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發展理念是“十四五”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遵循。在新發展階段,我國制造業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向高質量發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分別對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提出要求,五大發展理念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促進,形成對制造業發展的全面、系統影響。近年來,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我國制造業發展取得了新的成績,但較之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仍存在差距,在具體工作中存在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認識、行為和做法。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新發展理念的學習研究,建立反映新發展理念的考核評價體系,加強對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巡視監督。
【關鍵詞】新發展理念 制造業 高質量發展 新發展格局
【中圖分類號】 F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13.007
李曉華,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國際產業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工業化與工業發展、全球生產網絡、戰略性新興產業、數字經濟。主要著作有《全球生產組織方式變革與中國工業發展研究》(合著)、《生產要素價格上漲與中國工業發展模式轉型研究》(合著)、《智能+:制造業的智能化轉型》(合著)。
2015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五大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1]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針對“十四五”時期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2]。“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3]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對于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制造業也必須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抓住各方面機遇,應對內外部矛盾和挑戰,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向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邁進。
新發展理念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回答了關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我們黨關于發展的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等重大政治問題。”[4]新發展理念的每一個方面都對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提出了要求。
創新對制造業發展的要求。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都有利于增強發展動力,但核心在創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5]以創新發展理念引領制造業發展,不斷提高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制造業仍然是創新最活躍的產業領域。隨著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從第二產業為主向第三產業為主轉變。我國服務業比重從2010年之前的45%以下提高到2020年的54.5%,工業比重從2010年之前的40%以上下降到2020年的30.8%。按照世界銀行的數據,制造業增加值占比從2011年的32.1%下降到2019年的26.8%。但制造業仍然是國民經濟中研發投入和產出最多、對科技創新貢獻最大的產業領域。2010年,制造業僅占美國GDP的11.7%,但卻占到美國全部私營部門研發支出的約72%和產業研發人員總數的約60%。[6]
其次,制造業是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戰場。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全球范圍內深入推進,不斷催生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是具有應用廣泛、技術改進持續深入、推動應用領域不斷創新等特征[7]和顛覆性影響的通用目的技術群,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生命科學、新材料、新能源和低碳技術。這些通用目的技術主要屬于制造業領域,即使是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也需要制造業所生產的高性能算力硬件的支撐。在“東升西降”的力量對比變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下,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8]我國經濟增速已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繼續保持經濟增長的充沛動力,也需要通過創新驅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最后,在逆全球化條件下增強制造業創新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二戰后全球貿易、投資整體呈現自由化趨勢,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信息技術、航運技術發展的推動下,產業內和產品內貿易蓬勃發展,全球生產網絡形成,各個國家按照資源稟賦和競爭優勢參與產業鏈、價值鏈中自己最具有優勢的環節,而不擅長的環節則依賴于與其他國家的分工協作。然而,近年來逆全球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思潮暗流涌動,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采取多種措施加強本國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發展,不惜破壞國際貿易規則,對競爭對手采取加征關稅、技術封鎖、市場限制等手段進行打壓遏制,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分工的效率優先共識受到挑戰;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使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暴露出來,加快了全球產業鏈分工格局的重構,推動產業鏈供應鏈本土化、多元化。“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9]面對逆全球化對我國產業鏈安全造成的威脅和供應鏈“斷鏈”造成的實質損害,我國必須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增強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保障產業安全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協調對制造業發展的要求。世界是由相互聯系的事物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構成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整體。事物內部的某個方面出現問題、事物之間發生失衡,就會影響整體的正常運行。協調發展就是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種重大關系,避免由于局部出現問題而影響經濟社會整體的持續健康發展。
