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塑的背景下,由地方政府主要首長出面擔任產業鏈供應鏈的“鏈長”,幫助產業鏈上的核心企業(“鏈主”)協調產業鏈治理,是新形勢下產業政策轉型的主要任務和特征,既關系到中國企業未來的國際競爭力形成,也關系到政府職能的新轉變。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不僅要資金扶持,更需要政策、技術和管理技能的支持。為此應強化政府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轉變政府職能和服務模式。
7月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開展補鏈強鏈專項行動,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這標志著“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這個已流行多年的詞匯跨出經濟范疇,首次成為最高決策層的決策議題,同時意味著它已經成為理論界、實務界亟待解決的重大產業經濟問題。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加快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補鏈強鏈專項行動,是在我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變化錯綜復雜,供給側結構性矛盾已突出表現為要在全球化運作的產業鏈中,重點解決某些核心技術、關鍵環節和重要產品設備的“補短板”問題,亟須依據“短邊規則”效應拉長產業瓶頸環節,實現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如果我們不能通過加快供給側的補鏈強鏈專項行動,解決這些瓶頸和短板問題,不但會導致產業鏈中的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受困,經濟增長遲滯,更重要的是不利于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或培育具有“小巨人”特征的中小企業和各種具有世界競爭力的“隱形冠軍”,是針對供給側的補鏈強鏈的具體舉措,是在新發展階段運用新發展理念,加快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的具體行動。
加快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從根本上說是由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決定的。過去,為了盡快走出貧困實現全面小康,我們設定了增長趕超的目標和步驟,增加生產能力和產出品供給以滿足人們需求是第一任務,這個時候經濟政策追求的是發展速度,“多少”問題最重要,質量和效率問題并不是放在第一位考慮的。進入新發展階段,“多與少”的選擇被“好與壞”的選擇替代,國家政策優先追求的目標是高質量發展,因而大力發展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等四大特征的中小企業,就可能成為新發展階段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工具之一。這個階段,人們更加追求“時尚、個性、多元”的消費產品,企業要滿足多樣性和多變性的需求,就必須改變大規模、小批量、少品種、低成本、低質量的生產方式,而代之以小批量、多品種、高質量的生產方式與之適應,因而不僅產出要求專業、精細、特色和新穎,產業組織的形式也會流行各種“小而美”的中小企業。
加快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基本要求。以創新發展和協調發展為例。在過去的發展階段,技術引進、學習模仿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特點之一,中國企業擅長的是形成超級生產能力而不是創新能力,習慣了做國外現成的、研發設計好了的國際訂單。在新發展階段,某些核心技術、關鍵環節和重要產品設備的供給成為“卡脖子”的主要來源,自主創新能力成為我國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同時,國內要素成本的上升和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也要求我們把學習模仿型發展道路轉換為創新驅動型發展道路。這時運用創新發展的理念去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就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再如,在過去的發展階段,我們主要運用產業政策尋找主導產業重點支持某些行業、地區和企業。這意味著對另外一些地區、行業和民營中小企業不夠友好。在新發展階段,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就要實現不同產業部門、不同地區、不同所有制、不同規模企業之間的發展條件的不均衡問題,從而實現全面協調均衡發展。如運用協調發展的理念,協調好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企業、大中小企業之間的發展關系,平等這些企業之間的競爭條件,讓過去受到忽視的、具有“小巨人”特征的“專精特新”的民營中小企業,得到充分自主的發展空間。
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當前,培育小而美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亟待解決以下問題:
第一,在產業政策上,是繼續沿用過去政府挑選輸家與贏家并差別化對待的辦法,還是順應國內外形勢的要求,運用“鏈長制”由“鏈長”幫助產業鏈上的“鏈主”完善治理結構,協調好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安全穩定?實踐證明,僅僅運用各種方法評出上榜企業并給予相應獎勵,這對政府來說并不是難事,真正難的是作為“鏈長”的各級政府,如何轉變對中小企業培育工作的重心,推動產業鏈上的核心企業(也稱之為“鏈主”)牽頭來梳理產業鏈供應鏈的短板,推動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的結合,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發生重大重塑的背景下,由地方政府主要首長出面擔任產業鏈供應鏈的“鏈長”,幫助“鏈主”協調產業鏈治理,是新形勢下產業政策轉型的主要任務和特征,既關系到中國企業未來的國際競爭力形成,也關系到政府職能的新轉變。
第二,在產業組織政策上,與其利用各種手段和工具獎勵“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創新發展,倒不如撮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形成鞏固的技術經濟聯系,以及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建設示范區。我們最近的調研表明,在支持政策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更希望政府出面為其牽線搭橋,建立與大中企業之間的聯系機制。這種做法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來說,支持力度更大,也更實惠,更具發展空間。另外,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來撮合大中小企業的融合也是不夠的,還要運用市場行為和手段來建立大中小企業之間的技術經濟聯系,如政府可以積極主動去建立各種“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示范區,引導形成中小企業的產業集聚效應,這自然就會引來一些大企業的關注和形成縱向聯合。如2005年左右起步的江蘇太倉德資工業園,目前已經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中小德資企業聚集區,吸引了大量大型歐洲企業前來尋找配套合作。
第三,要鼓勵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發揮政策計算器的服務功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不僅要資金扶持,更需要政策、技術和管理技能的支持。為此應強化政府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轉變政府職能和服務模式。現在各地中小企業服務機構都是等待企業找上門來服務。這種被動服務方式是不夠的,急需要轉化為主動服務模式。蘇州工業園區企業服務中心在這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鑒。它們一方面大力建設無紙化、非接觸式企業網上申報系統,另一方面力推政策計算器服務,從中小企業進駐園區起,就根據企業特性和要求,進行智能化的政策匹配,將符合企業的優惠政策精準推送給企業,并主動為企業提供各類申報服務。通過這種主動服務,政府可以積累大量的企業服務大數據,據此建立中小企業服務平臺,實現中小企業融資征信、技術轉讓、信息交換、研發合作、大中小企業配套融通等服務功能。
第四,建立扶持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資金池,完善融資風險承擔機制。對于主攻小眾市場和“利基”市場的“專精特新”企業來說,因對其特殊技術和專用設備投資的市場識別度小,可抵押的資產少,因而融資普遍較為困難,亟須發展多形式的融資方式和風險承擔機制。我們覺得這方面可以學習蘇州相城區的經驗,根據中小企業發展的需要,設計不同的貸款產品;然后由省、市、開發區共同出資,建立面向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資金池,對應不同的貸款風險承擔比例;最后通過基于企業平臺數據的審核發放貸款,對于高科技的風險企業,資金池最高的貸款風險承擔比例可以高達90%。據統計,截至2021年8月底,科創板300多家上司公司中,來自蘇州市的上市公司與北京上海同處于中國第一方陣,這從另外一個側面說明,蘇州為中小企業的融資制度創新,大大克服了“專精特新”企業創新發展中的資金瓶頸。
(作者系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南京大學教授)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