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統治,取得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偉大成就,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根本社會條件。在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中,中國共產黨是領導力量,人民群眾是主體力量和價值歸屬。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必須把人的現代化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核心環節,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切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關鍵詞:現代化 人的現代化 中國共產黨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向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新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刻闡釋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關問題,他特別強調,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準確理解和把握這個重要命題對于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十分關鍵。
深刻把握“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
現代化是一場整體性的社會變革,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變遷的歷史過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次質的飛躍。這一過程涵括全球的經濟、政治、社會、思想、文化、交往方式各方面的巨大轉換。現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歷史過程。大體說來,現代化發源于16世紀的歐洲,歷經18世紀工業革命后向全世界擴展。
馬克思指出,“歷史什么事情也沒有做……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在創造這一切,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是人的活動的過程,也是人的發展的過程,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其推進社會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也是實現人的現代化的過程。沒有人的現代化,就沒有社會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實質、核心和根本標志。社會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
人的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向前推進的動力。社會現代化大致包括物質現代化、制度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既是主要內容,又是根本動力。人民是歷史活動的主體,是人類社會中先進的、革命性的群體,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在推進現代化過程中,人民群眾既是創造物質財富、推進物質現代化的主體力量,也是創造精神財富、提升文化現代化水平的基礎力量,更是推動制度變革、實現制度現代化的決定力量。人的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向前推進的動力,這意味著,人的現代化水平是社會現代化程度的決定性因素。
人的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向前推進的目的。馬克思認為,人不僅僅是社會發展的手段,而且是目的,并且只有達到自己的目的,才能真正成為他人的手段。他還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就是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社會現代化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質的飛躍的階段,必然要以人的現代化、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和目的,要為人的現代化提供條件和基礎。其中,現代化建設的方式、步驟、目標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實現人的現代化為根本判斷標準,不能與這一價值標準背道而馳。
人的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向前推進的標志。馬克思指出,人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人的發展程度、現代化水平和社會生產狀況、社會現代化水平是一致的,在社會現代化整體發展中,人的現代化是核心環節,是最活躍的因素、最重要的制約,是反映社會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評價社會現代化的水平,可以從物質現代化、制度現代化、治理現代化等維度來進行,但這些都是表象,最深層次的評價維度是人的現代化。
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奮進歷程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現代化建設發生方向性轉變。18世紀中葉,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爆發,世界現代化進程正式開啟。中國作為后發國家,一個世紀后,開始探索現代化。但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統治,取得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偉大成就,中國現代化才有了方向性的轉變,才有了形成和發展的根本社會條件。自此,領導力量是中國共產黨,主體力量和價值歸屬是人民群眾的中國現代化架構基本確立。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四個現代化”建設。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人民獲得了當家作主的權利,為人的現代化和社會現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穩固的社會主義政權要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基礎之上,于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就提出了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在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毛澤東同志號召全黨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隨后的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黨致力于建設工業化強國,經過艱苦奮斗,建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工業基礎。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式的現代化”與“三步走”戰略。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真正開始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上了富起來的新道路。但這時我們的工業基礎仍然非常薄弱,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凸顯,甚至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也沒有得到解決。為大踏步趕上時代的步伐,黨中央對體制機制進行了大變革,目的是通過制度改革釋放社會發展的活力,增強發展動力,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
隨著改革的推進和社會的發展,我們對現代化建設也提出了新目標、新要求。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應該從中國實際出發,即建設“中國式的現代化”。此外,他還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制定了 “三步走”戰略,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是其中的一個階段,是我國到20世紀末的發展目標。在明確的戰略目標激勵下,我們黨帶領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系列偉大成就:國民生產總值(GDP)由1978年的世界第十位上升到2010年的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人的現代化水平也有了明顯提高,人民群眾擁有更多自主權,人的潛能和積極性得到更大程度的激發;與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健全完善,制度現代化建設穩步推進。
新時代:現代化建設“兩個階段”的科學安排及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
隨著全面深化改革和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我們黨根據現代化發展規律和趨勢,將“三步走”戰略構想進一步細化,做出了“兩個階段”的科學安排: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于制度現代化和治理現代化,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也有了更清晰的設計。
進行現代化建設,消除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關鍵一步。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們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經過艱苦奮斗,實現了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的成就。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
以人的現代化建設推動實現社會現代化
人類社會越發展,人的作用越突出、越關鍵。當前,我們已經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在這個新的發展階段,要實現現代化建設目標,必須把人的現代化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核心環節。
第一,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大程度激發人的積極性,提升人的現代化水平。實現人的發展,最基本的要求是人的需要的滿足和層次的提升。馬克思認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們為了生活,就要滿足吃喝住穿的需要,就要進行物質生產活動。這意味著,人的需要是標識人的存在和發展的突出特性和根本標志,是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在社會主要矛盾中,人民群眾的需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樣,在新征程上推進現代化建設,就要將滿足和提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為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主導因素、關鍵環節和價值目標,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大程度激發人民群眾的勞動積極性,進而提高人民和社會的整體現代化水平。
第二,切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高每個人的現代化水平。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在于社會主義以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注重維護和發展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而不是某個集團或某一部分人的利益。實現平衡且充分的發展既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要求,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更是推動共同富裕不可回避的時代課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目標,那時,全體人民生活水平都能提高,日常生活消費能力不再成為消費需要的障礙,美好生活需要滿足的差距也不再構成彼此交流的鴻溝,人們之間的不平等感、不公平感會逐漸消失,每個人的現代化水平會大幅提升。
第三,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引領,提升人的現代化水平。人的現代化是在社會現代化現實境遇下人的發展的歷史性階段,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設定,它貫穿人的發展全過程,是指向未來社會人的發展的衡量標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是我們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必然階段,在新征程上,我們要牢牢把握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終極目標,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提升人的現代化水平,從而推動實現社會現代化。
【本文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制度理論研究中心主任,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本文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改革開放的重要論述研究”(項目編號:19LLZD05)的階段性成果】
責編:羅 婷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