從經濟社會發展整體上看,協調發展包括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以及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等方面的要求。協調發展同樣也是對制造業的發展要求,是評價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準和尺度。一是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中的金融業和房地產業占GDP的比重快速提高。房地產業占GDP比重從2002年的4.2%提高到2020年的7.3%,金融業比重從2005年的4%提高到2020年的8.3%,而金融業高度發達的美國、英國2018年金融業占GDP比重分別為7.7%和7.0%。與此同時,我國工業特別是制造業比重持續下降,經濟結構“脫實向虛”問題明顯。巴西、阿根廷由于制造業比重下降過快,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與美國、日本等工業化國家相比我國制造業占比也存在下降過早過快、“產業結構早熟”問題[10]。中央已經認識到過早“去工業化”對經濟體系的不利影響,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二是制造業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協調。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十四五”規劃再次強調“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要求處理好制造業發展與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之間的關系。一方面,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要服務于包括制造業在內的實體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制造業的發展也提供了科技創新的載體、現代金融發展的空間,使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三是制造業內部各產業間的協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將社會再生產分為生產生產資料的第一部類和生產消費資料的第二部類,兩大部類之間需要保持合理的比例關系才能夠保證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實施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戰略,迅速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但由于輕重工業比例失衡,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改革開放后,中央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實施輕紡工業優先發展政策,讓輕重工業結構失衡的狀況得到了矯正。由于近年來工資水平的持續上漲,我國工資水平已經超過南亞、東南亞等低成本發展中國家,即使考慮勞動生產率、基礎設施、產業配套等方面的影響,我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也已不具備絕對的綜合成本優勢,我國傳統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向更低成本的國家轉移,這就需要我們加快經濟增長新動能的培育和推動接續產業的發展。四是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協調。制造業具有產業鏈長、分工細化的特點,一個國家或地區擁有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意味著產業配套體系完善,有利于降低制造業綜合成本、提高供應鏈反應速度;相反,過度殘缺的產業鏈不但會增加制造業的綜合成本,而且在遇到突發事件時容易因上游投入品供應中斷而造成停工停產。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是我國制造業“創新型制造”優勢的來源[11],需要在繼續保持這一優勢的同時,補強產業鏈的斷點和薄弱環節。五是數字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ies)與產業技術(Industrial Technologies)的協調。無論從世界各國還是我國各地區的情況看,數字經濟增速普遍快于GDP增速,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同時,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發展成為改造升級其他產業的重要力量,制造業也向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在數字經濟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趨勢下,要大力推動制造業的數字化改造,通過數字化轉型促進制造業的組織模式、客戶關系、商業模式等方面的創新,提高制造業的生產效率、擴展市場空間;同時也要注意數字技術不能替代制造技術本身,應大力促進制造業技術本身的創新,形成數字技術與制造技術的發展合力。
綠色對制造業發展的要求。綠色發展的要義是要解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問題。18世紀開始于英國的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拓展了人類所能夠利用的自然資源的范圍,人類社會的產出規模實現前所未有的增長。
制造業是對采掘品和農產品進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質生產部門,生產過程需要大量的自然資源投入,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副產品,因此是對生態環境影響最大的產業部門。2019年,我國農業用水量、工業用水量、生活用水量、生態用水量分別占用水總量的61.2%、20.2%、14.5%和4.15%;2018年,工業能源消費量占全部能源消費總量的65.9%,其中制造業占到54.8%。制造業也是固體廢棄物、廢水、廢氣排放的主要經濟部門。
