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蘇共話語權喪失的歷史教訓及其警示

【摘要】蘇聯共產黨的話語權因其所領導的蘇聯經濟實力的增強、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國際地位的提高而不斷增強。蘇共話語權的徹底喪失,主要原因在于對外搞霸權,毀壞了形象;沒有很好地解決民生問題;黨內貪污賄賂現象蔓延,嚴重影響黨在民眾心目中的形象;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失誤導致話語權的徹底喪失。蘇共話語權從壟斷到最后喪失,對我國如何提高治理能力、提升話語影響力有很多啟示。

【關鍵詞】蘇聯  蘇聯共產黨  話語權  中國共產黨    【中圖分類號】D351.2    【文獻標識碼】A

蘇共的國際話語權是隨著蘇聯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升而開始增強的

蘇聯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的工人階級政黨。它領導的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開創了一條落后國家的非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力求建立一個為勞苦大眾服務的政權。蘇共有一套與資本主義相對的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它所奉行的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曾在蘇聯國內和國際產生過重要影響。

俄國的十月革命導致了俄國結構性的變化。革命使普通人獲得了廣泛的機會,革命激發了群眾的創造性。同時,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尤其是俄國革命的道德因素也對世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人道主義精神、啟蒙的價值觀、進步思想背道而馳。當時很多西方知識分子認為,正是俄國革命展現出了一條通向幾乎已經毀滅了的人道主義價值觀——社會平等、公正、新的和諧的世界秩序之路。因此,俄國革命被接受,引起了世界的關注。蘇維埃俄國生活中出現的很多東西本身也吸引著從外部觀察局勢的人。當布爾什維克黨采取解放婦女、使她們積極參加社會政治生活和生產、在各方面都平等的方針時,在全世界都引起了極高的熱情,因為蘇維埃俄國第一次把西方知識分子談論的性別平等變成了現實。

蘇聯對文化和日常需要的投入從1932年的83億盧布增加到1937年的308億盧布,增加了2.7倍。①1920年到1940年期間,蘇聯的掃盲使國內6000萬成年人能識文斷字,很多地區、邊疆、州都實現了全部識字。總體來講,全國成年人識字率達到了90%。②這些成績令世人矚目。而且蘇聯在社會保障方面,如在居民的疾病防治、母嬰保護、日常衛生保障、勞動保護方面進行了重大改革,都引起了西方進步人士的關注。20世紀20年代,有人從西歐和美國到蘇俄學經驗,對母嬰保護、少年犯的再教育和社會化、勞動和日常生活的科學組織問題的解決很感興趣。

20世紀30年代前,蘇聯在國際上的道德影響大。但由于處于當時的國際體系之外,雖然也參與一些國際事務,但在國際事務中話語權不強。20世紀30年代,隨著蘇聯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形勢的變化,蘇聯的國際話語權開始增強。1932年,面對復雜的國際局勢,蘇聯改變對國際聯盟(以下簡稱國聯)的態度,參加國聯在日內瓦舉行的裁軍會議,并提出了普遍徹底裁軍的具體措施。1933年又向國聯裁軍會議提出關于侵略定義的宣言草案。盡管國際安全會議裁軍委員會同意蘇聯的基本思想,但遲遲不提交大會通過。但蘇聯政府通過外交行動使侵略定義具有國際文件的效力,最后有10國簽訂了侵略定義公約。1933年蘇聯還首先提出了反對法西斯威脅的歐洲集體安全思想,同年又與美國建交。1934年蘇聯受邀加入國聯并擔任理事會常任理事國。20世紀40年代中期,蘇聯在擊潰法西斯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重新提高了它的道德威信,而且達到了以前沒有達到的高度。二戰后的雅爾塔體系是美國、英國、蘇聯對戰后世界秩序所做的安排。該體系的主要制定者就是羅斯福和斯大林。蘇聯作為雅爾塔體系重要機構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獲得了國際規則賦予的在國際舞臺上捍衛自己利益和表達自己主張的話語權。蘇聯在戰后的一些國際會議上就很多重大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如關于裁軍問題,在戰前參加國聯會議時就曾提出過。1946年6月,蘇聯在聯合國大會(以下簡稱聯大)原子能委員會會議上,就建議締結關于禁止生產和使用原子武器的國際公約;在1946年12月3日,蘇聯提交第一屆聯大第二次會議審議的建議中提出,應通過關于所有國家裁減武裝力量和軍備的決議,決議草案中強調:“實施裁減軍備決議,應將禁止生產和使用用于軍事目的的原子能列為首要任務。”1949年9月,在第四屆聯大上,蘇聯提出了簽訂五大國和平公約的建議,在第五屆聯大上重申此建議;在1951年11月的第六屆聯大上,蘇聯在重申以前的建議外,又提出了取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不允許在別國領土上建立軍事基地,召開世界裁軍會議等要求。此后締結裁軍和禁止原子武器、氫武器以及其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國際公約的決議草案、建立歐洲無核區等主張成了蘇聯始終不斷的要求。20世紀70年代美蘇進一步達成協議,確認雙方的平等地位和同等安全。此外,蘇聯還對全歐安全和合作會議(簡稱歐安會)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和建議。直到蘇聯解體前,維護世界和平、裁軍和限制核武器都是蘇聯在國際舞臺上倡導的主要內容,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規則性建議。緩和、裁軍、撤軍、不干涉是當時蘇聯所握有的重要話語權。

