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新起點 新支點 新亮點

——深入學習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摘要】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以開啟現代化強國建設為新起點,以《決議》為新支點,在指導思想新的飛躍、百年奮斗歷史意義、新時代重大成就、“十個堅持”歷史經驗等方面作出了新概括,呈現出新亮點。本文集中對六中全會作出的新判斷、提出的新論斷進行研究學習,解讀黨的思想理論上所作出的重要創新。

【關鍵詞】百年奮斗 重大成就 歷史經驗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是在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開啟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意氣風發地迎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之時召開的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和《關于召開黨的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需要準確把握全會的歷史定位和重大意義,透徹理解《決議》的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全面認清其中的重大判斷和重要論斷,清晰掌握全會在特定的時局中開啟的新起點,在現實的時務中確立的新支點,在提出的時論中展現的新亮點。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決議》指出,全黨要堅持唯物史觀和正確黨史觀,從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從而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踐行初心使命,在新時代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恩格斯說過:“自從歷史也得到唯物主義的解釋以后,一條新的發展道路也在這里開辟出來了。”①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是一段重大轉折和不斷變革的歷史。從思想史的角度看,一百多年前,嶄新的唯物史觀與傳統的唯心主義解釋學斗爭,并在戰勝它的過程中指引中國革命走上了新道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播,使得唯物史觀成為指引中國革命走上新道路的起點。一百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也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了重大的歷史性飛躍。

在把馬克思主義運用到中國革命實踐的過程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出發,經過艱苦探索,付出了巨大犧牲,把馬克思主義這一國際性的內容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形式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運用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過程中,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解放思想、理論聯系實際,經過不懈奮斗,戰勝艱難曲折,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這些思想理論成果,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深刻總結并充分運用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從新的實際出發,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所有這些體系都是以本國過去的整個發展為基礎的。”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應時而起、應勢而現、應運而生的思想體系,它繼承和發揚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精神,繼承并發展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真品格。黨的十八大以來,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國際秩序變動強烈,國內社會主要矛盾開始調整。在這樣的情勢中,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敢于奮斗,取得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使得中華民族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也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復興目標的能力和信心。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它聚焦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等重大時代課題,用有目共睹的偉大成就創造性地回答了這一系列時代課題。它的提出正是適應了國際國內深刻變化的時局和形勢,其中所蘊含的思想內容既繼承了此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又具有顯著的原創性的創造和創新。由此,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以歷史決議的形式明確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明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無疑是具有標志性的新判斷和新亮點。

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具有偉大歷史意義和世界影響

百年前的中國是一個羸弱不堪的舊中國,而今已經成為令世人矚目的新中國。百年前的中華民族是一個一盤散沙、任人欺凌壓迫的舊民族,而今已經成為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新民族。百年前的中國人民飽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蹂躪,生靈涂炭、民不聊生,而今已經成為生活富足、平安祥和的人民。這百年間發生的一切變化,從根本上說,全依靠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仰賴中國共產黨帶領和團結中國人民進行的不屈不撓的抗爭、艱苦卓絕的探索、堅忍不拔的奮斗。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總結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偉大歷史意義和世界影響,以不可辯駁的史實肯定了百年來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肯定了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歷史決議中所展示的深邃歷史思維和宏闊世界視野,無疑是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也是思想理論創造的新亮點。

1897年3月,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曾在《中國的現在和未來》中指出:“人們都承認中國的現況和未來的情勢,是很難令人滿意的。但是我敢于設想,歐洲人并沒有充分認識到腐敗勢力所造成的中國在國際間的恥辱和危險的程度,也沒有認識到中國潛在的恢復力量和她的自力更生的各種可能性。”③1903年12月,他又在《致麥格雷戈夫人函》中強調:“每一精明的觀察者,都認為它是一個前程遠大的國家;倘能使中國人民認識到自己的力量和資源并對其加以適當利用,則中國將來定能成為最大的強國。”④孫中山先生為民主革命奮斗終生,但遺憾并沒有徹底完成挽救中國和中華民族于水火的重任。一百多年過去了,孫中山先生的斷言得到了證實,他的夙愿得到了實現。經過百年奮斗,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專門以中國共產黨第三個歷史決議的形式肯定了黨百年奮斗的歷史意義,并從人民的前途命運、民族復興道路、馬克思主義生命力、世界歷史進程和中國共產黨的發展五個方面深刻揭示了百年奮斗的偉大歷史意義,昭示了百年巨變的重大歷史成就和世界影響力。