大自然本身特別是生態環境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在工業規模不大的時候,能夠對人類經濟活動產生的影響進行有效調節和恢復。但如果人類生產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干預、破壞過多,超過了自然界的環境容量和自我修復能力,就會最終傷及自然,影響經濟的發展,甚至危及人類自身生存。2010年我國工業和制造業規模已經居于世界第一位,鋼、銅、電解鋁、化肥、水泥、化纖等大宗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其中鋼產量近10年來始終保持世界鋼產量的一半以上,2020年粗鋼和鋼材產量達10.65億噸和13.25億噸。巨大的工業生產規模帶來的土壤、水體、空氣污染問題不但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生活,“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也對工業本身的發展造成了制約。對此,我國政府不斷提高制造業的污染物排放和能耗標準,持續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力度,勇于承擔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責任,作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根據英國BP(British Petroleum,英國石油公司)發布的《全球能源展望》報告,2019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全球的28.8%,實現“雙碳”目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當前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綠色”即優美的生態環境是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
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制造業一方面要開發更多綠色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為各產業部門、居民部門、政府部門活動的綠色轉型提供技術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也要提高自身的綠色發展水平,其中既包括制造業內部結構向更加綠色低碳轉型,也包括提高能源和資源利用效率、加強循環經濟發展、減少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為美麗中國建設和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開放對制造業發展的要求。開放是與世界各國開展深度的資金、商品、技術、人員等方面的交流與交換,參與全球經濟大循環。經濟理論表明,世界各國發揮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與交換,能夠增強整體的經濟福利。人類經濟社會的歷史表明,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
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發展成就得益于對外開放。有效利用外資解決了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初的資金短缺;外資帶來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減少了我國趕超他國的成本和時間;發揮勞動力豐富、工資水平低的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極大地促進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規模提升,并進而帶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快速發展,推動我國制造業規模迅速發展壯大,成為世界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盡管世界經濟的總體結構中服務活動占比已經超過65%,但是商品特別是制成品仍然是國際貿易的主體。根據WTO近期發布的數據,2020年全球商品出口金額是商務服務的3.6倍,而在我國這一比例為9.3倍。盡管世界正經歷逆全球化,但是全球化仍然是歷史大勢,我國要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對制造業來說,由于產品復雜度不斷提高、產業鏈不斷延長,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在產業鏈的每個環節都做到全球最優,只有充分利用全球資源,才能夠打造出最具國際競爭力的產品。
一是加強“引進來”,通過進一步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以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撬動國際大循環,擴大利用外資規模,提升利用外資水平,通過利用外資吸引全球先進技術,促進我國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二是主動“走出去”,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特別是通過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等高增長國家的合作,帶動我國制成品出口和制造企業的持續成長。通過在國外投資,利用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優秀人才,提高我國制造企業的全球競爭力。三是維護和完善多邊經濟治理機制,自覺遵守多邊和雙邊貿易規則,加強與主要國家在包括制造業在內的新興技術領域的技術標準和國際規則合作,加快新興技術的產業轉化。
共享對制造業發展的要求。“共享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12],以人民為中心是我們黨的根本立場,“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既是我們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13]制造業也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是保持制造業的適度增長。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精神文化需要,也包括物質產品。雖然我國工業產品生產規模已居世界第一位,2019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到全球的28%,但是由于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完成工業化國家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工業化時間短,加之人口規模巨大,人均工業產品的占有量仍然顯著低于發達國家。我國制造業未來仍需保持適度的增長,生產更多的工業品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產品需要。二是優化制造業的供給結構。我國經濟發展在供給側和需求側都存在矛盾和問題,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我國消費從模仿型、排浪式轉向個性化、多樣化,綠色、健康、安全、品質成為居民消費的發展方向,00后的新一代消費者更加追求自我實現的消費。然而我國制造業供給結構卻沒有跟上消費需求的變化,這一方面造成大量“需求外溢”,另一方面也影響到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制造業發展需要服從和服務于人民群眾消費需求的變化,根據需求變化不斷優化供給結構,提高供給質量。三是保持制造業發展與勞動力規模、結構相適應。