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原有的世界格局,讓人類更清醒地意識到自身的脆弱性和相互依賴性。在這一危機時刻,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理念不僅是理性的呼聲,更是人性的召喚。這一理念不僅包含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追求公平正義,以及維護人類健康安全共同責任的倫理蘊涵,也為促進全球團結抗疫并取得最終勝利提供了倫理價值觀指導。
【關鍵詞】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新冠肺炎疫情 倫理 人道主義
【中圖分類號】D820 【文獻標識碼】A
2019年末,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原有的世界格局,病毒肆虐的嚴峻性讓人類窺視到自身的脆弱性,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不僅是理性的呼聲,更是人性的召喚。2020年3月,在新冠肺炎疫情猖獗之時,習近平主席高瞻遠矚地提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理念。這一理念不僅為全球最終取得抗疫勝利指明方向,也包含著深刻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公平正義”和“維護人類健康安全”共同責任的倫理蘊涵。
體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人道主義理念
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提到“杜楠之問”,1862年,國際紅十字運動之父亨利·杜楠先生提出“能否成立人道主義組織?”“能否制定人道主義公約”等問題,正是這些發問催生出國際紅十字會和紅十字精神。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也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人道主義理念和“新中國成立以來,援助范圍最廣的一次緊急人道主義行動”弘揚和踐行了這種紅十字精神。盡管作為一種不斷演化的思想和理論,學術界對于人道主義內涵有著不同的闡釋和理解,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人道主義倫理主旨在于強調尊重人的生命價值和尊嚴,不同國家、種族、階級、性別和年齡的人們,都能享有平等的生存權,以及國際社會之間的互助、關愛、和諧與共生。對于人道主義的這種理解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倫理文化的集中體現。
在中國悠久的倫理傳統中,無論是對于儒家還是道家來說,生命都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而是一種獨特的價值體系。保護生命也不僅是指保護個體的健康和安全,也是一種保護他人、群體和天地健康安全的仁愛之道,一種與天地萬物和諧共存共生的倫理之道,例如,在儒家看來,人的生命首先是自然賦予的:“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然而,人一旦出生,生命便不再是一個自然生命而成為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的道德生命。人的生命之所以有價值便在于他作為“有氣、有生、有知亦有義”的存在能夠超越自然之軀,超越其他存在成為溝通天地萬物的樞紐。儒家重視每一個生命,因為每一個生命都值得關懷,每一個生命中都包含著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天地的和諧共生關系。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說,儒家的“仁愛”本身便是一種人道主義。“仁者人也”,不僅要保護自己的生命,也要推己及人,視人如己地尊重他人和天地萬物的生命價值,為天下蒼生謀取幸福。道家也在呼喚著一種融天地萬物于一體,彼此關愛和天下一家的人道主義。道家把“利而不害”視為天地間最根本的法則,強調利萬物而不是害萬物,而且要盡全力助人。《道德經》有言:“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莊子也主張“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因而,順應自然,免除物我之別而融于天地萬物之間,人與人、國與國要和合而一、成為一家也是道家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
沒有人會否認新冠肺炎疫情是人類社會正在經歷的一場人道主義危機。它對于各國人民的生死存亡、人的基本生存權利、平等、社會保障、環境和生態等福祉都構成巨大的威脅。病毒的肆虐也讓人類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脆弱性。這種脆弱性也是易受傷害性,是人與生俱來的,具有本體論特征的屬性。在新冠病毒帶來的易受傷害性中,人類社會也深切地體驗到一種相互依賴性——國土邊界已經無關緊要了,因為病毒會自由地漫游;人們的身份和地位也變得不那么重要了,因為病毒有可能會傷害到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階層,對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構成威脅,只要這種傷害和威脅還在繼續,人類便應該共同建立衛生健康共同體,以便保障全球人民的生命安全。
體現“公平正義”的倫理原則
2021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全球健康峰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攜手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強調要堅持公平合理,彌合“免疫鴻溝”,要摒棄“疫苗民族主義”。疫苗是全球公共產品,因而必須保證發展中國家能夠獲得疫苗和能夠擔負疫苗的費用,習近平主席提出設立新冠疫苗合作國際論壇的倡議,以便能在全球公正合理地分配疫苗。2021年8月5日,習近平主席又在新冠疫苗合作國際論壇首次會議的書面致辭中再次肯定由疫苗生產研發國家、企業、利益攸關方一道探討推進全球疫苗公平合理分配的意義,表示中國會始終秉持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向世界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疫苗,積極開展合作生產。這是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的應有之義。此外,疫情期間,在與一些國家政要的通話中,習近平主席也多次強調要“共同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和“共同捍衛多邊主義和國際公平正義”。
由此可見,“公平正義”是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重要倫理原則。把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以及“公平正義”等表述都反映出我國全球團結抗疫的理念和行動,以及中國政府和人民追求公平正義的決心。在當代倫理學中,正義原則關系到社會利益和負擔的分配。盡管學術界對于正義概念有許多闡釋,但一般來說,“公平”“平等”等詞語與正義是同義的,而最接近于正義含義的一個詞便是“應得的賞罰”,幾乎所有正義理論都有一個底線原則:平等應是被平等地對待,而不平等便是被不平等地對待。因此,人們亦可從否定的方面解釋這一原則:盡管人們之間存在著各種差異,例如種族、階級、性別和年齡等差異,但是他們不應當被不平等地對待。當代美國著名倫理學家約翰·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提出了兩個正義原則:自由原則和差異原則。前者強調每一個人都有平等權利,最大程度地享有制度所能為所有人提供的平等的基本自由;后者主張讓處于最不利地位的人擁有最大的受益和平等的機會,即使這樣做會使強者的社會經濟利益受損,但依舊可以得到道德上的辯護。
