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考察湖南時強調要“做好洞庭湖生態保護修復”。加快推動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產業轉型發展是優化湖南、湖北生產力布局,切實“守護好一江碧水”的重要途徑和治本之策。通過對洞庭湖區32個縣市區、高新區、經開區、管理區相關職能部門和86家骨干企業的走訪調研,筆者發現當前湖區產業轉型發展面臨自身效能不足、外部環境不優的多重障礙,需要從產業融通發展、特色品牌打造、軟硬環境提升和要素投入保障等層面創新發力。
【關鍵詞】洞庭湖 生態經濟區 大湖流域 產業轉型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地跨湖南、湖北“兩省四市一區”(湖南省岳陽市、常德市、益陽市,長沙市望城區和湖北省荊州市),在長江經濟帶既處黃金水道與京廣動脈交匯的內陸地區開發開放獨特區位,又肩負著承載流域生態安全、水安全和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考察湖南時強調要“做好洞庭湖生態保護修復”。近年來經過環境治理的持續發力,洞庭湖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根本性扭轉。但傳統產業的退出也對企業發展、百姓增收帶來了一定沖擊,目前湖區(湖南“三市一區”)占湖南GDP比重較2014年《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批復時還略有下降。加快推動湖區產業轉型升級,走出一條經濟生態雙贏之路勢在必行。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產業轉型的背景和現實意義
筆者通過實地走訪和問卷調研發現,當前推進湖區產業轉型在發展環境、產業培育、創新開放方面呈現的主要特征有:一是湖區產業政策和營商環境有明顯改善。調研中,有56.9%的企業認為通過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系列優惠政策,企業負擔得到實質減輕,特別是小微企業發展環境得到改善的認可度達到89.8%,但民營企業仍呼吁進一步提高身份認同、消除隱形壁壘。二是特色產業類型豐富,發展潛力巨大。按照有特色資源支撐、有一定產業基礎、符合生態要求和區域經濟戰略導向等原則,當地篩選出了36個特色產業。這些產業有的吸納了大量當地就業、創造了較好經濟效益,有的已經積淀出以特制勝、人無我有的品牌化優勢,為湖區產業轉型描繪了可行方向。三是支撐產業轉型的創新開放要素條件逐步積累。調研中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對享受稅收減免(44.2%)、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及補助(29.1%)關注度較高,對知識產權保護、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政府采購則關注度較低,說明湖區不少企業尚處于科技創新的投入積累階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企業不多;湖區雖處對外開放、通江達海的橋頭堡位置,但地方政府和企業普遍反映內外交通設施仍待提質、物流倉儲產業仍待擴容,經濟外向度不足。調研中有64.0%的企業將“市場開拓難”作為制約企業發展的最突出困難。當前創新開放要素對湖區產業轉型的支撐力亟待強化。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產業轉型發展對統籌湖區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保護,構建長江經濟帶協調綠色發展大局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一是有利于整合利用優勢資源,為打造升級大湖流域特色產業提供可行范本。大湖流域常處于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交融之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將倒逼地方深挖比較優勢,將特色資源轉化為特色產業,培育具有核心市場競爭力的產業或產業集群。二是有利于建立新的江湖平衡關系,切實保障長江流域生態安全。洞庭湖是長江重要調蓄湖泊,但受江湖關系和人類活動影響,湖區湖面面積萎縮、水體富營養化較重,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降低污染物排放和遏制生態退化,是切實“守護好一江碧水”的治本之策。三是有利于加快中部地區全面崛起,促進黃金水道更好產生黃金效益。