制造業是吸納就業的主要部門,盡管由于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下降,工業和制造業從業人員占比也相應下降,第二產業就業人員占比從2012年最高點30.5%下降到2019年的28.1%,制造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占比從2013年的29.0%下降到2019年的22.3%,但制造業仍然是吸納就業的主要產業領域。隨著人口出生率下降,我國的人口數量紅利期已經結束,但高等教育的發展培養了大量的高素質勞動力,人口質量紅利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我國制造業結構需要根據就業人口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的趨勢進行調整,增加對知識、技能型勞動力的需求和吸納,為勞動者提供就業崗位、發展機遇和收入增長空間。四是制造業貫徹共享發展理念,有利于發揮內需的“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當前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物質產品(主要是制成品)消費市場。國內居民更傾向于購買本國產品,且居民消費不易受到國際政治經濟條件變化的影響。在逆全球化的國際環境中,我國商品出口受到加征關稅、市場禁入等重重影響。推進供給側改革、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堵點,在滿足國內需求的同時,有利于為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一個穩定的市場,消費的升級也能夠帶動制造業的技術創新和結構升級。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中五大發展理念的相互關系
新發展理念是一個整體,五大發展理念在貫徹落實中要完整把握、準確理解、全面落實,在實際工作中要使之協同發力、形成合力。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中,五大理念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促進的具有內在聯系的不可分割的整體。
創新發展對其他發展理念的作用。創新對協調發展的作用體現在,加大研發投入、搞活創新機制、增強創新能力,有利于增強制造業競爭力、提高制造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動數字核心產業發展和制造業本身科技水平提升,從而促進制造業與國民經濟各部門、制造業產業鏈各環節等發展的協調。創新對綠色發展的作用體現在,通過創新加快綠色、低碳技術的突破和產業化,有助于減少從研發設計到產品回收利用的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資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和溫室氣體排放,增強制造業的綠色發展水平。創新對開放發展的作用體現在,創新能力的增強能夠提高我國在全球分工中的話語權,特別是在逆全球化的條件下,通過補齊產業鏈短板化解發達國家對我國高技術產品斷供的影響,鍛造長板從而形成對發達國家的“反制力”,起到對逆全球化的糾偏作用;制造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還能夠吸引更高水平的外資進入,促進我國企業更好地開拓國際市場。創新對共享發展的作用體現在,一方面能夠生產出質量更高的物質產品,并基于物質產品開發豐富的服務,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制造業創新能力的增強往往能夠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和企業利潤,從而為提高制造業工資水平爭取空間,讓制造業的勞動者能夠更多分享制造業發展的成果。
協調發展對其他發展理念的作用。協調對創新發展的作用體現在,創新活動的開展需要與加工制造活動進行密切的人員交流與協作,加工制造環節的外遷會造成“產業公地”的破壞,從而影響創新能力的有效提升[14];反之,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包括加工制造環節在內的價值鏈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內的產業鏈基本完整不但是我國創新型制造優勢的重要來源,也是未來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的基礎。協調對綠色發展的作用體現在,制造業上下游各環節的協同發展及其在地理空間上的集聚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優化調整制造業內部輕重產業間、資源型產業與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間的比重,能夠減少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數字技術與制造技術的協調發展,也有利于制造業降低能耗、提高良品率,向綠色低碳化轉型。協調對開放發展的作用體現在,合理的產業結構是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的外在反映,有利于有效地參與國際產業分工與合作;產業間和產業內結構、產業鏈關系的優化調整實際上是推動由基于資源的比較優勢向基于能力的比較優勢轉變,為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分工、更大程度上獲得分工收益奠定了基礎。協調對共享發展的作用體現在,制造業龍頭企業能夠帶動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產業鏈在地區間的分布或者說地區間的分工與協作,能夠發揮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大城市對中小城市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帶動欠發達地區、中小城市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致富,實現共同富裕。
綠色發展對其他發展理念的作用。綠色對創新發展的作用體現在,綠色不僅是對產業發展的約束和要求,而且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方向。例如,為了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發展能效技術、減排技術、碳匯技術、碳捕獲和埋存技術等去碳化技術。同時,高素質人才對生活環境有更高的要求,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利于促進人才集聚,為創新的開展筑牢人才基礎。綠色對協調發展的作用體現在,節能減排要求產業鏈上下游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和空間聚集,從而促進資源能源的循環和最大化利用。綠色對開放發展的作用體現在,生態環境是全球性的公共物品,世界各國雖然存在各種利益糾紛,但更容易在綠色發展上達成共識,就能源節約、污染治理、生態修復、降低碳排放等領域開展更加緊密的技術、產業合作。各國在生態環境方面的標準差異會影響到各國產業的競爭力,一些國家會通過設置綠色壁壘等方式對本國產業進行保護。例如,歐盟于2021年3月通過了一項關于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的決議,與歐盟有貿易往來國家的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的進口商品將會被征收碳關稅。綠色對共享發展的作用體現在,在綠色發展模式下的碳匯交易、區域間生態補償機制加大了對欠發達地區的補償和轉移支付力度,而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也在持續增加生態環境的經濟價值。