蘇聯還對第三世界國家提供各種援助。僅就赫魯曉夫執政期間和勃列日涅夫執政期間來看,1955-1964年,蘇聯對外經濟援助的總額為39.88億美元,軍事援助25.66億美元;1964-1982年,由于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蘇聯援助力度增大,經濟援助總額為127.62億美元,軍事援助447.85億美元。

蘇共在國內及國際上話語權的提升,是與其經濟實力的增強相伴隨的。經濟成就是其政治穩定的主要基礎。國家實力越強,在國際上的影響越大,話語權就越大。十月革命及內戰結束后,布爾什維克黨面對農民的不滿和反抗,放棄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改行新經濟政策,開始了國民經濟的恢復時期。1924年國家的農業生產就達到了戰前1913年的水平。1925年國家的工業生產也達到了戰前1913年的水平。布爾什維克黨轉向新經濟政策,也使一些流亡國外的知識分子改變了態度,轉換路標,提出了回國為布爾什維克服務的問題。“路標轉換派”的領導人烏斯特里亞洛夫當時指出:“這是俄國愛國者的責任”,因為正是蘇維埃政權是“俄羅斯國家重建的強大的、不可阻擋的因素”。③20世紀20年代末,蘇聯根據國內形勢的變化終止新經濟政策,開始了工業化進程。頭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使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蘇聯在世界上的威望進一步提升。蘇聯也正是在這時開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作用。

但在工業化過程中斯大林的大規模鎮壓使蘇聯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思想的威望受到極大損害。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在擊潰法西斯中所起的作用,重新提高了蘇聯共產黨和斯大林的威信,鞏固了蘇聯的發展模式。20世紀50年代中期,赫魯曉夫揭露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又使“蘇聯方案”的吸引力受到了重大傷害,也損害了蘇聯共產黨的聲譽。但當時蘇聯共產黨在國內還有絕對的話語權,國內出現的非正統話語很快被排擠到了政治生活的邊緣,蘇聯的政治回到了正軌。而且赫魯曉夫執政時期蘇聯還是取得了很多成就,正是在赫魯曉夫執政時期,蘇聯成了航天強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被送到了軌道,開啟了在宇宙空間飛行時代;開始建立導彈部隊;1957年“列寧”號核動力破冰船先于美國兩年下水。赫魯曉夫時期盡管經濟改革不很成功,但經濟仍在發展。在1951年到1965年期間,蘇聯的工業年均增長率達到10.7%。工人的住房、工資收入都有所改善。這些成就實際上也鞏固了蘇共在國內的話語權。

