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同富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的重要體現。站在“十四五”新的歷史起點上,多層次理解共同富裕的豐富內涵、多視角評價地區發展經驗,通過樹立全新的共同富裕觀,多維度測算共富系數,建立兼顧富裕共享性和差異性的指標評價體系,才能促進共同富裕任務目標如期實現,讓全體人民共享建設成果。
【關鍵詞】共同富裕 收入分配 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這一重要論述,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夯實黨的執政基礎的戰略高度,深刻闡明了推動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意義。共同富裕既是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也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的重要體現。隨著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向著這個目標更加積極有為地不斷前行。
多層次理解共同富裕內涵
共同富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新時代的共同富裕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即通過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通過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通過縮小區域、城鄉差距實現全域性共同富裕,通過共建共治人居環境和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一是就享有主體而言,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富”。共同富裕不是指總量富裕、平均富裕,而是全體人民普遍富裕基礎上的差別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同時富裕、同步富裕,而是允許且認可富裕時序的先后性。事實上,合理的收入差距能體現勞動者能力和貢獻的差別,有助于鼓勵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提升激勵水平,刺激經濟持續發展。
二是就實現前提而言,共同富裕是“共創共建”。共同富裕不僅要保證全體人民共同參與、人人盡力,還要讓共創財富的人共享財富。因此,實現共同富裕需要進一步縮小因城鄉差別、區域差別、行業差別而導致的收入差距,減少人民群眾在就業創業、健康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的機會不平等,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構建既充滿活力又擁有良好秩序的現代化社會。
三是就評價內容而言,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共同富裕代表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五位一體高度綜合協調的狀態,不僅要滿足人民的“物質富裕”需要,也要滿足各種“精神富足”需要,如享有政治權利和依法參與政治的民主需要,參與文化活動、享受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文化需要,享有公共服務、接受教育、充分就業的社會需要,享有美好宜居環境的生態需要等。
四是就長期目標而言,共同富裕是“共同致富”的能力。可持續的創富能力和協調發展的能力,才是推進、實現和維系共同富裕的推進器和導航儀。因此,共同富裕不是簡單地分配財富,而是要持續提升人們創造財富的能力,加大對教育和健康的投資以賦能人力資本,加強社會組織、社會聯系以賦能社會資本,在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基礎上,促進社會關系更加和諧健康。
五是就發展過程而言,共同富裕是“逐步共富”。共同富裕代表了人類對未來發達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的美好想象,需要漫長的探索過程。共同富裕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分階段逐步實現。共富觀念的確立、社會經濟制度的完善、基礎條件的改善、致富能力的提升、實際占有財富狀況等都在不斷發生變化,實現共同富裕是個動態過程,需要遵循規律、逐步解決。追求共同富裕沒有終點,因為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即使實現了共同富裕,經濟社會發展依然還有巨大向上空間。
多視角評價地區經驗
實踐是檢驗理論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只有通過實踐檢驗的理論和經受得住長期實踐檢驗的理論,才是真正正確的理論。共同富裕也是如此。
浙江:四把共富“金鑰匙”。浙江以其市場主體多元性、較為突出的科技創新能力、為人稱道的社會治理水平為基礎,在構建推進共同富裕的體制機制上先行先試。實施山海協作工程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推進新農村建設,實施“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百億幫扶致富工程”,為欠發達鄉鎮加快走上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科學跨越道路奠定了扎實基礎。總的來看,浙江有四把推進共同富裕的“金鑰匙”:一是用好揚優勢強弱項的辯證法,在補齊民生領域短板、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增強創新能力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二是用好敢破善立的改革觀,在探索二次分配問題上用好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三是用好內外聯動的開放觀,堅持“跳出浙江發展浙江”,更好地發揮了窗口作用。四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重民生、辦實事、促和諧。
江蘇:“六大體系”緩解相對貧困。江蘇著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堅持因地制宜探索資源開發型、資產運營型、為農服務型、異地發展型、休閑觀光型“五型經濟”,推動一大批經濟薄弱村一躍成為新農村建設示范村。通過實施低收入人口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個人繳費部分財政全額代繳、大病保險降低起付線、提高報銷比例、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無縫銜接等一系列特惠政策,逐步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江蘇提出的“六大體系”,即五級書記抓扶貧的責任體系,精準管理、因人施策的工作體系,整體幫扶、連片開發的幫扶體系,統籌整合、精準滴灌的資金管理體系,部門聯動、統一協調的政策支撐體系,以及考核和督查巡查體系,為解決東部地區相對貧困提供了重要經驗。
廣東:推動民生“七有”變“七優”。廣東以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要抓手,以完善和創新社會治理為重點工作,讓共同富裕更可感知、可擁抱、可獲得。聚焦教育強省、健康廣東等重要民生領域目標,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辦好社保、住房、養老等民生實事,以更高質量、更具普惠性的公共服務回應廣大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同時,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基層民主協商制度,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臺;全面促進社會融合,不斷拓展外來人口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方法;強化依法治理,堅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建設高水平的平安廣東、法治廣東。
多維度測算共富系數
共同富裕不僅是定性的要求,而且也有定量的要求。測算共同富裕系數,必須將“共同”和“富裕”有機統一。“共同”說明富裕實現的范圍,即全體人民共同享有平等的發展機會和成果,應采用體現差異性、共享性的雙維指標來評價;“富裕”用來表征全國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達到發達國家生活豐裕的程度,應采用涵蓋物質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足、生活環境宜居的三維指標體系來評價(詳見表1)。
多領域推進共富進程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基本目標。隨著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必須緊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個問題,以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為主攻方向,多領域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堅持科學衡量,樹立全新“共同富裕觀”。一要建立全新共同富裕觀。改變以往用收入代替財富、以物質衡量財富的舊觀念,將物質財富、精神追求、宜居生態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納入其中。從可持續發展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去評估人民真正享有的“財富”,搭建全面衡量共同富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二要體現中國特色。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社會學,使理論和政策創新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三要樹立國際視野。從中國和世界的聯系互動中探討人類面臨的共同富裕課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堅持共享性增長,實現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一是注重增長。健全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完善最低工資標準和工資指導線形成機制。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注重共享。聚焦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統籌做好就業、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養老、扶幼等關系民生、關乎社會公平正義的事情,推動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三是注重保障。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得到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機會。
促進高質量就業,實現多渠道增收。一是實施就業優先戰略。著力提高就業匹配度和勞動參與率,關注高校和職業院校畢業生、技能型勞動者、農民工等人群,完善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二是健全終身技能培訓制度。通過持續大規模培訓拓展技術工人上升通道,暢通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自由職業專業技術人員職稱申報和技能等級認定渠道,提高技能型人才待遇水平和社會地位。三是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四是多渠道增加收入。提高農民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比例。創新更多適應家庭財富管理需求的金融產品。完善小微創業者扶持政策,支持個體工商戶勤勞致富。
提升再分配效果,促進共同富裕。一是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調節職能。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在“調高、擴中、提低”方面持續發力。二是健全直接稅體系。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保護合法收入,合理調節過高收入,遏制以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獲取收入。三是調節財產存量差距。出臺針對性更強的資本稅和財產稅相關政策,防止財產性收入差距過大。四是保持對資本適度管制。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約束資本的過度空轉、過度流動與無序擴張,維護勞動者基本權益。
(作者分別為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社會戰略與規劃室副主任、副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求是》,2021年第7期。
②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
責編/賈娜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