許多欠發達地區充分發揮生態優勢發展旅游度假、生態農業等產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帶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開放發展對其他發展理念的作用。開放對創新發展的作用體現在,通過參與全球分工整合全球原材料、零部件、生產設備、工業軟件,開發并制造具有競爭力的產品;通過引資和引技引智并舉,利用全球范圍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加快我國科技發展速度。特別是在我國存在較大技術發展差距的領域,利用國外資源能夠有效縮短研發進程、縮短趕超時間;國外領先企業能夠幫助我國企業明確技術創新方向,加快技術產業轉化。開放對協調發展的作用體現在,參與國際分工、開拓國際市場能夠促進比較優勢的發揮,帶動具有比較優勢產業的發展。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還能夠彌補我國產業鏈在一些高科技環節的缺失,推動產業鏈的運轉,外資技術的溢出效應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補齊產業鏈短板。但是也要防范產業因無法升級而形成在產業分工固化和全球價值鏈低端環節的鎖定。開放對綠色發展的作用體現在,通過引進國外綠色低碳技術以及跨國公司在綠色領域的經營活動,加快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我國制造業開拓國際市場需要符合發達國家更高的綠色標準,通過內外銷“同線同標同質”,有利于在國內推廣使用綠色低碳產品。實證研究也表明,對外貿易通過進口產品技術外溢和出口中學兩種途徑提高能源環境效率,二者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反饋作用。[15]開放對共享發展的作用體現在,開放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開放帶來的經濟增長能夠惠及全體人民。同時,擴大對外開放還能夠引進更加豐富的優質產品和服務,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共享發展對其他發展理念的作用。共享對創新發展的作用體現在,教育資源均等化和高等教育的發展,不斷提高勞動者參與創新的能力。經濟發展帶來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的不斷提升,中等收入及以上群體工作的目的從生存轉向發展,增強了內在的創新動力、進一步激發社會的創新潛能。數字經濟的發展使勞動者獲取知識的門檻大幅度下降,數字基礎設施的廣泛覆蓋、具有生產功能的智能化終端的普及以及云計算成本的顯著下降,使得消費者轉變為產消者,有能力和積極性參與到大眾創新和社會化生產之中。共享對協調發展的作用體現在,共享不僅要把“蛋糕”做大,而且還要把不斷做大的“蛋糕”分好。隨著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擴大并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但有利于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的縮小,也為產業結構的調整提供了更好的市場條件。共享對綠色發展的作用體現在,欠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的提高,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提高產業和居民部門的能源消耗,但也會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形成綠色消費觀念,為綠色技術、產品、服務的發展提供更大的市場空間。共享對開放發展的作用體現在,隨著發展成果更廣泛地惠及全體人民,我國消費市場的規模和水平不斷提高,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進一步增強,將會形成對跨國公司投資的巨大吸引力,帶動更多更豐富的全球產品流入中國以滿足國內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十三五”以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不斷深入人心,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指引。通過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觀念,優化發展方式,制造業的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我國制造業規模、制成品出口額保持世界首位且占比繼續上升,制造業內部結構持續優勢,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不斷提高。但是也要看到,我國制造業發展較之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與制造強國的目標仍有差距,仍然存在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包括:在創新發展方面,整體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與世界領先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高新技術產品對進口依賴嚴重;在協調發展方面,制造業在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制造業內部結構不盡合理,產業鏈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在綠色發展方面,能源和自然資源消耗大,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多,生態環境約束嚴重;在開放發展方面,總體上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存在“卡脖子”和供應鏈“斷鏈”風險,制造企業的國際化水平仍然較低;在共享發展方面,由于附加值較低,制造業的工資水平不具有優勢,對新一代勞動力的吸引力差。
新發展理念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長遠的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指引。但是由于具體經濟社會問題高度復雜,不同問題和矛盾交織,經常會出現在局部與整體、短期與長期之間的選擇,在具體工作中仍然存在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認識、行為和做法。例如,一些地方在短期經濟增長目標與生態環境保護出現矛盾時,更傾向于選擇短期經濟增長;在一些新興產業領域和“卡脖子”技術上,地方具有很高的投資熱情,但可能出現重復建設、造成產能過剩,甚至高端產業的低端化;在對開放的認識上,一些地方對新發展格局缺乏全面客觀的理解,片面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或“國內國際雙循環”;一些地方只考慮建設本地區小市場、搞自己的小循環,而不關心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暢通全國大循環。[16]