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蘇聯的實力進一步增強,工農業發展使蘇聯同美國的差距進一步縮小。根據蘇聯官方統計,1950年蘇聯的國民收入只及美國的31%,1975年上升到67%。而同期的工業產值從占美國的30%上升到80%以上,農業產值從占美國的55%上升為85%。另據美國國務院的計算,蘇聯1950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為美國的33%,1975年升為53%。④但蘇聯的經濟畸形發展,雖然蘇聯工業實力和經濟實力總體上不如美國,但在軍事實力上卻不遜于美國,甚至有些方面超過了美國。蘇聯成了與美國抗衡的超級軍事大國。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對集體農莊莊員實行有保障勞動工資制,放松了對私人副業的限制,鼓勵私人經濟,建立農工綜合體,免除了集體農莊欠國家的債務,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也正是在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從憲法上確定了蘇聯共產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1977年蘇聯憲法第一章第6條規定:“蘇聯共產黨是蘇聯社會的領導和指導力量,是蘇聯社會政治體制、國家和社會組織的核心。共產黨確定社會發展總的前景、蘇聯對內對外政治路線,領導蘇聯人民偉大的建設活動,賦予蘇聯人民爭取共產主義勝利斗爭以有計劃和科學根據的性質。一切黨的組織在蘇聯憲法范圍內進行活動。”⑤這實際上從法律上確定了蘇聯共產黨在蘇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話語權。這種憲法上賦予蘇聯共產黨的話語權一直維持到1990年。

蘇共從具有話語權到徹底喪失,主要原因在于對外搞霸權,毀壞了形象;沒有很好地解決民生問題;黨內貪污賄賂現象蔓延,嚴重影響黨在民眾心目中的形象;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失誤導致話語權的徹底喪失

第一,對外搞霸權,毀壞了形象。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亞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相繼誕生,社會主義從一國發展為多國,使曾經的唯一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擺脫了資本主義的包圍,與新成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形成了社會主義陣營。蘇聯在社會主義陣營中曾具有極大的話語權,是社會主義陣營的領袖。但后來蘇聯走上了霸權主義道路。1956年出兵匈牙利、1968年鎮壓“布拉格之春”,不允許別的社會主義國家拋棄蘇聯模式、走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還提出了干涉社會主義國家內政和主權的“勃列日涅夫主義”,將自己的利益凌駕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民族利益之上;1979年出兵阿富汗。蘇聯的這些行為,與他一貫主張的反對霸權、反對干涉、反對侵略的理念相違背,極大地影響蘇聯和蘇共的社會主義形象,為敵手提供了打擊蘇聯和蘇共的借口,使蘇聯的國際話語權威力下降。

第二,沒有很好地解決民生問題。蘇聯領導人很重視經濟增長,只有快速的經濟增長,社會主義優越性才能體現出來。蘇聯戰前第一個和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的發展速度曾震驚世界。在1950年至1980年間,蘇聯經濟的年平均增長率超過了戰前30年的增長速度。⑥這些都表明了蘇聯的發展速度不慢。但蘇聯產業結構不合理,海外負擔重,在軍事方面的高額投入妨礙了本國經濟的正常發展,影響了民生。20世紀80年代初,蘇聯居民的消費水平只相當于美國的1/3,蘇聯城鄉居民家庭總開支中用于購買食物的比重占30%—35%,西歐國家為20%—25%,美國為17%—19%。⑦蘇聯的消費占全國產出量的份額相對較低,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國家總體實力的提升,消費也在不斷增長,增長速度很快。從1950年到1975年,蘇聯人均實際消費以年均3.8%的速度遞增,其結果就是該時期消費增加了2.5倍。而同一時期美國的人均實際消費的年均增速只有2.0%,增加了1.6倍。不過,20世紀70、80年代,蘇聯的社會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蘇聯城市人口增加,1961年蘇聯城市人口超過了農村人口,1990年農村人口僅占總人口的29%。蘇聯人的收入也在增加,蘇聯已經進入了消費社會。然而隨著蘇聯人對消費品需求的增大,蘇聯政府卻無法提供充足的消費品,從而導致“短缺經濟”。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就是要解決經濟問題,但由于改革方法和路徑的錯誤,沒有解決這一問題,動搖了蘇共在民眾心目中的地位和蘇共話語的影響力。

