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進一步明確和回答了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什么和怎么做的關鍵問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邏輯
現代化是一種客觀的歷史進程,反映了人類社會向更高文明層次發生的轉變。不同的國家選擇了不同的現代化道路,其對現代化的認識也存在差異。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就開啟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歷程。縱觀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過程理路,可見其深刻的歷史意蘊。
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現代化主要表現為以工業現代化為基礎的“四個現代化”。黨的八大二次會議《關于中央委員會的工作報告的決議》指出,要盡快“把我國建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偉大社會主義國家”,初步提出了“三個現代化”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毛澤東同志對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經驗教訓進行了總結,增加了“國防現代化”的要求。總體來看,立足于國內主要矛盾,工業現代化在這一時期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其他領域的現代化建設均從屬和服務于該任務,主要目標是建設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工業強國。
改革開放后,社會主義現代化主要表現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工作方針,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1987年,黨的十三大確立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并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一目標。2007年,黨的十七大增加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主要包括促進經濟協調發展、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增強文化建設、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和建設生態文明等內容。總體而言,這一時期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認識建立在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把握上,并將“富民”與“強國”緊密結合。
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主要表現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繪制了宏偉藍圖。這一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密切相關,其實現路徑包括“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理論之維
基于對社會現代化現象的觀察與反思,不少學者總結歸納出現代化的基本規律和特征,從而形成了多種流派的現代化理論。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主要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并在實踐中將其逐步與具體國情相結合,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些理論思想建立在深刻剖析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成為了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理論依據和指導思想。
首先,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現代化思想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方向指引。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對人類社會發展現象的深入觀察與剖析,總結出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人類社會總是存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兩對基本矛盾,社會進步要求正確處理這些矛盾。隨著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層次演化,共產主義社會必將替代資本主義社會。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是現代化的決定性力量,大工業生產、現代科技的運用、社會的高度分化與有機整合、市場的全球化等構成了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因此,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成為實現現代化的首要任務,持續不斷的社會變革是現代化過程中必然存在的現象。根據上述思想,可以總結出現代化強國建設的主要要求:促進生產力變革,運用新的生產方式;擺脫強權干預,建立現代民族國家;利用市場規律,推動社會分工與協作;提高人的素質,廣泛運用新的科學技術;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參與世界市場。
其次,列寧和毛澤東的現代化思想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參考借鑒。作為兩大社會主義國家的開國領袖,列寧和毛澤東均面臨如何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二人在實踐探索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現代化思想。列寧認為,發展先進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必須加快先進科學技術和生產方式的運用,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同時,應吸收借鑒資本主義有益成分,適當利用商品貨幣關系。毛澤東同志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調動一切因素,正確認識和處理國內主要矛盾,協調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的關系,學習國外的先進科技與管理經驗。根據二人的主要觀點,能夠得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經驗: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建設速度和規模要與生產力相適應;堅持走工業化道路,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發展商品生產,利用市場價值規律;重視科學技術現代化,推動科技進步與運用;重視文化教育現代化,提高人口素質。
最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實踐范式。在吸收借鑒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歷屆黨中央領導集體探索出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該理論體系科學揭示出社會主義本質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明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和總布局。其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成為新時代全黨的重要指導思想。總體來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應當做到“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并在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基礎上,分兩步完成最終的建設任務。這就要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改革開放為突破口,以人民群眾為依靠,系統推進各領域的現代化建設,不斷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積極參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現實要求
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既不同于西方歐美國家的資本主義道路,也不同于前蘇聯和部分東歐國家的高度集權化道路,而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應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實踐中堅持如下要求: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的核心地位,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征程離不開黨的領導。為此,應當切實加強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注入強大動力。一方面,要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充分發揮黨中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加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頂層設計與規劃部署,做到提前部署、科學規劃,確保各項工作協同推進。另一方面,要繼續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持續優化和鞏固黨的領導,推進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建設,加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任務分工與責任考核,做到分工明確、權責明晰,確保各項工作嚴格落實。
第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因此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確保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構建緩解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重視老人、殘疾人、婦女兒童等特殊群體的權益保護,切實增進社會福利。強化就業優先政策,通過勞動力市場供需調控實現高質量就業匹配,實現經濟增長與就業容量擴張協調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總任務,深化教育體系和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建設高水平教育強國和人才強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化公共衛生體系改革,構建現代化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
第三,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對科學發展觀的進一步優化,是符合新時代中國國情的科學理念。當前,我國已經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努力建設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之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然要求將新發展理念貫穿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等各個領域,實現更高質量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在創新方面,應當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激發社會創新活力,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在協調方面,應當堅持系統觀念,加快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增強改革協同性。在綠色方面,應當堅持綠色發展,統籌推進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開放方面,應當繼續堅持對外開放,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建設多層次開放型經濟。在共享方面,應當堅持社會公平正義,持續完善收入分配結構,實現發展成果由全民共享。
綜上所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應當遵循其歷史邏輯與理論指引,準確把握現實要求,穩步推進各領域相關工作的開展。一方面,充分尊重現代化建設規律,既要突出重點任務,又要協同推進各項工程的建設;另一方面,科學認識當前形勢與基本國情,既要利用發展機遇,又要積極應對與防范各種風險。
(作者為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