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華僑城集團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按照國務院國資委黨委的工作要求,依托文旅主責主業,創新“文旅融合+美麗鄉村”“產業幫扶+鄉村振興”等模式,助力鄉村振興。迄今,在京津冀、長三角、中西部、海南、云南等區域建設和運營近30個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項目,幫助16萬貧困群眾脫貧出列,致力于為人民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文脈、城鄉居民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
文旅融合、產業幫扶,從發展要素、創新形式、資源導入等方面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華僑城確立“文化+旅游+城鎮化”和“旅游+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模式,充分利用綜合開發運營、全域旅游、新型城鎮化、文博文創等多業務資源和全國布局優勢,逐步形成以文旅融合為基礎,鄉村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為核心,田園創新產品為支撐的模式,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
站在新起點,華僑城夯實“六個邁向”幫扶思路,在發展要素上強調“產業扶持、全線營銷、全面戰略合作”等多元集結;在創新形式上注重激發鄉村主動性和活力,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的不斷升級;在資源導入上尊重、挖掘和整合當地文化生態資源,發展符合當地稟賦的優質產業,以城鎮開發、文旅融合、數字科技等領域的人才與資源優勢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產業為本、文化為魂,在產業、文化、生態、黨建引領等方面探索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
推動鄉村產業體系建設。華僑城通過導入多產業提升鄉村文化價值,結合可觀、可游、可購的鄉村生態循環體系,創新技術、管理與合作模式,推動鄉村產業體系建設。成都安仁南岸美村將農業和康旅結合,實現農田集約化有機化生態化治理,構建起美田、美宿、美食、美院產品體系,形成“藝術美學+三產聯動”模式。成立歡樂田園專業公司,在成都、深圳等地建設“歡樂田園”項目,攜手陜西楊凌示范區在農業、科技、教育等領域廣泛合作,充分激活農村土地資源等要素,依托“小組團”休閑、研學產業,形成“農+商+文+旅”模式,實現政府、企業和村民的互惠共贏。深圳汕尾螺溪谷“鄉村田園文旅綜合體”、重慶巫溪紅池壩“公司+合作社+農戶”等發展模式也有效支撐當地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未來,華僑城還將把發展經驗和資源優勢導入甘肅臨夏州、四川馬邊縣和內蒙古科爾沁右翼中旗等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助力當地發展。
推動文化傳承弘揚。文化是鄉村振興的“催化劑”和“動力源”,華僑城通過鄉村內生文化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開發、IP(網際互聯協議)培育等為鄉村賦能,結合“文化+節慶”“文化+科技”“文化+融媒體”等方式,推動產業消費規模增長。海南三亞中廖村、文門村、南山村等一批項目,通過挖掘在地特色文化,將非遺人偶劇、傳統樂器演奏等表演形式融入生活場景,塑造IP體系,開展特色節慶,形成“品牌塑造+文農旅融合賦能”模式。深圳甘坑小鎮尊重弘揚客家文化,結合科技手段,構建完整的IP產業鏈條,形成“IPTOWN”模式。在廣東汕尾陸河螺溪谷,通過傳承客家文化,打造體驗式、浸入式田園生活,定點幫扶援建易地搬遷社區文化場所等基礎設施,促進鄉村文化教育振興。
推動生態公益建設。華僑城將文化生態資源、社會責任嵌入鄉村發展圖景,在昆明烏龍古漁村、鶴山古勞水鄉等一批村落建設中,依據傳統村落適應性保護要求,保護綠水青山,重構原鄉文化生態圈,賦予老村落新的生命力。通過實施“中國自然教室計劃”環保課程、“苗朵向陽開”自然美育行動、“小紅花”支教志愿服務、“文旅人才培訓”等,面向鄉村青年和兒童開展教育,累計覆蓋近萬余人次,將“扶智+扶志”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踐行央企社會責任。
推動黨建引領發展。抓黨建促治理、強黨建促振興,推動各方力量形成治理合力,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夯實黨在鄉村振興發展中的領導地位。探索三亞馬嶺村“黨建共建+多元治理”模式,廣元雙旗美村“黨建引領、文旅驅動、農旅示范、社區營造、帶動發展”的“1+4”模式,昆明轎子雪山何家村“政府+社區+企業”的“景帶村”共建模式,青島即墨蓮花山鄉村振興示范區“黨委+合作社(村民+集體)+企業”模式,充分推動鄉村治理共贏。一些案例入選中國社科院國有企業黨建藍皮書,并得到推廣。
創新實踐、整合資源,在探索建設鄉村振興示范樣板實踐中總結有益經驗
華僑城利用文旅融合賦能的獨特優勢和“優質生活創想家”的品牌定位,構建多元共生的“美好鄉村生活共生體系”,形成產業共富、人才共育、文化共興、生態共享、社區共治體系,持續在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等方面科學推進。
聽黨指揮。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實使命責任,高度的政治責任心是取得成績的根本保證。
尊重規律。尊重鄉村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自然環境等客觀規律,不急于求成,不搞形式主義。在充分調研基礎上,把鄉村建設和主營業務有機融合。讓村民成為文化傳承者,留住本土鄉村文化脈絡,充分激活利益相關方參與鄉村振興積極性。
歷史思維。尊重歷史,把鄉村的建設、規劃、設計植根于鄉村、植根于歷史,充分挖掘鄉村的山水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傳承鄉建、修復村貌、傳承民俗,保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和載體并使之得以傳承,打造既立足鄉土社會、又體現現代文明的新型鄉村。
科學規劃。注重因地制宜,彰顯特色,讓美麗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探索搭建從可行性研究到產業融入、管理運營全流程的建設標準體系和模型工具。公開出版發行《華僑城美麗鄉村實踐》白皮書,為復制推廣美麗鄉村產品打下堅實的實踐基礎。
智力支撐。堅持把人才培育放在突出位置,激發鄉村振興內生發展動力。建立雙向交流培養機制,派駐精英干部和優秀人才,主動送課上門,開展美麗鄉村和文化旅游專題培訓,輸出先進管理經驗,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創新機制。注重發揮國資央企的獨特優勢,將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創新實踐企業與地方政府、村集體共建共享機制,注重搭建平臺、整合資源,有效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華僑城集團始終將企業發展融入國家、民族發展大背景之下,促進廣大人民群眾有更大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爭做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的中國鄉村振興的先行者和探路者,開辟農業文旅“新戰場”、打造美麗鄉村“新藍圖”、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華僑城集團有限公司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