第三,黨內貪污賄賂現象蔓延,嚴重影響了黨在民眾心目中的形象。這主要發生在二戰爆發后,特別是二戰結束后。根據公開的檔案資料,在1945年至1953年間,因瀆職罪、貪污受賄、侵吞財物、“精神生活墮落”、酗酒和流氓行為而失去黨票的黨員數量非常多。從1945年7月1日到1947年7月1日,因上述原因被開除出黨者占這一時期被開除黨籍者總數的37.8%。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中央監控放松,執政階層掌控的物質資源日漸增多,“影子經濟”(“第二經濟”)萌生并發展。隨著斯大林的去世,執政階層不用再提心吊膽地生活,用不著再為自己的生命安全擔心,有了安全感,這一時期的執政精英與老一代執政精英在價值觀、消費觀等方面都不同。他們失去了對社會公正的信仰,迷戀消費主義、物質世界。所有這些都為腐敗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這一時期的腐敗,就數量來看,1957年被定罪者為1800人,1970年為3000人,1980年為6000人。就腐敗者的地位和給國家造成的損失來看,如果說在蘇共二十大前,貪污賄賂的主要是中下層干部的話,那么蘇共二十大后,尤其是在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很多貪污受賄事件都涉及到了國家高層人士,牽涉到了部長、州委書記、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甚至勃列日涅夫的家族成員等,而且涉案金額巨大。比如,20世紀80年代初,蘇聯檢察院調查的將紅魚子和珍稀魚類偷運出境的走私案,給國家帶來幾千萬盧布的損失。犯罪網絡的線索一直延伸到部級領導本人。1982年破獲的商業領域的最大舞弊案,莫斯科市執委會商業總局局長Н.П.特列古博夫被逮捕,受到審判,最后被槍斃。之后又拘押了莫斯科商業總局25名重要工作人員和一些最大商店與食品店的經理。蘇聯商業部長А.И.斯特魯耶夫被安排退休,據說該案的主要責任人特列古博夫與政治局委員維·瓦·格里申關系密切。勃列日涅夫的好友蘇共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委第一書記Ф.梅杜諾夫被指控“粗暴地違反黨的紀律”,親自出面保護高級領導中的受賄者。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腐敗波及的范圍很廣,僅在調查曉洛科夫案件的過程中,內務部各機關被開除者就達10萬人,民警機關受到了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三特別局的長期監督。腐敗的盛行和不斷升級,以及對腐敗案的調查和處理中存在著營私舞弊行為,嚴重地影響了蘇共在民眾心目中的形象,使民眾對蘇共為勞苦大眾服務的宗旨產生了懷疑,也影響到了蘇共的話語感召力和影響力。

第四,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失誤導致了話語權的徹底喪失。戈爾巴喬夫上臺后,在緩和、裁軍、撤軍、不干涉等問題,在國際舞臺上是有話語權的。但在最初的改革受阻后,他不顧蘇聯自身的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現實,不斷向西方讓步,逐漸放棄作為蘇聯話語權基礎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撤換了蘇共媒體的一些主要負責人,放棄了自己的話語權,轉向了西方的價值觀,照搬西方的發展模式,使自己陷入被動。

戈爾巴喬夫執政時期在喪失話語權方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不留歷史空白點”的歷史方面的公開性。戈爾巴喬夫開放歷史是為了進行更順利的改革。但戈爾巴喬夫只注意要大家解放思想,發表各種見解,卻不注意引導。戈爾巴喬夫開始的歷史公開性很快就變成了越來越猛烈和主觀的對蘇聯一黨制的合法性及作為其基礎的1917年十月革命和列寧形象的討論。結果導致1989年到1990年間布爾什維主義負面評價的傳播,破壞了從內部進行體制改革的前景。它使戈爾巴喬夫喪失了利用列寧和列寧主義這面旗幟來建立強有力的改革聯盟的可能。對列寧公開去神圣化和展示斯大林主義的恐怖,破壞了很多人對以高尚道德原則為基礎的蘇聯政治群體統一的信念,使人們對蘇共失望,對西方民主政治原則崇拜,導致自己的合法性逐漸喪失。此外,它也導致了戈爾巴喬夫改革盟友裂痕的加深。最后1990年3月蘇聯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會,修改了憲法中確定蘇聯共產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壟斷地位的條款,蘇共徹底喪失了話語權。

蘇共話語權從壟斷到最后喪失,對我國如何提高治理能力、提升話語影響力有很多啟示

首先,要保持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就不能搞霸權,要堅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要尊重差異,推動不同文明文化的交流互鑒,包容不同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避免為了本國利益而犧牲他國利益或把本國利益凌駕于他國利益之上的民族利己主義。