“十四五”及今后一個時期,面對日趨復雜的外部環境,針對制造業發展中存在的差距和問題,需要繼續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堅定不移地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制造業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從而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更好地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以下建議:第一,繼續加強對新發展理念的學習,及時總結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好經驗、好做法,通過各種形式進行宣傳學習,使新發展理念入腦入心,提高地方和各部門統籌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引導各地方、各部門“增強大局意識、戰略意識,善于算大賬、總賬、長遠賬,不能只算地方賬、部門賬、眼前賬,更不能為了局部利益損害全局利益、為了暫時利益損害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17]。第二,建立反映新發展理念的考核評價體系,明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考核指標特別是約束性指標,形成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有效激勵和約束機制,真正讓新發展理念成為“指揮棒”“紅綠燈”。第三,加強對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巡視監督,及時發現問題,調整和糾正不適應、不適合以及違背新發展理念的認識,糾正不適應、不適合以及違背新發展理念的行為,摒棄不適應、不適合以及違背新發展理念的做法。[18]
注釋
[1]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人民日報》,2015年11月4日,第2版。
[2]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人民日報》,2020年11月4日,第2版。
[3]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節選)》,《求是》,2016年第1期,第3~10頁。
[4][13][16]習近平:《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第4~18頁。
[5][12][17]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5月10日,第2版。
[6]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A National Strategic Plan for Advanced Manufacturing", 2012-02, https://www.manufacturing.gov/sites/default/files/2018-01/nstc_feb2012.pdf.
[7][美]布朗溫·H·霍爾、內森·羅森博格:《創新經濟學手冊(第二卷)》,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譯,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35~37頁。
[8]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5月29日,第2版。
[9]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5月29日,第2版。
[10]史丹、白駿驕:《產業結構早熟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及其內生性解釋——基于互聯網式創新力視角》,《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9年第6期,第105~118頁。
[11]李曉華、李雯軒:《改革開放40年中國制造業競爭優勢的轉變》,《東南學術》,2018年第5期,第92~103頁。
[14]Pisano, G. P. and Shin, W. C., "Restoring 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9, 87(7/8), pp. 114-125.
[15]林伯強、劉泓汛:《對外貿易是否有利于提高能源環境效率——以中國工業行業為例》,《經濟研究》,2015年第9期,第127~141頁。
[18]《〈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八、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關于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人民日報》,2016年4月29日,第9版。
責 編/張 貝
Lead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ith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Li Xiaohua
Abstract: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are the basic principle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Fourteen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for some time to come.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must implement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build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move towa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of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ness, openness and sharing have imposed requirement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are interrelated, interconnected and promote each other, having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made new achievements, but there is still a gap compare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re are some understandings, behaviors and practices that are not suitable for, do not adapt to or even run contrary to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in specific work. To lea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ith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we need to further increase the study and research of them, establish an evaluation system reflective of them, and strengthen th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of their implementation.
Keywords: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new development patt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