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系列專家解讀之九
作者: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收入分配與現代財政學科創新引智基地主任 楊燦明
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黨中央高度重視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扎實推動共同富裕,要立足于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從促進生產力發展和優化收入分配格局的角度來理解共同富裕的深刻內涵;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同步實現人民群眾的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加快實現共同富裕,要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積極發揮第四次分配的作用
收入分配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關系到社會穩定和人民福祉。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要統籌考慮需要和可能,按照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循序漸進,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三次分配制度包括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其中,初次分配發揮基礎性作用,由市場力量主導;再分配在初次分配基礎上進行,由政府力量主導,其更加注重公平,通過稅收和政府實施的各種公共政策,著力解決社會發展中的不平等問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間層次有序,功能互補。第三次分配是我國收入分配制度的進一步補充和完善,主要是指社會互助互惠對于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在收入分配領域的補充。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基金會、慈善機構以及其他形式的社會組織不斷涌現,成為促進第三次分配功能作用發揮的重要力量。
除了上述三次分配之外,我國居民的現實生活中還存在著一種發生在家庭或者家族內部的分配方式,如遺產的分配、親屬之間的贈予等。這種基于血緣關系和代際轉移所產生的分配方式可稱為“第四次分配”。實現共同富裕不僅要激發市場、政府和慈善的作用,還要重視由家庭、血緣因素所推動的代際流動、親屬互助的作用。
實現共同富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實現共同富裕涵蓋收入分配問題,但不能局限于收入分配問題。如果簡單地把共同富裕問題理解為分配問題將會十分片面。實現共同富裕更為根本的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并將其作為一切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對困難群眾進行“扶智”和“扶志”。“扶智”強調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注重對人民群眾健康素質、勞動能力的培養;“扶志”重視人民群眾精神世界的豐富、思想層次的提升;“扶智”和“扶志”共同助推人民群眾的自由全面發展。本質上,人的發展程度反映了社會的發展程度和文明程度,社會發展最終體現在人的發展上。因此,實現經濟社會的發展歸根結底是實現人的發展。實現人的能力提升與全面自由發展,是共同富裕更為本質的要求,是共產黨人追求的更為高層次的境界和目標。
個人能力的提升與收入、財富有著密切聯系。財富充足的家庭能夠為家庭成員的生存與發展提供更多物質方面的投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中,需要特別關注消費和個人能力的關系。收入和財富如果不進入提升個人能力的實際消費環節,將無法為人的現實能力的提升提供動力。因此,消費是將個人能力提升的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性的必然路徑,是提升個人能力和人力資本積累的過程,也是為經濟發展提供目標和創造條件的過程。
我國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也有賴于公共消費領域的繁榮發展。通過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消費服務,努力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保障每個人都擁有參與和分享社會發展的機會。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在公共消費領域,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人民性,使其比其它社會制度具有更為本質和獨特的優勢。因此,實現共同富裕絕非簡單的收入分配問題,還需要把收入、消費與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相結合,才能更加深刻地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實現共同富裕最根本的前提是實現“富裕”,要堅持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
實現共同富裕歸根結底是發展問題。“富裕”代表社會主義先進生產力,要通過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做大社會財富“蛋糕”,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以解決目前發展不充分的問題。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輝煌歷程告訴我們,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建立在發展基礎上的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礎和必然路徑,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基所在。
實現高質量發展要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把質量和效益擺在突出位置,實現從“數量上有沒有”向“質量上好不好”轉型。要堅持以創新為動力,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改善供給結構,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要通過堅持開放發展,拓展開放范圍和層次,完善開放結構布局和體制機制,積極應對內外部環境變化,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市場化改革的大方向。實現共同富裕必須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需要依靠市場經濟模式以及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他們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繁榮發展的主體。政府需要通過體制機制的改革激發不同市場主體的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引導各類主體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繁榮和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當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放任自流的市場經濟,它需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發揮市場、政府“兩只手”的作用和優勢,共同推動經濟健康發展,筑牢共同富裕的物質根基。
總而言之,作為社會主義的目標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實現共同富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立足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發力。既要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入手,又要從整個人類進化發展的視角來探索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機理。一方面,實現共同富裕需要通過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物質富裕;另一方面,還要關注人的能力提升和精神富足,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系列專家解讀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