其次,要結合本國實際和時代特點進行理論創新,而不是拘泥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針對具體情況做出的某些個別論斷和具體行動。蘇聯這方面提供了深刻的教訓。蘇聯赫魯曉夫的改革要“回歸列寧”,最后實際上又回到了斯大林的原點。戈爾巴喬夫改革,也是要“回歸列寧”,試圖通過開放歷史問題,批判斯大林推進改革。結果使蘇聯的合法性基礎列寧和十月革命都受到了質疑。喪失了利用列寧遺產進行改革的可能性,最后使國家走向了完全放棄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反面。因此,在理論創新中一定要結合本國的歷史文化特點及政治經濟的具體實際,考慮到整個時代的特點進行創新,既不能走老路,也不能走邪路,生搬硬套別國的經驗。

再次,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蘇聯沒有很好地解決民生問題是導致蘇共喪失話語權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蘇共沒有很好地解決經濟問題,無法滿足廣大人民的消費需求,導致民眾對蘇聯發展模式的信心不足。另一方面,蘇聯共產黨作為蘇聯的執政黨,沒能管好自己,導致了黨內出現特權、濫用權力、嚴重腐敗等問題。蘇聯共產黨口口聲聲說為人民,但黨內形成了特權階層,黨內腐敗盛行,極大地損害了人民利益,傷害了人民的感情。“百善難抵一惡”,正是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黨在民眾心目中的形象,敗壞了黨的聲譽。1988年蘇聯出現了1921年后的首次自動退出蘇共的現象。在此后的幾年,退黨人數近14萬人,大部分是工人。26%的退黨者稱他們不想再留在黨的隊伍里的原因是不相信黨是政治領導力量;17%的人是因為不相信改革。⑧言行不一、理論和實踐的脫節,沒有行動力為支撐的話語和承諾,最終使蘇共的話語權失去了影響力,使蘇共失去了公信力。

最后,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講好改革開放的歷史尤為重要。政治的穩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治精英成功地維護信仰及與之相關的話語體系的能力。如果精英不能維持一個有效的公認的價值觀體系,或精英對比較共同的話語和符號缺少一致性認識,國內的政治秩序就會被破壞,最終有可能崩潰,出現尖銳的政治和社會經濟問題。這也是戈爾巴喬夫的一個重要失誤。蘇聯時期,以列寧和十月革命為中心的話語體系在蘇聯政治中發揮兩個主要功能。第一是就其本質而言是體制性的,體現了蘇聯共產黨和國家的基本特征及它與社會的相互關系。十月革命前后,列寧是布爾什維克黨的具體體現,他去世后受到崇拜反映的不僅是對蘇聯奠基者的真正虔敬,也是當政者試圖使自己的存在合法化,要人民忠于革命后建立的制度。列寧和十月革命這種話語體系要發揮的第二個功能,是把十月革命和列寧聯系在一起的話語敘事,不僅能加強黨—國和社會之間的情感聯系,而且也是感召黨的核心并促使組織獲得自己認同的歷史地標。赫魯曉夫在批判斯大林的錯誤時,沒有觸及十月革命和列寧這兩個蘇聯話語的基礎,戈爾巴喬夫本來也不想涉及十月革命和列寧這些體制的關鍵符號和象征,力圖通過批判斯大林捍衛列寧來為自己的改革開路,但事態的發展超出了戈爾巴喬夫的預料,毫無控制的歷史公開性打破了蘇聯構建的十月革命和列寧這兩個基礎話語,蘇共也就徹底喪失了話語權。

當然蘇聯構建的十月革命和列寧的話語這么容易被摧毀,也與蘇聯長期存在很多研究禁區、很多資料不公開、學術研究不足有關。因為這導致了學者及民眾缺少對歷史發展方案的知識儲備,對很多問題沒有研究,結果讓反對者掌握了話語主動權。俄羅斯科學院通史研究所丘巴里揚院士曾指出,他的一些同事,根據新文件和新材料,修改自己的觀點,而其中的很多文件和材料都是波羅的海人民陣線提供的。這方面的教訓我們也應當吸取。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俄羅斯歷史與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注釋】

①②Т.Б.Соломатина Ликвидация неграмотности населения в России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XX века.М.,2016,с.208,211.

③Российская история.2020.№.2.

④⑥徐天新等:《當代世界史(1945—199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4頁、第1頁。

⑤林軍:《俄羅斯外交史稿》,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第349頁。

⑦陳之驊主編:《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81頁。

⑧Шумейко В.Ф. Россия:какой народ ?такая власть. М.,2010,с.204.

責編/謝帥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