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物流在重慶武陵開設供應鏈一體化服務,幫助當地商家走出去。資料照片
編者按:中國實體經濟新一輪高質量發展得到了快速發展的各種創新技術的強力支撐,而京東等頭部創新企業的技術反哺和技術外溢正是構成這種技術支撐的重要力量。作為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催生的新型實體,以京東為代表的頭部創新企業在實體經濟的厚實土壤中快速成長,不斷突破技術壁壘、創新產業鏈條、探索創新模式,進而以強大的技術能力、創新能力回饋實體經濟,成為經濟發展、產業革新的強大推動力。
從自營為主的電商平臺到技術加持下的科技型企業,從以供應鏈為基礎的技術與服務企業到“新型實體企業”,京東的每一次蝶變不僅帶來了科技能力的不斷躍升,也在持續為實體經濟創造著新增量和新空間。
扎根“最后一公里”與“最初一公里”
曾經的西藏,被網友們稱作“不包郵的偏遠地區”,消費者在網上購物時,商品下單后基本上要兩周左右時間才能收到,物流成本也比內地高出80%以上。但這一切,隨著京東的到來,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近期有14家京東便利店準備集中開業,我正在忙著對門店人員進行培訓,包括日常門店管理及服務禮儀等。”聶丹華是京東大商超常駐西藏阿里地區的員工,他介紹說,阿里地區路途遙遠,當地農牧民購物非常不便,很多日用品都需要到縣城去買,商品種類也不夠豐富。隨著京東便利店在阿里很多地方落地,當地農牧民就能夠方便地獲取與內地一樣物美價廉的豐富商品。
除了京東便利店,以大家電銷售與安裝服務為主的京東家電專賣店也為西藏消費者帶去諸多便利。以林芝米林縣為例,此前當地消費者要購買一件普通大家電,需要先到拉薩,再運到林芝,然后到米林縣,最后收到貨需要10天以上。貨物經過多次搬運,物流成本也會加碼到消費者身上。而目前京東家電專賣店已覆蓋林芝市“一區六縣”,網購時效提升到兩到三天,門店有貨的話一天即可送達。
在解決消費端的“最后一公里”配送上,京東可謂做到了極致,而便利的購物體驗背后,需要高效的物流體系支撐。從2011年設立第一家自營配送站起,經過10年建設,京東已在西藏建成自治區、地級市兩級公共物流倉儲配送中心,以及43個縣區級物流運營網點等現代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大提升了當地的配送速度。如今,林芝、日喀則、山南等地區基本實現了“次日達”,較為偏遠的阿里地區配送時間也從原來的8到10天壓縮為3至4天。
當然,要真正提升藏區的生活水準,還是要幫當地將農特產賣出去、賣個好價錢。藏民們的腰包鼓了,消費能力自然會提高。然而,藏區雖然有松茸、蟲草、青稞酒等很多農特產,但由于商家規模小、缺乏知名品牌,推向全國市場存在一定困難。于是,京東又深入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產地,向產業鏈“最初一公里”進擊。
在西藏林芝市波密縣扎木鎮東若村,京東用物聯網技術助力當地的波密高原藏天麻公司打造智慧農場,在藏天麻種植基地搭建起環境、農田作物生長以及農倉監測等智能系統,在種植環節實現品質全程溯源,提升了品牌含金量。目前,波密高原藏天麻公司在當地招聘農牧民近3000人,直接帶動當地農牧民增收超200萬元。
這樣的故事不只發生在西藏。
從2016年開始,京東就積極介入養殖技術、加工、品牌營銷、物流、技術追溯等多個環節,打造出跑步雞、游水鴨、飛翔鴿、游水魚、跑山豬等一系列農特產品,形成規模化、標準化的京東扶貧產品品牌矩陣。從河北武邑縣的跑步雞開始,這些項目陸續在貴州施秉、江蘇泗洪、河北阜平、新疆和田、遼寧寬甸和本溪等更多地區推廣復制開來,有效促進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以實助實”反哺實體經濟提質增效
提起京東,人們總會聯想到“電商”,但在京東看來,它早已不只是個電商平臺。
前不久,京東集團副總裁曾晨公開表示,從對物流和自營商品的重投入、聘用超過25萬名一線員工,以及擁有數萬家線下實體門店來看,京東是一家同時具備實體企業基因和屬性、擁有數字技術和能力的新型實體企業。
曾晨說,即使在重資產模式備受質疑的時刻,京東仍然堅持對實體產業的信念。目前,京東運營著數百萬自營商品SKU(庫存量單位),37萬名員工服務著5億消費者,并建立起覆蓋全國的供應鏈基礎設施,擁有總面積超過2100萬平方米的上千個倉庫,服務觸達超55萬個行政村,在全國92%區縣、84%鄉鎮實現了“當日達”或“次日達”。
除了自身業務“越做越實”,京東也在“以實助實”,即開放自身積累的數字技術和供應鏈能力,反哺實體經濟。
8月13日,京東發布了《新型實體企業京東全景圖》,從三個方面解碼了自身“以實助實”的路徑。
面向鄉鎮農村,京東于2020年10月提出了全面的“奔富計劃”——以京東數智化社會供應鏈為基礎,從打造新基建、發展數智農業和物流、建設數字鄉村等方面入手,構建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促進高品質農產品正向循環,為鄉村振興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計劃三年內帶動農村實現10000億元產值。