毫無疑問,在全球抗疫物資緊缺的局面下,疫苗生產研發國家、企業、利益攸關方應當對于發展中國家、對于貧困人口,以及相對弱勢的群體給予更多的援助和支持,世界各國也必須從全球人民健康安全出發提出抗疫方針和策略,遵循“公平正義”原則,補齊短板,攜手共進。在人類追求健康安全的道路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世界上所有國家、所有民族都應該享有平等的生命權利和發展機會。只有全球戰勝了疫情,每一個國家才能最終獲得自身的安全。“大道至簡,實干為要。”面對反復無常的新冠肺炎疫情,全世界人民都在矚目和期待新冠疫苗真正成為全球共享、發展中國家可及和可負擔的“公共產品”,中國政府和人民無疑地在這方面已經為世界各國作出了表率。
體現“維護人類健康安全”的共同責任
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也是一種倡導全球共同責任的話語。疫情當前,保護世界各國人民的健康安全是一種義不容辭的道德責任,可以說,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就是一種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所說的“絕對的和無條件的善”。
首先,國際社會要共同擔負起團結抗疫的責任。在一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充滿政治爭端的時代,醫學和公共衛生知識也無法統一起來,疫苗開發、藥物和治療經驗、安全保護設施,以及病毒檢測方式在許多地方都被政治化了,病毒也被貼上了政治標簽。一些政客也趁機煽風點火,試圖通過把疫情政治化、病毒標簽化來甩鍋他人,轉移矛盾和撇開責任。這些無疑都是極度愚蠢的行為,不僅“無助于本國抗疫,只會擾亂國際抗疫合作,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更大傷害。”毫無疑問,病毒是不分國界、不分種族的,抗擊疫情是全球的責任。新冠戰“疫”并不是一次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而是一場人類與病毒的生死較量。只有通過科學施策和團結抗疫,以合作謀安全、謀穩定,彌合“免疫鴻溝”,加強各國聯防聯控,維護地區和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才能最終戰勝疫情。
其次,國際社會也應當共同擔負起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治理的責任。人類社會正共同面臨公共衛生安全的挑戰。然而,全球公共衛生治理體系卻有著明顯的缺陷,政治制度和治理理念方面的差異也導致各國在全球公共衛生治理方案上存在著巨大分歧。主權國家難以形成集體行動、全球共同抗疫的領導力缺失;由于單邊主義和意識形態偏見等因素的影響,疫情政治化、病毒標簽化等問題也成為一種解構全球團結抗疫的力量;此外,還存在著全球公共衛生資源缺乏和公共衛生產品供給明顯不足等問題。但是,這些挑戰再次證明了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保證全球人民的生命健康,為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人類社會必須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新冠肺炎疫情是一種檢驗:一種醫療能力和政治意愿的檢驗,一種不同倫理價值觀和道德信念的檢驗。人類社會和不同的倫理價值觀及道德選擇不僅成為指導不同國家、社會、群體和個人抗疫的政治策略和道德判斷,也影響著世界政治格局和全球人民的健康與安全。然而,無論不同國家秉承何種倫理價值觀,面對人類共同遭遇的公共衛生危機,都應共同負起責任,加強全球公共衛生治理對話合作。
再次,共同擔負起開創健康安全未來的責任。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便發起“新中國成立以來,援助范圍最廣的一次緊急人道主義行動”,援助物資上的英文標識“為了共同的未來”深刻闡釋了中國對外援助的初心和使命。新冠肺炎疫情對于國際社會和各國人民來說都是一次損失巨大而且尚未結束的地震,其影響是多方面的、不可預測的,從國際政治格局、國際關系、全球化進程到國計民生和百姓日常生活。疫情后如何恢復生產和生活秩序?如何做好各種準備迎接新的挑戰和威脅?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給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的嚴峻挑戰?如何推進世界貿易組織和國際金融貨幣體系改革,促進世界經濟增長,保障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益和空間,確保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能夠分享到全球發展帶來的好處?對于這些問題的思考和解決都需要世界各國有一種面向未來的擔當,共同擔負起開創健康安全未來的責任。
傳染性疾病“是人類歷史的一個基本參數和一個決定性因素”,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人類社會的一場不期而遇的災難,也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作者分別為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倫理學教授、博導;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清華大學2021年度自主科研計劃文科專項項目“疫情防范與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公共健康倫理學研究”(項目編號:2021THZWJC35)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
②《習近平出席全球健康峰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人民網,2021年5月22日。
③《習近平向新冠疫苗合作國際論壇首次會議發表書面致辭》,新華網,2021年8月5日。
④《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超2億,專家:病毒或將與人類較長時間共存》,《北京日報》,2021年8月6日。
⑤《推進疫苗國際合作 習近平中國方案展大國擔當》,央視網,2021年8月6日。
⑥Catriona Mackenzie, Wendy Rogers, and Susan Dodds, (eds.), Vulnerability: New Essays in Ethics and Feminist Philoso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⑦[美]威廉·麥克尼爾著,余新忠、畢會成譯:《瘟疫與人》,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
責編/谷漩 美編/李智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