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中國品牌 > 領軍人物 > 正文

樓繼偉:平臺金融的前沿課題

《平臺金融新時代》,吳曉靈、丁安華等著,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目前的數字化轉型,由內部效益和外部壓力驅動,各行業都在發生,金融行業也不例外?;ヂ摼W加金融產生了一系列尚未大規模顯現的現實問題,但實際問題的出現總是發生在應對策略之前。金融科技的全社會甚至跨境數據平臺化,出現了大量未曾遇到的場景,所以規制必須不斷創新。金融科技、平臺金融,起源于美國,進入歐洲后出現了與美國略有不同的發展場景。金融科技、平臺金融在我國的發展大約有10年光景,發展迅速,極具中國特色,但其背后的邏輯與先行國家是相通的。

本書是將實際和學術結合得最緊密的相關論述

本書以平臺金融為重點,兼顧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分析其正向和負向效應,以及如何在規制下發揮好正向作用,并對負向效應做好監管。我認為至少有以下五點貢獻。

一是寬廣的視野。以境內發展為主要視角,涉及境外發展的經驗和教訓,更多地從監管者的視角看問題,抓住了當前的重點。同時,立足于發展和規制相結合,政策建議著眼于通過規制和監管爭取盡量將問題解決于嚴重化之前,推動平臺金融行業健康發展。這是本書的主要特點。

二是客觀分析了平臺金融產生的必然性和上向效應。互聯網平臺介入金融服務,從支付開始,逐步拓展應用場景,包括介入貸款、存款、保險、財富管理等金融業務中的不同環節,將金融服務觸角延伸到更細微的角落,極大地降低了對個人客戶和小微企業的觸達、運營和風險管理成本,有力地支持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同時,與傳統金融機構的合作,也在推動其向金融科技方向轉型。

三是分析了平臺金融發展可能產生的風險?;A性問題是平臺科技巨頭的壟斷問題。例如,電商平臺巨頭對小微電商的欺壓、服務性平臺大數據殺熟、平臺巨頭收購潛在對手強化壟斷地位等。

四是以很長的篇幅闡述了對金融科技公司的監管。包括共性問題,如對互聯網平臺和平臺金融處理個人數據安全及算法倫理的規制辦法,以及對后者可能產生的各類風險,特別是系統性風險的防范。書中細化到金融各個領域和各個環節,如支付、信貸、保險、理財等領域,以及征信、獲客、事前風險識別、事中事后風險控制等環節,這是本書的亮點,值得細心品味。

五是結合我國實際,借鑒國際經驗,提出了有價值的政策建議。針對快速發生的向數字化社會的轉變,特別是平臺金融發展的實際問題,書中提出了創新監管方式的建議,具有前沿性、前瞻性。

總之,這本書側重于監管,又力圖將包容式發展和公共部門規制相結合,是我所見到的實際和學術結合最緊密的相關論述。

不少具有中國特色的問題仍需認真對待

我國是向數字化社會轉變,并且金融科技、平臺金融發展最快的國家,同時,平衡好發展與安全是最重要的前沿課題。在中央決定“去杠桿”、《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出臺之前的階段,是金融科技發展最為無序的階段,在此之后,逐步進入有序發展階段,但不少具有中國特色的問題仍需認真對待。

第一,平臺金融重點服務于傳統金融機構難以顧及的“長尾客戶”。正如書中所說,“這部分客群對金融產品潛在的風險理解不深,對風險定價不敏感,剛性兌付的信仰明顯,容易出現‘羊群效應’,極易受到虛假信息和不當輿論的煽動,引發重大社會事件”。這是“肥尾風險”效應。這種客戶特性誘使經營者為了生存競爭紛紛推出高息剛兌產品,甚至被居心不良者利用,制造龐式融資騙局。我講過,承諾6%以上剛兌產品的,基本上都是騙子。在《資管新規》出臺后,嚴厲禁止高息剛兌產品。目前情況大有改觀,配置型收益浮動產品已十分普遍,這說明,金融消費者的心態是可以改進的。

第二,民眾特別是“長尾人群”,政府救助信仰十分明顯。他們總有僥幸心理,即便看到風險,也認為自己不會是“擊鼓傳花”的最后一棒,就算在自己手中風險爆發,政府也會救助。甚至有些媒體也宣導這一執念。

第三,規制和監管總是落后于風險的出現,問題在于,平時要加強規制,出現問題苗頭要及早監管,將發展納入正軌。這需要及時明確監管責任,但這在我國十分滯后。例如,P2P造成極大的肥尾風險,現在P2P已經清零,但尾部人群損失巨大。P2P在歐美也有一定的發展,定位是為點對點民間借貸提供信息撮合服務。P2P進入我國后很快變味,從信息中介演變為征信服務、平臺貸款、分拆標的融資,直至龐氏融資,釀成重大風險。在演變中后期,由于沒有對產品的金融性質準確定位,已不可區分該由哪一監管機構負責。最后,各地方、各機構全力清零,一個可以正常發展、主要為“長尾客戶”服務的行業也因此清零。

第四,一些地方政府政績觀發生偏差或不重視風險。例如,大城市、區域中心城市盲目發展金融中心,給予各種優惠,反而集聚了風險。我在財政部工作時,一些市長向我介紹本地發展戰略,大都有成為全國或區域金融中心的內容。我一般都會告誡,不宜只看到資源集聚和稅收效應,還要看到風險,而且你們監管責權不足,監管能力有限,非正規金融方式如P2P,非規范發展的投連險、萬能險等過于聚集,一旦出險,第一責任人就是當地政府。數年后,有些地方果然出險,當地政府只能自食苦果。

第五,在這種背景下討論平臺金融的發展和規制,需充分考慮國情,更加重視風險。例如平臺公司對個人數據采集問題,我看到有些應用程序服務說明中大量篇幅是降低服務方的義務和風險,并要求用戶同意對個人數據過分采集,相信長尾用戶一般不會特別關注。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統籌發展和安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列有專篇論述。這本書貫徹了這一理念,在指出平臺金融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大量研究集中于公共利益安全。這是一本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好書,茲推薦給大家。我在推薦語中略有批評性的評價,是提示讀者要更注重聯系中國經濟社會的特殊場景和機構運行的特點,這樣會更受啟發。

(作者為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財政部原部長)

[責任編輯:潘旺旺]
標簽: 樓繼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