針對大型企業,京東發揮供應鏈與技術服務能力,助力汽車、能源、機械、家電等眾多實體產業實現轉型升級、降本增效。當下,京東的智能供應鏈連接著全國300多個城市數百萬中小門店,以及超過180個產業帶的制造工廠,通過接入京東智能供應鏈,社區超市、花店、藥店、汽修店、五金店等門店可以獲得選品、物流、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在做好到店生意的同時,拓展了店鋪的線上運營能力;產業帶的制造工廠則通過京東“廠直優品計劃”,獲得包括技術、金融、物流等在內的系統化解決方案,從而降低了成本,拓展了銷路。
不僅如此,京東還聯合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聯合發布了全國性中小企業服務行動“滿天星計劃”,在全國各地啟動“一城一策”式的專項服務,截至今年6月已覆蓋全國26個城市,支持近25萬家中小企業復工復產。
曾晨表示,京東在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所創造的社會價值遠大于一些僅限于流量和交易環節但卻獲取高額利潤的所謂“互聯網模式”。
綜合來看,在自身業務領域,京東連接著生產和消費,以消費指引生產,其供應鏈、物流、數字化能力,覆蓋了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物流售后等商業流通全鏈路,幫助在京東平臺上的實體企業降本增效,開源節流。
而在京東外部,通過開放賦能,京東變身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帶領更多實體企業走進數字經濟時代,幫助海量合作商家、中小微制造企業、實體零售店鋪實現數字化轉型。
新實體經濟夯實高質量發展底座
仔細分析京東的業務布局會發現,它總是與實體產業緊密融合,其零售、物流、科技“三駕馬車”既連著C端,也連著B端,而京東通過對數據、技術等要素的再造與整合,并推動對外服務、創造更多產業價值的技術轉型路徑,其實就是一幅京東賦能實體經濟的路線圖。
眾所周知,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我國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這明確無誤地凸顯了實體經濟的戰略價值,但如何“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業界認為,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將是一條現實途徑。
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創新創業活躍,數字技術蓬勃發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日益深化,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同時實體經濟的產業形態也在發生變化,出現了新的分工模式和更多的產業形態。在這個過程中,新型實體企業開始逐漸受到關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原所長任興洲表示,新型實體企業一般有幾個特點:一是立足于實體經濟,為實體經濟服務,助力實體經濟更好地發展;二是具有數字技術能力,通過數字技術為上下游企業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以提升實體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趙萍則進一步認為,新型實體企業主要是依靠技術創新手段,提升整個實體經濟產業鏈條,使其能夠從研發、制造到銷售實現線上線下融合。
概括而言,新型實體企業具備實體企業的基因和屬性,能夠深度理解和融入實體運營,同時又具有數字技術和能力,有豐富的場景化應用,通過大量實踐成為相關領域數字化升級的表率。
顯然,京東的新實體經濟屬性,正在兩個維度上對社會經濟產生價值:一是它自身作為實體企業產生的經濟價值;二是通過數字技術和供應鏈能力幫助更多的實體產業轉型升級,產生了漣漪效應。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分析稱:“做強實體經濟,橫向來看是降本增效,縱向來看則是提質升級,這不僅需要實體產業在轉型中提升價值鏈,也需要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催生的新型實體企業來‘助攻’。”
業界認為,在產業數字化與數字產業化的發展機遇下,很多實體企業正在加快推動數字技術與服務要素的深度融合,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一大批“新型實體企業”開始涌現,而它們不斷躍升的科技能力不僅持續為實體經濟創造著新增量和新空間,同時也以各自的實踐探索著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蝶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