洞庭湖區處長江經濟帶“龍腰”位置,坐擁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獨特區位,是內陸省份重要水運交匯地和通江連海的新增長極。推進產業轉型和引進綠色、新興產業,將推動湖南、湖北兩省優化生產力布局和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使湖區在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更大作為,并進一步促進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全流域開發開放。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產業發展的主要障礙
一是特色產業缺乏品牌化支撐和區域性謀劃。洞庭湖區雖大力推進“一縣一特”農業格局,但農業產業介入門檻低、企業低水平競爭加劇、精深加工不足,家庭農場、專業大戶數量多但對小農戶帶動能力有限,且具備全國較大影響力的品牌不多。工業產業鏈不完整,產業配套、研發中心大多不在本地,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湖區擁有3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9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含湖北),文旅資源稟賦突出,但文旅產品不豐富,以觀光旅游為主,缺乏沉浸式旅游體驗項目,過夜游客比例不高,且環湖各市仍在局部、分割地做文章,缺乏整體性環洞庭湖旅游的大謀劃。
二是龍頭企業、項目、人才“虹吸現象”突出。受長株潭、武漢等周邊城市群虹吸效應,洞庭湖區煙草、裝備制造、食品等傳統支柱產業的龍頭企業總部基本都已遷出。招商引資競爭有內卷化傾向,不少園區熱衷在土地出讓、稅費減免、政府補貼等優惠政策上比拼實力,但調研中也有企業反映項目落地后承諾政策變化大、差異化政策難落實,同時受園區用地指標緊缺影響,重大項目特別是航母型項目難以在湖區承接。湖區三、四線城市的人才吸引力不足,核心技術、產品運營等高端和中間層實用性人才均呈緊缺局面,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用不好,“人才流動快”現象突出,企業對自行培養人才隊伍顧慮重重。
三是產業退出與財政壓力疊加導致投入乏力。地方財政減收明顯、收支缺口增大,同時“禁、限、停、退”需求的民生保障支出不斷增加,且缺乏生態補償機制。調研中,在支持政策方面有79.1%的企業都最希望得到政府財政補貼,其次是減免稅費(62.8%),但地方能拿出支持產業轉型的“真金白銀”杯水車薪,部分財政獎補資金難以按時給付。同時,中小企業、輕資產企業融資難問題依然存在,22.1%的企業認為融資環境欠優是影響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原因,在各類影響因素中居首。
四是生態環境約束與民生保障之間沖突未解。洞庭湖區歷史上屬湖南化工、造紙等生產力布局重點區域,環境污染基數大、欠賬多,傳統產業整治與當地群眾就業、民生之間沖突難免。此外,不少文旅項目建設范圍與自然保護區等存在重疊、交叉,且調研中部分企業反映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后,限制開發范圍進一步擴大,而鄉村旅游項目因常涉及農轉用、占補平衡指標而難以推進。
五是基礎設施配套滯后于產業發展形勢需求。交通基礎設施亟待改善,常德、益陽未通高鐵,普通公路尚存許多汽車渡口,湖區內部“毛細血管”有待打通;旅游環線“腸梗阻”、景區公路等級低、停車位、旅游廁所和便民服務點不足。園區水電、環保、公共交通配套設施難以滿足企業需求,分別有67.4%和59.3%的企業認為在產業集聚中需要增強園區配套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產業轉型的對策建議
首先,延伸產業鏈條和推進跨界融合。一是按照“核心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推動補鏈強鏈。重點扶持綠色食品、先進制造、生物醫藥、濱水產業、節能環保、港口經濟等已具基礎條件的產業集群,梳理各市(區)招商優惠舉措,提出湖區整體性招商口號、部署和政策體系,瞄準“三類500強”企業、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0強等引進頭部、龍頭、配套企業,打破市場主體“葉茂干不強”的現狀。二是培育適應新消費潮流的高附加值衍生產業鏈條。加快特色農業功能性、保健性產品開發,探索農產品、加工副產品應用于美容、食療、醫藥、日化、裝修等領域;加快演藝、影視制作、體育節會等體驗式文旅項目發展。三是以農旅、茶旅融合為核心推動三產聯動提升。組建大型文旅集團公司,推動農耕、山水、美食文化與旅商、電商、健康產業相互融合,打造城陵磯港區工業旅游示范點,建設一批農旅文康養綜合體。