鑒于百年前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中國的先進分子接受馬克思主義,開始組織先進的革命政黨,探索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并由此深刻地改變了歷史和世界。在這五個方面的意義中,中國人民與中華民族不可分,中華民族復興道路與馬克思主義不可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共產黨不可分,中國的變革與世界的發展也不可分。因此,這五個方面貫通歷史、現在和未來,聯系黨、人民、民族和世界,是緊密聯系、內在連結的整體,構成了主體與客體、歷史與現實、思想與實際、理論與實踐、中國與世界結合在一起的“一塊整鋼”,這塊整鋼形塑了歷史,也構成了中國百年來鮮活而豐富的歷史。百年的中國巨變影響了世界,今后的中國發展同樣也會影響和改變世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國已經進入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在發生深刻變化,我國同國際社會的互聯互動也已變得空前緊密,我國對世界的依靠、對國際事務的參與在不斷加深,世界對我國的依靠、對我國的影響也在不斷加深。”⑤可以認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改變了中國,也影響了世界。黨所做的一切努力、一切奮斗和一切犧牲,歸結起來就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離不開世界,也必將會大大地造福世界。

“十三項成就”書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輝煌

從2012年黨的十八大開始至今的九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九年。這九年間,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奮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致力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所取得的成就是歷史性的,所推動的變革是創造性的,所贏得的飛躍是標志性的。著眼于揭示“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這一命題,《決議》著重總結了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所取得的十三項重大成就。這十三項成就集中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在治國理政中所采取的重要思路、重大戰略、重要舉措,體現了這九年來黨的原創性思想、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和標志性成果,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改革發展穩定上的杰出實踐和偉大創造。這九年來的實踐是艱苦卓絕、偉大卓越的,這十三項成就也是異常顯著、前所未有的。

《決議》對新時代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進行了高度精準概括,從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全面從嚴治黨、經濟建設、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政治建設、全面依法治國、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國防和軍隊建設、維護國家安全、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外交工作這十三個方面列數了成就的表現和具體效果。毫無疑問,這十三個方面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以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實際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發展中的成就,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具體進程中的成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長期的事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接續的建設。在上述十三項成就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國防軍隊和外交工作是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長期進行的建設,但在十八大以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增添了新內容、獲得了新發展、取得了新突破。“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既是一個總體性的目標,也是一項貫通性的任務。與上述建設內容既有吻合貫通之處,又有總涵蓋總括的意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內容,是體現時代之新、任務之新、發展之新的標志性任務,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具有顯著標志意義的改革發展思路,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也是黨中央一貫堅持、逐步深化和始終堅守的重大舉措。正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才獲得了巨大進展,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十個堅持”既是歷史實踐經驗也是未來思想原則

馬克思指出:“理論的方案需要通過實際經驗的大量積累才臻于完善。”⑥毛澤東在學習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時也強調:“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⑦人類如此,政黨亦然。著眼于百年來的奮斗歷程和實踐進程,中國共產黨在十九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了“十個堅持”的歷史經驗,這些經驗是對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的深刻總結,也是對黨的發展壯大歷程的精準概括。總結經驗有利于統一思想、團結奮斗,既是為了吸取經驗,端正正確的黨史觀,更是為了啟迪未來,堅持唯物史觀,照亮前行的路。“十個堅持”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提出的“九個必須”,以歷史決議的形式明確了黨百年奮斗寶貴經驗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更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黨的長期執政提供了思想原則。

中國共產黨是善于總結經驗、敢于發現經驗、長于汲取經驗的黨。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在野到執政、從革命到改革,與中國共產黨依靠經驗始終不斷改進自身、從而攻克困難、戰勝艱難曲折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十個堅持”的歷史經驗從黨自身視角切入,從高度的政治主體性、歷史主動性和思想創造性出發,總結了黨的政治原則、價值方向、實踐宗旨、精神品格,構成了一個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中國與世界互動、斗爭與統一互補、革命與創新互生的經驗體系。其中,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至上是體現中國共產黨本質特征和政治特質的經驗,堅持理論創新、堅持獨立自主是表明中國共產黨思想品格和實踐覺悟的經驗,堅持中國道路、堅持胸懷天下是彰顯中國共產黨成功境界和發展格局的經驗,堅持開拓創新、堅持自我革命是反映中國共產黨行動價值和自覺意識的經驗,堅持敢于斗爭、堅持統一戰線是蘊含中國共產黨政治理性和實踐智慧的經驗。這十個方面的經驗緊密聯系、環環相扣,構成了一個合思想理論、行為實踐、價值關懷于一體的邏輯閉環,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總結歷史經驗的內在規律和基本遵循,也充分表明這十個方面的經驗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中所遵循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證成。

中國革命的進程是需要經驗的進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同樣也是需要經驗的進程。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以歷史決議的形式總結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既是對歷史的回答,也是對未來的召喚。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經驗總結。他指出:“總結經驗,注意發現和解決苗頭性、傾向性、潛在性問題。要下功夫凝聚共識,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推進改革的強大力量。”⑧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所形成的歷史決議中關于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的總結,必將成為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程中一面鑒往知今的鏡子,也必將指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程。

(作者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34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44頁。

③④《孫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87—88頁、第225頁。

⑤⑧《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42—443頁、第132頁。

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37頁。

⑦《毛澤東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5頁。

責編/趙橙涔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