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投入,公共資源向農村流動。2012年至2021年,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從4.54萬億元增加到8.34萬億元,年均增幅為7%,并向財政困難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傾斜。全國一般公共預算農林水支出從1.2萬億元增加到2.5萬億元,年均增長8.5%,支持推進農業農村發展。
——發揮互聯網優勢,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一根網線連城鄉,新技術為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插上翅膀。“備課、授課融為一體,還能錄屏存儲,可以跟城里孩子‘同步’上課了。”在安徽省懷遠縣包集鎮路圩小學的網絡教室里,校長王守龍正帶著老師一起學習如何通過網絡上好“雙師課堂”。各地通過網絡課堂、在線教育,城鄉師生同上“一堂課”。
“通過視頻就能請專家看病,踏實又方便。”在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牛莊鎮東龐社區衛生室里,社區醫生龐星范與市人民醫院專家視頻連線,為村民武金店進行遠程會診。目前,我國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5.9%,為了讓遠程醫療服務覆蓋脫貧縣和邊遠地區,已審批設置1100余家互聯網醫院,建成縣域醫療共同體4028個,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4%。
——體系更完善,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
“在家生活有人管,子女外出務工更安心。”在河南省新縣箭廠河鄉戴畈村“三留守”服務中心,張祖秀老人在護理員方敏菊的指導下學習剪紙。方敏菊說,依托服務中心,老人難事有人幫,留守兒童有人看,不少家庭婦女成為護理員、志愿者,找到穩定的就業崗位。
各地陸續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目前,全國范圍內已建立了5.6萬名鄉鎮(街道)兒童督導員、67.5萬名村(居)兒童主任的基層兒童工作隊伍,成為關心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的主力軍。全國農村地區已有養老機構2萬多家,幸福院、頤養之家等互助養老設施10.8萬個,初步構建起多層次的農村養老服務網絡。
新征程上,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擴大優質公共服務資源輻射覆蓋范圍,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奮力繪就農村宜居宜業的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