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葛劍雄: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兩個案例

我們講,中華民族、中華文明、中國文化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有非常多的理由。但我認為最主要的是兩個:一是我們始終在不斷創新和更新;二是我們始終在開放。正因如此,我深信中華文化憑借其強大生命力,可以保持長盛不衰。

我想舉兩個案例。

第一個例子,我們的漢字從甲骨文到現在,以獨特的方式一脈相承。當初有不少負有改革思想的專家學者曾經希望方塊字融入世界主體、成為拼音文字,但都沒有成功。我想未來數字化技術也不能改變方塊字本身的特點。

但現在回頭看,我們也會發現,漢字本身是不斷變革、不斷創新的。

從甲骨文到金文,到鐘鼎銘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文字本身在不斷簡化。很多人以為漢字的簡化是上世紀50年代發生的,但有關專家告訴我,最早的簡化字可以追溯到東漢、東晉,更多的其實是出現在宋元明清。

第二個案例,我想說云岡石窟。我們都知道,云岡石窟是從犍陀羅藝術直接引進的、沒有經過漸變環境——北魏時,犍陀羅藝術直接傳播到了云岡。但到了云岡以后,為了當時統治者北魏皇帝的需要,這樣的犍陀羅藝術馬上北魏化了——最有名的“曇曜五窟”中的佛像就是按照北魏皇帝雕塑的。

與此同時,云岡石窟又把希臘藝術等一些西方因素都引進來了,所以,我們今天在云岡石窟能看到豐富的反映希臘藝術的作品,甚至反映出西方的音樂、藝術、舞蹈等。犍陀羅藝術在短期內傳到了云岡,一路發展,影響了包括龍門石窟在內的一系列石窟,出現在華北一系列的佛像、造像上。這一切,正是基于這種開放的心態、開放的舉措。

盡管中華文明此前并不了解外界文明,可能往往缺少自覺開放的那種自覺性,但事實上,開放始終在進行。正因如此,我們才有了今天輝煌的中華文明,及其產生的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

(作者為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責任編輯:潘旺旺]
標簽: 葛劍雄   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