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促進共同富裕關系的重要論述,大含細入,使人傾耳注目。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來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中,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環節、全過程。當今,尤其要體現在促進共同富裕上,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促進共同富裕的目的是為了誰
促進共同富裕的目的,是為了使人民過上美好生活。馬克思主義就是關于人類解放、無產階級解放和個人全面發展的理論。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理論,要而言之,就是為實現人類解放、無產階級解放,促進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青年時期,馬克思就立志為人民幸福而工作。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這篇中學畢業論文中,馬克思開心見誠地指出:“人只有為自己同時代人的完善,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他才達到自身的完善”,“如果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這是馬克思的由衷之言。在標志馬克思主義問世的《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更是擲地有聲:“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在未來社會,“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馬克思砥志研思、澄思寂慮,畢生致力于研究資本占有勞動并控制社會的邏輯,寫出了《資本論》,目的就是致力于解放無產階級,使勞動人民過上幸福生活。
社會主義的本質內涵之一,就是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具有原體規定、關系規定和過程規定。作為過程規定,它是一個歷史概念,應放在歷史發展過程來理解。馬克思、恩格斯那個時代,科學社會主義就是關于實現無產階級解放條件的理論。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達到共同富裕,蘊含在社會主義內在本質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治國之道,富民為始。”中國共產黨人秉持的本心,就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使人民過上美好生活。黨的十九大報告把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確定為社會主要矛盾。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前我們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現在則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這里的“好不好”,包含是否實現共同富裕。顯然,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所解決的根本問題之一,就是實現共同富裕,使人民過上美好生活,并將其看作“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我們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
促進共同富裕依靠誰
促進共同富裕必須依靠全體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從理論邏輯看,唯物史觀的一條基本原理,就是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主人,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力量。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全體人民共同的事業,離開人民群眾,不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難以順利推進,實現共同富裕也將是一句空話。這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與促進共同富裕,是形影相追的關系。
從歷史邏輯看,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一條基本經驗,就是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這里的“人”,是指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做好中國一切事情的主體承擔者,離開黨,離開廣大人民群眾,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實現共同富裕也是一句空話。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目標。目標確定之后,領導干部、人民群眾就是決定因素。在實現共同富裕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磅礴力量實現共同富裕。這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與促進共同富裕,是相互貫通的關系。
從實踐邏輯看,實現共同富裕需要團結人民共同奮斗。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實現共同富裕也是奮斗出來的。第一次分配在市場,主要看人民群眾的努力奮斗、能力發揮和業績貢獻。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一定意義上是從這個角度講的。第二次分配在政府,主要看政府調節,其實質主要講的是制度正義與人民奉獻。今天,人們都在講第三次分配,這次分配在社會,主要看社會道義與人民慈善。從三次分配中,尤其是第二次、第三次分配中,可以看到人民群眾的團結奮斗、貢獻奉獻在促進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離開人民群眾的團結奮斗、貢獻奉獻,是不可能實現共同富裕的。這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與促進共同富裕,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應把什么作為衡量實現共同富裕成效的重要尺度
實現共同富裕成效的衡量尺度是人民群眾的滿意度。理論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把群眾滿意度作為衡量實現共同富裕成效的重要尺度。以人民為中心有三層涵義,這就是:把人民當作目的,一切為了人民;把人民當作主體,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當作尺度,堅持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把群眾滿意度作為衡量實現共同富裕成效的重要尺度,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實現共同富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踐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要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評判實現共同富裕成效的根本標準。
規矩繩墨,人心如秤,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民心進而關乎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必將使我們黨擁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只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張藍圖繪到底,就一定能夠在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實質性進展!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原校務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