其次,打造區域品牌和強化營銷推廣。一是整合打造洞庭湖區域公用品牌。以綠色健康為主攻方向,借鑒“麗水山耕”品牌建設經驗,推動農業、旅游、生態區域品牌相融合,努力在規模化中提升品牌影響力,打造跨市域的大區域品牌,加強品牌原產地保護和產能清潔化改造,實現子品牌統一生產標準、質量標準、包裝、標識和聯合發展配套服務,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完善檢驗檢測和市場監管機制,嚴格實施動態退出機制。二是探索打造“守護好一江碧水”首倡地、“長江中游旅游母港”等文旅品牌。以“守護好一江碧水”首倡地為主題,由省級層面統一推介,利用好岳陽“最美長江岸線”“江豚灣”等濕地資源,建設文化旅游和生態教育的重要輻射點。依托荊州、岳陽港口資源,加快打造長江游輪中轉停靠站、水上旅游集散中心和游輪母港,帶動游輪經濟、夜經濟和水上娛樂項目發展。三是依托“廣電湘軍”多樣化開展品牌營銷。強化運用電商和大數據手段,支持企業發展公眾號、直播等新型營銷,鼓勵與網紅文消企業聯合營銷,講好品牌故事。引導本地企業在北上廣深等大中城市開設產品體驗店、直銷店、專賣店,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全國影響力。
再次,優化營商環境和夯實載體平臺。一是推動行業主管部門由監管型向服務型轉變。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提升投資建設便利度,提高主動服務意識,更多以環境及市場管理方面的專業指導取代“一步到罰”的傳統執法,強化知識產權和電子商務等新興領域執法,完善地方政府守信踐諾機制,推動知識產權案件繁簡分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二是提升交通、物流、環保等基礎設施水平。完善湖區交通網,支持常岳九鐵路、呼蘭高鐵建設,加快環湖公路建設,探索文旅項目與公共交通TOD(交通引導開發)模式打包開發,打造湖區4市“一小時經濟圈”。加強湖區港口碼頭、岸線統一規劃管理,建設一批冷庫、交易市場和大宗商品商貿物流基地。加快推動農產品加工企業進園區,推廣園區環境治理第三方服務。三是搭建產業科創載體平臺。支持“產學研政介”合作布局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平臺、產業化中試基地、成果孵化創新工坊等新型研發機構,加強對生態農業、土壤修復、石化、食品等傳統產業提質增效、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關鍵技術的研發推廣。
最后,健全補償機制和創新要素保障。一是探索推動洞庭湖流域跨省生態補償機制。爭取中央統籌,就洞庭湖流域生態治理,探索湖南、湖北與長江經濟帶上下游省份間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參考浙江千島湖治理經驗,推進發行生態環保專項債,積極應對產業轉型的人員安置和后續保護問題。二是用好和加大財稅、金融扶持。參考湖北建立長江綠色發展投資基金模式,建立環洞庭湖產業發展基金,支持產業轉型和生態建設。引導農機購置補貼向作業補貼轉型,加大對資金需求大、周轉期長的重點企業新設備及技改支持力度,推廣企業聯合體財政補貼。參考海南等省經驗,設計重點扶持企業稅收增長地方留存部分返還機制,探索建立直接債務融資工具引導獎勵制度,落實完善信用貸款、無還本續貸、盡職免責等普惠金融政策,改善小微企業融資環境。三是保障重點項目用地需求。積極建設“產業保障房”,升級改造整片社區老舊廠房用于服務中小企業。對農旅融合項目探索“只征不轉”或“不征不轉”,支持使用農村閑置房屋、集體建設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場和水面等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以出讓、租賃、入股等方式用于發展鄉村產業,配套建立增值收益分配制度,降低用地成本。四是對口培育引進實用型人才。設立人才引進基金,突破學歷、職稱限制,吸納各層次研發、應用、營銷等緊缺人才。加強職業技能提升和資質培訓,聯系企業用工需求,把學徒模式納入職業技能培訓范疇,建設一批專業技能實習基地。強化農業實用技能和引導性培訓,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作者為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注:本文系2021年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委托項目“長江經濟帶發展省情調研”(項目編號:21ZWB07)階段性成果】
責編/趙博藝 美編/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