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他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此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正式發布,浙江在新發展階段承擔起在共同富裕方面探索路徑、積累經驗、提供示范的重要使命。那么,如何發揮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帶動作用?一起來看專家解讀。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陳云:
藏富于民的浙江模式的啟示
中國土地廣袤,各地擁有共性的同時,也有自身的特性,因此不能一概而論。在這種情況下,區域亞模式對整體模式的變遷往往起著試驗田的作用。浙江不是GDP總量領跑全國的大省,但卻是藏富于民的典范,也是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020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報告顯示,以人均可支配收入計算,浙江省在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個指標上都高于全國“百強縣”的平均值,也高于廣東、江蘇和山東三省——2019年全國GDP產值最高的三個省份。
2021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發布《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浙江省成為“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那么,浙江模式的啟示是什么?
總的來說,浙江模式的成功在于民間首創精神和有為政府的緊密結合,兩者缺一不可。
收入分配格局由市場主導的一次分配和政府主導的二次分配組成。走向共同富裕,需要深化市場改革(消除壟斷、激勵創新、完善一次分配格局),也需要深化政府改革——除了強化市場監管,政府還要在二次分配(社會福利政策)中發揮積極作用,其中的重點和難點是教育改革、住房制度改革、醫療改革等。為促進共同富裕,浙江政府除了打造高效的市場經濟發展環境外,在二次分配領域也大有作為,如2006年率先免除義務教育學雜費。但民生問題種類繁多、非常復雜,作為試驗田的浙江需要不斷摸索,迎接挑戰。
2021年7月19日,《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實施方案(2021—2025年)》正式發布。提出將率先形成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橄欖型社會結構,并列出了結構性指標,如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5萬元,勞動報酬占GDP比重超過50%,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萬元至50萬元的群體比例達到80%、20萬元至60萬元的群體比例力爭達到45%等,這些指標都具有鮮明的共同富裕導向。
從增長到均衡的戰略調整,既需要在后進地區持續構建穩固的反貧困機制,也需要在先進地區開展創新實踐,發揮帶動作用,它們構成了共同富裕的“兩個車輪”。
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學中國西部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雪兵:
發揮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在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中的帶動作用
以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為引領,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尊重地區發展差異的客觀規律,發揮各地區動態比較優勢,建立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加強區域協同和聯動,推動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舉措。
如何充分挖掘動態比較優勢、有效提升城市能級、激發區域內生發展動力、探索區域合作模式、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機制等問題,是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普遍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浙江作為共同富裕示范區,是區域發展最協調的省份之一,不僅有基礎、更有責任扛起新時代使命,探尋新時代區域發展過程中具有普遍性和規律性的問題和解決方案,為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探索新路子、提供新經驗。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邁向更高質量。圍繞共同富裕的重點任務,浙江要在市場一體化發展、深化區域合作、優化區域互助、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率先探索創新。創新實施山海協作升級版,探索完善工業飛地、科創飛地、生態飛地等山海協作方式。大力推進海島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按照“一縣一策”思路,推動山區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構建起科技創新、數字化、綠色發展相融合的生態經濟體系。積極推進杭紹甬、甬舟、湖嘉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以省內重點區域一體化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加強四大建設,深入實施空間規劃一體化,優化省域新基建布局,推動資源要素在全省域自由流動、高效配置,推進教育、醫療衛生等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共享。
以浙江實踐豐富區域協調發展理論內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引領,處理好城市和鄉村、經濟發展優勢區域和加快發展地區的關系,持續推進城鄉融合、陸海統籌、山?;钦憬氏忍剿鲗崿F區域協調發展的新路徑,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具體實踐。發揮好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在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中的帶動作用,有利于打造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助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發展優勢。通過總結浙江在城市群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的實踐,凝練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研究成果和創新理論,為黨的創新理論特別是區域協調發展理論內涵提供豐富思想素材和實踐案例。
經濟大家談 | 全面準確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涵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