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經濟理論 > 正文

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幾點認識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今年4月,中辦、國辦聯合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這是一項具有開拓性質的探索,不僅具有很強的技術性,也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和政策性,涉及領域廣泛,觸及關系復雜,在理論上需要不斷深化,在實踐中需要深入拓展,尤其是要秉持正確的方向與思路。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構建,不僅要著眼于修復“小生態”,更要服務于形成“大生態”

在過去較長時間里,一些地方為了追求較快的經濟增長,不惜竭澤而漁,肆意破壞生態環境,致使青山遭毀、綠水被污、資源亂采、“三高”(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遍地,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大幅度下降,部分地區生產生活甚至難以為繼,保護生態環境成為當務之急。十八大之前,中央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兩型社會”的要求。嚴格地說,保護青山綠水、節約利用資源是一種直接著眼于自然環境保護的“小生態”建設。十八大以后,中央基于國內外形勢和近遠發展統籌謀劃,在推行“兩型社會”建設的基礎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和新的發展理念。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實現綠色發展提到了治國理政的核心位置,這是一種涉及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大生態”建設。

“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看似涉及事項比較具體,與生態產品相關,直接與青山綠水相連,很容易在思想和操作上陷入只服務于或只適應于“小生態”修復保護的窠臼。其實,一方面,生態產品的內涵是豐富的,并不止于山水林田湖草這類自然綠色物態;另一方面,“小生態”與“大生態”是緊密相連的,沒有“大生態”的形成,就無法真正實現“小生態”的修復。而構建筑“大生態”,最終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維護“小生態”。但如果僅僅著眼于“小生態”用力,則無法形成“大生態”,反過來最終也優化不了“小生態”。因此必須認識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構建,要重視自然生態的修復和山水環境的保護,但更要立足于促進整個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和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也就是以保障和維護自然生態系統休養生息為基礎,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要以依此進行產品拓展、路徑選擇和政策設計。

以“綠色”為基本標識,科學把握和積極拓展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形態

綠色是各種生態產品價值形態的共同底色和核心標識。所謂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質上就是要使經濟社會活動在不失其促進生產力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之基本功能的同時,逐漸并且最終全面體現綠色化、生態化的品質與價值,或者說是要使各項經濟社會活動及其成果以生態產品價值的形態存在,成為生態產品價值的載體。這也就意味著,拓展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形態與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轉型是同一個過程。應基于此,科學把握生態產品價值表現或實現形態,并采取有力的措施積極推動這一過程。

一體把握自然原體和經濟社會活動綠色展現等多種狀態,可以把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或承載形態大體劃分為四種類型:

一是原生態產品價值。這是由山水林田湖草等的自然綠色和清純呈現的價值狀態,能夠提供清潔水源、優良空氣,促進水土涵養和生物多樣性發展、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等。一般來說,自然生態越好,自然資本越豐厚,生態產品價值也就越高。

二是衍生態產品價值。這是以山水林田湖草為直接材料和條件形成的價值狀態。如山中的蘑菇、水中的游魚、園中的花朵等等,還有在修復整理基礎上形成的礦山公園、工業遺址公園、特色古舊村落等。

三是融生態產品價值。這是以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礎,與相關生產生活融合形成的價值狀態,如生態旅游、園林養生、休閑娛樂、自然康養等。

四是轉生態產品價值。這是運用科技創新等手段去污、減排、節能形成的生態型產業價值狀態,包括綠色制造業、生態農業等眾多方面。

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或存在形態進行科學把握,既有利于系統全面推進綠色發展,不斷地拓展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生態,又有利于分類施策、科學而有效地治理不同地區、不同領域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

分類施策,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促進作用

從不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的差異化和多樣性特點出發,應當充分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兩個輪子的驅動作用,因情制宜、分類施策。這有利于增強針對性和精準性,從而能把各類生態產品價值全面激發與拓展出來,既能更為有效的治理和服務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環境,也能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實現綠色發展,廣泛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結構,建立起完善、優質的生態文明體系。

具體地說,對前述四種類型的生態產品價值,可以采取的政策與制度舉措大體是:

對原生態產品價值,應以保護和提升為導向進行拓展。主要是:其一,把考核環境質量提升、生態保護成效和特殊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作為發展績效考核的第一標準;同時把環境損害狀況作為否決相關人員升遷的根本性指標。其二,建立與環境質量提升狀況等重要指標正相關的縱向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與相關人員收入增長緊密關聯。其三,建立特殊生態產品供給一定幅度增長狀態下的產區對銷區供給價格的適度上浮機制。其四,支持流域間、區域間開展以適宜生態產品為樣本的橫向生態補償探索。

對衍生態的產品價值,應以引導和襄助為導向進行拓展。主要是:其一,通過實施特種補助、建立特別基金、促進專項信貸、采取定向稅收減免等多種手段,大力發展與保護生態相匹配的多層經濟。其二,支持推進交通、能源、數字經濟等新老基礎設施和電商平臺、物流中心等交易載體的建設,為生態產品開發交易提供便利條件。

對融生態產品的價值,應以促進和帶動為導向進行拓展。主要是:其一,強化城鄉聯動,推動城市企業進入適宜地區從事生態產品價值的經營開發。其二,選擇適宜地區打造推進生態產業和其它產業有機融合的示范基地。其三,賦予融合性生態產業“創新”特質,并給予適當的政策支持。

對轉生態產品的價值,應以倒逼和加持為導向進行拓展。主要是:其一,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契機,從準入關口著手,進一步遏制“三高”項目的盲目發展,重點區域應嚴禁新增鋼鐵、焦化、水泥熟料、平板玻璃、電解鋁、氧化鋁、煤化工產能;同時強化科技創新,促進原有“三高”企業、產業轉型發展或減量置換。其二,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其三,強化制度約束,建立嚴格的推進產業綠色發展的責任機制。其四,在嚴格認證的基礎上,建立綠色產業和生態產品的價格上浮機制。其五,加快推進排污權、用能權和碳排放權等的市場化交易。其六,建立全方位的綠色政策支持體系。

長江經濟帶地域廣闊、地理環境復雜,發展基礎參差不齊,生態地位又十分特殊,多年來造成的環境問題積重較深。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中央要求積極推進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主戰場,并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性措施,包括在長江經濟帶開展污染賠償機制試點等。實現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有必要大力開展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探索,并力求為全國作出表率與示范。

(作者系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秘書長)

[責任編輯:曲統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