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典 學理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涵。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述中,如何理解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個不斷被思考和關注的重要問題。恩格斯在《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中提到,“我們這個世紀面臨的大轉變”,就是“人類與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踏上新征程,深刻把握“人類與自然的和解”這一命題,歷史地、實踐地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對于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之所以是人的無機的身體,就在于人與自然之間發生“持續不斷地交互作用”。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生命本身,自然給予人生存和發展的必要物質條件,“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另一方面,人不同于動物的本質特征就在于人“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人通過實踐能動地認識與改造自然,為自己的生活創造新的條件。人作為自然性的生命存在,雖同動物一樣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但不同于“無機生命”,其能夠認識與把握客觀規律,并運用規律對自然實現有機改造,獲得一定的自由。人同自然的關系“通過感性的形式,作為一種顯而易見的事實,表現出人的本質在何種程度上對人來說成為自然,或者自然在何種程度上成為人具有的人的本質”。也就是說,人與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只有通過生產實踐,通過與自然的互動,通過能動性地改造自然界,才能實現人的本質、彰顯人的價值。
在人與自然之間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中,人類社會逐漸形成并發展起來。人類社會產生于自然,自然為人類社會的存在提供外部條件與內部條件。外部條件是自然界,“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造”,社會也將停滯不前;內部條件是生命體,“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社會歷史的第一個確認的事實就是“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人類社會的發展也依賴于自然,自然是人們獲取物質生活資料而進行的生產活動的主要來源,物質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由此可見,自然界不是孤立于人類社會之外的,而是與人密不可分的,人類社會的一切發展也不能脫離自然,棄自然于不顧。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言,“要用自然科學來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從自然里得到自由”。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牢固樹立和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動員全社會力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建美麗中國”。
“人類與自然的和解”是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人作為自然存在物,在其不斷實現自身解放的現代化之路中,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解”。人類雖然在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中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獲取了巨大利益,但這卻是以掠奪自然、破壞自然為代價的,這種現代化模式致使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平衡被打破,人與自然之間成為二元對立關系。對此,恩格斯早就告誡人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現代化所取得的成就只是暫時的,自然對這種發展方式的報復雖然有可能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場。所以,要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解”的現代化,就必須對以犧牲自然為代價進行物質積累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徹底批判和變革。
在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中,自然成為人的附屬物,人是自然的主宰者,支配自然、控制自然成為生產方式、思維方式和實踐方式,這必然導致人與自然的尖銳矛盾。從自然界與生物的關系來看,自然界為一切生物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平衡穩定的客觀環境,人類需要健康穩定的自然界。然而,在以資本邏輯為主導的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中,人成為資本牟利的手段和工具,自然界成為人們征服的對象。在資本逐利目的的驅動下,人與自然的矛盾不斷激化。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摧毀一切阻礙發展生產力、擴大需要、使生產多樣化、利用和交換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一切事物在以追逐利潤為唯一目的的資本面前都蒼白無力,這也是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破裂的根源所在。概言之,資本的無限增值要求必然帶來對自然的剝奪和破壞,并造成嚴重的生態危機。而唯有變革這種現代化模式,才能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走美歐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幾個地球也不夠中國人消耗”;“人類應該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共生”才能消解“對立”,實現“和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現代化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是對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的超越,是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走向現代化是當今世界的發展大勢,也是各國孜孜以求的發展目標。中國共產黨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實現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和諧共生的方式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
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了改善生態環境,毛澤東同志發出“綠化祖國”的號召,在全國人民接續努力下,大片荒山變林海,無數荒漠變綠洲。1978年,我國明確將“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載入憲法。1979年,環境保護法正式頒布,環保工作邁上法治軌道。1983年,環境保護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2002年,黨的十六大將“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命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實踐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精髓,是對“人類與自然的和解”思想的豐富和發展,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思想指引,也體現了我國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擔當。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全面系統闡釋了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用“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色發展”“堅持系統治理”“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這“六個堅持”系統闡釋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的核心要義與實踐路徑。這不僅表明了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決心,也提振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信心。總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集中反映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現代化建設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作者:韓秋紅,系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教授)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