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政治眼界和歷史思維,立足時代之基、洞察時代之變、回答時代之問,堅持把創新擺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提出一系列具有開創性意義的新思想新論斷,擘畫了我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建設科技強國的戰略路徑,為我們緊握創新這一發展的根本之鑰,駕馭科技創新時代變革浪潮提供了航標。
以深邃的歷史視野和強烈的時代擔當,肩負起以創新謀復興的歷史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放眼人類發展長河,透視歷史運動本質和時代發展方向,鮮明指出中國實現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并以居安思危的政治清醒告誡全黨,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更以堅如磐石的戰略毅力激勵全黨,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如此之近,必須牢牢抓住這一重要歷史機遇,充分用好科技這一國之利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重大戰略判斷指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悉國際格局演變的規律,準確把握世界潮流浩蕩脈動,從廣度、深度、速度、精度四個方面高度概括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時代特征,從宏觀至微觀縱覽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最前沿新圖景,從深海、深空、深地細察人類認識自然視野新拓展,從時間、空間、認知前瞻萬物智能互聯時代的新演進,從合成、設計生命變革警示倫理新挑戰,為我們準確把握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科技創新動因和走向提供了方法論。
堅定創新自信,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創新才能自強、才能爭先。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道路,堅持“四個面向”,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從自主創新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一以貫之體現著習近平總書記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察世界、指導實踐的遠見卓識。我們要深刻理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對國家發展全局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意義,團結廣大科技工作者堅定創新自信,以一往無前的奮進姿態,向著科技強國建設的雄關漫道前進,不斷開辟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新境界。
“三個第一、一個核心”闡明科技創新和人才的科學定位。“我國自主創新事業是大有可為的!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為的!”體現著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科技人才的關心關愛。他多次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化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科學回答了黨領導和推動發展所必須牢牢把握的最活躍、最革命的關鍵要素和依靠力量,為科技工作者賦予時代重任,為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設富有活力的國家創新體系提供了總綱。
以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懷感召人才,營造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創新生態
人民的需要和呼喚,是科技創新的時代聲音。習近平總書記的人民情懷時刻激勵著廣大科技工作者為人民創新、為人民創造,勇做胸懷人民、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先鋒。
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濟濟多士,乃成大業;人才蔚起,國運方興。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人才的極端重要性,指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新時代更需要繼續發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他勉勵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揚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繪就了新時代科技工作者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報效國家、服務人民無上榮光的精神坐標。
善于把握規律,改革人才培養使用機制。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黨深化對創新發展規律、科技管理規律、人才成長規律的認識,解決人才隊伍結構性矛盾,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青年科技人才成長,號召廣大院士發揚學術民主,甘做提攜后學的鋪路石和領路人,大力破除論資排輩、圈子文化,讓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樣奔涌而出。我國人才管理制度還不適應科技創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創新規律,“四唯”現象仍然嚴重,要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為我們不斷提高人才工作的科學化水平指明了方向。
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建設全球人才高地。得人之要,必廣其途以儲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不問“出身”。要面向世界匯聚一流人才,構筑集聚全球優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構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機制,讓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創新局面。
堅持系統觀念優化體制機制,形成全面創新的社會動員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時代特征,以新發展理念統領高質量發展,圍繞關鍵領域實現自主可控,提高產業鏈供應鏈自主性穩定性和現代化水平,系統部署科技創新改革任務,從創新動員的體制機制、政策環境協同發力,全面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加快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制度保證。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未來整體優勢的形成,戰略謀劃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通過抓系統布局、系統組織、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面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推動技術攻關和經濟發展的強大合力。
堅持“兩個圍繞”部署布局創新這一系統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基于對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相互交織、相互支撐演化特征的深刻把握,指出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整合能力越來越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打通技術突破、產品制造、市場模式、產業發展“一條龍”轉化的瓶頸,實現以系統之治破解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制約,為我們在跨界交叉集成創新的時代,通過要素流動融通創新,推進科技經濟融合發展,提供了新的視界和理論源泉。
深化改革,構建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管理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把改革形象地比作點燃科技創新這一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要在科技、經濟社會兩個方面同向發力。這一創新的系統觀不斷引領科技改革向深水區全面推進。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科技管理職能要向定戰略、定方針、定政策和創造環境、搞好服務轉變。要通過“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加速中小企業、高技術企業、年輕人成長,拆除產業化的“籬笆墻”,疏通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連接的快車道,全面準確評價科技成果的科學、技術、經濟、社會、文化價值。這一系列科技創新全面改革的組合拳,為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第一生產力和第一資源的活力潛能,提供了堅實保障。
真正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習近平總書記對企業創新主體建設給予高度重視,將其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極大地激勵著各類企業創新創造的積極性。他多次強調要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實現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在實踐載體、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環境營造上下功夫,在創新主體、創新基礎、創新資源、創新環境等方面持續用力,為我們整體把握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提供了關鍵抓手。
以開放、信任、合作的胸懷聯結世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科技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推進,科技同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深入協同發展,對人類文明演進和全球治理體系發展產生深刻影響。中國科技要更多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以科技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
在開放創新中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不拒眾流,方為江海。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這些重要論述,彰顯了中國與世界各國攜手推動人類科技、文明繁榮發展的開放胸懷,為我們準確把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核心要義和實現路徑提供了戰略遵循。
向善立信,提升科技治理水平。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科技的社會功能發展規律,指出科技是發展的利器,也可能成為風險的源頭。要前瞻研判科技發展帶來的規則沖突、社會風險、倫理挑戰,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倫理審查規則及監管框架。要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讓科技更好增進人類福祉,讓中國科技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把科技治理擺在與科技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將科技這一快變量有機嵌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這一整體,標志著我們黨對治國理政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積極架設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的科技橋梁。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再次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習近平總書記以政治家的遠見卓識,強調要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同各國攜手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科技發展環境。在開放、信任、合作理念的指引下,中國科技界一定能夠更多地發揮科技交流使者的作用,為全球化的持續健康發展架設起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