大國,中國企業自誕生起就與世界經濟相互聯系在一起。今天,我們已經無法離開世界去認識中國的現在和未來,也無法離開中國去把握世界的當下和趨勢,世界已經是中國的發展舞臺,中國也是世界的連接樞紐。
中國企業的第一次整體發展蝶變是經濟全球化所促成的結果,中國企業第一次蝶變后已經具備了運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的能力,形成了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格局,實現了從“偏安一隅”到融入世界、走向全球,完成了從“走出去”到“走上去”“融進去”的發展躍升。中國企業創建世界一流之路和二次發展跨越將是與世界經濟相互影響、相互重構和相互塑造的過程,因而具有重大的建設性意義、全球影響和世界價值,將在更大范圍、更高維度、更深層次上與世界未來發展相互影響塑造。
中國企業的第一次發展蝶變提升了中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中的地位,隨著中國企業實現二次發展跨越和全球競爭力的提升,將再次形成引領世界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行業競爭優勢,并將基于這種能力和優勢形成產業整合力、資源重塑力、跨界賦能力和科技創新力,構建以中國企業為連接樞紐、網絡覆蓋全球、能夠發揮各國比較優勢、互利共存、環環相扣、交叉立體的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可以在更高的維度上影響世界經濟,發揮“揮鞭效應”。
擁有一批世界一流企業并實現二次發展跨越的中國企業將真正實現從“大”到“強大”的整體性跨越,一大批各個領域的世界一流企業必將打破西方企業在關鍵領域的技術壁壘、價格壟斷和超額利潤,徹底改變長期存在的不公平的國際貿易關系,為全世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帶來了更加普惠的發展機遇,因此中國企業的第二次整體發展蝶變將深刻影響全球產業分工和經濟秩序,推動經濟全球化深度調整升級、促進全球貿易自由化、維護世界一體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可以預見,在中國企業的二次發展跨越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都將主動綁定在中國這艘大船上,一邊分享中國企業帶來的發展機遇和價值紅利,一邊通過推動更加公平、普惠、平等的經濟全球化,共同擔負起維護世界經濟持續和平繁榮穩定發展的責任。
中國企業的二次發展跨越、中國企業的崛起強大和建設世界一流企業之路,將使中國企業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更加緊密和不可分割,互為生存發展條件,互為制約,并且存在著越來越深刻的互動、互構和互塑關系,使中國企業顯著區別于世界其他國家企業,正是這種緊密的互動關系使中國企業的第二次發展跨越更加具有全球影響,這不僅是中國企業面對世界經濟變局主動推動的再一次整體發展蛻變,也是強大起來的中國企業對經濟全球化的一次重塑。
在復雜多變的時代背景下,任何國家對變革的訴求、對崛起強大的需要都要有強大的企業實力作為支撐。中國企業的二次發展跨越也注定不會一帆風順,中國的世界一流企業必將在重大機遇與嚴峻挑戰中脫穎而出。不管我們愿意不愿意,全球化的浪潮就在那里,它不請自來地推門而入,裹挾著每一個國家、民族和企業滾滾向前;不管我們主動不主動,世界一流企業的席位都是零和博弈,先到先得;不管我們接受不接受,世界一流企業都不是世襲罔替,一旦企業停止創新、不再進步,殘酷的市場就會毫不留情地收回它曾經饋贈給企業的一切。經濟全球化的大幕一旦拉開就不會落下,全球市場的舞臺很大,但聚光燈下的位置屈指可數,大國強企輪番登場,世界一流企業的位置從不為誰而虛位以待。
沿著這條道路前進,需要非凡的勇氣,因為國際市場也是國家博弈的戰場,這條路上充滿艱辛、困難和風險;肩負這個責任前行,需要堅強的意志和超人的毅力,因為建設世界一流企業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接續努力、奮斗拼搏;為了這個目標打拼,需要堅持不懈的開拓創新,因為它沒有統一做法和唯一路徑,只能在探索中前行,在試錯中成熟;為了這個理想而經歷風雨,需要睿智和遠見,因為前方仍然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有時會形單影只、不被理解。
中國正在世界政治經濟體系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絕大多數中國企業都已經深深嵌入全球化的緊密鏈條之中,對于所有的中國企業而言,已經沒有偏安一隅、暗自發展強大的可能,必須在與全球企業的合作競爭中做大做強、做成世界一流企業。完成從“大”到“強大”的蛻變,才能真正提升中國企業亟需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在全球產業體系中享有一席之地。中國企業已經成為全球增長的最大貢獻者、經濟全球化的有力推動者,屬于中國企業的時代即將到來,而一個堅持擴大對外開放的中國,以及完成二次發展蝶變的中國企業,擁有一批世界一流企業的中國,必將會向世界釋放更大紅利,繼續為世界經濟增長作出更大貢獻。
責編/趙博藝 美編/陳琳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