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聚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長時期,建設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明確了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作出了系統安排、全面部署。
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前提性、關鍵性環節,是關切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近年來,從打贏三大保衛戰、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體一體保護和系統治理,到實施保護天然林、退耕還林還草等重大生態工程;從大力弘揚“右玉精神”“塞罕壩精神”“楊善洲精神”等,到開展排污許可、實行河湖長制、禁止洋垃圾入境,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三治并舉、齊頭并進。據國家統計局調查結果顯示,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從2017年的78.8%,提高到2020年的89.5%。然而,行百里者而半九十。破解《意見》中提出的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問題,依然任重道遠。
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境界,關鍵要以改革思維、創新理念,補短板、強弱項、鍛長板,以培育綠色理念、轉變發展方式做到保護有力、治理有效。要破思想之“冰”,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刻領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價值,追求“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民生”的生態福祉,牢固樹立“畝產論英雄”的發展導向,積極運用法律法規、標準規范、宣傳教育、綠色文化,引導全社會形成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推動綠色發展、綠色生活上升為全民共識。要攻科技之“關”,切實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巨大優勢,對標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各階段目標,推動人才、政策、資金、平臺等要素向創新生態領域基礎理論、工藝水平、治理能力等方向集聚,不斷破解核心瓶頸技術、適用可行技術的“卡脖子”難題。同時,要全面提高科技對污染防治的支撐能力、保障效能,在監管創新、流程創新、模式創新、執法創新中,亮出“黑科技”,使出“殺手锏”。要除轉型之“痛”,錨定產業生態化、能源綠色化,摒棄拼資源、拼投入、拼消耗的粗放發展舊思路,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用地結構、交通運輸結構轉型,嚴把“兩高”項目準入關,關改搬轉污染企業,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多產業跨界融合、產學研用一體化協同創新,以經濟轉型激發綠色發展新動能。
歸根結底,發展中的問題,最終還要依靠發展來解決。我們要心懷“國之大者”,準確把握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長期性、復雜性、總體性,以一往無前的韌勁爬坡過坎、以誓破樓蘭的決心攻堅克難,讓藍天白云、魚翔淺底的景象越來越多,讓人人共享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作者:肖迪)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