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經濟發展奇跡不只表現為高速增長,更表現在中國成功將增長的高速度、增長的穩定性、成果的分享性以及人口的超大規模組合起來,令舉世矚目并極為罕見,這些因素的組合疊加使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特征格外突出,令中國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影響力也更為顯著。中國之所以能夠創造經濟發展的“奇跡”,是因為中國在經濟領域形成的制度體系。這種體系使中國經濟制度能夠在“穩定性”和“靈活性”之間形成動態均衡,并以此回應我國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的目標定位和實踐需要。
【關鍵詞】中國經濟發展奇跡 高質量發展 共同富裕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識碼】A
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對中國發展史和世界發展史都具有重大影響,回望百年奮斗歷程,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書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以下簡稱《公報》)明確指出,“黨和人民百年奮斗,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在我們黨領導人民取得的一系列偉大成就中,中國的經濟發展成就不僅異常突出、舉世矚目,而且對其他領域的成就具有基礎性、支撐性作用。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取得決定性成就。正如《公報》所指出的“在經濟建設上,我國經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我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總體上保持了高速增長態勢,呈現出向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快速追趕態勢,并已成為對世界經濟具有顯著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的大國,無論是基于中國歷史的時序比較,還是基于不同國家的橫向比較,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中國經濟發展都堪稱“奇跡”,中國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罕見的成就,這是人類發展史上一個確鑿無疑的特征事實。作為人口規模占據世界第一位的國家,中國創造的經濟奇跡具有超越國境的世界意義,中國經濟發展問題也因此成為在全球引起廣泛關注的研究議題。特別是,人們需要追問:中國的經濟發展奇跡是怎樣取得的?中國經濟績效的產生“密碼”和理論含義是什么?中國經濟發展的規律對其他國家以及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意味著什么?等等。針對這些問題,本文試圖在界定中國經濟發展奇跡內涵的基礎上,評述已有針對中國經濟奇跡的解釋理論,進而從中國本土化的經濟制度特征(特別是強調經濟制度體系中不同部分之間的組合)出發,探究中國創造經濟發展奇跡的制度邏輯,探尋中國經濟發展的“密碼”。
中國經濟發展奇跡的內涵再審視
理解中國經濟發展奇跡,需要先對這種奇跡的內涵進行界定。已有研究通常基于經濟增長速度來理解中國經濟成就,這雖然是捕捉中國經濟發展績效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經濟發展不同于經濟增長,它不僅體現為以GDP增長為代表的規模擴展,而且體現為以增長成果分享等為表現的結構優化。就此而言,中國經濟發展奇跡不唯一表現為高速增長,它是一個由增長的高速度、增長的穩定性、增長成果的分享性以及人口的超大規模等因素相互組合的系統概念,具有超越增長速度的豐富內涵。
具體而言:中國經濟發展奇跡首先表現為中國經濟呈現出高速增長態勢,具有相對于其他經濟體的顯著增長優勢。根據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1961—2020年中國GDP的年均增長率為8.07%,超過同期的世界和其他主要經濟體增長水平:世界3.37%、美國2.93%、日本3.61%、英國2.19%、法國1.82%、德國1.82%(德國數據為1971—2020年)、韓國7.23%以及巴西3.85%、印度5.01%、巴基斯坦5.04%。如果將考察時段確定為1978—2020年,則中國相對于世界和其他主要經濟體的增長優勢將更為突出,即中國9.28%,世界2.79%、美國2.58%、日本2.07%、英國1.96%、法國1.66%、德國1.64%、韓國6.11%、巴西2.40%、印度5.54%以及巴基斯坦4.78%。即使剔除人口因素,中國人均GDP的增長也是舉世矚目。其次,除了增長速度的跨國比較優勢之外,中國經濟增長總體上波動較小,相對于世界和其他主要經濟體具有突出的穩定發展特征,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1978—2020年中國GDP增長率的變異系數為0.3106,而世界和其他主要經濟體分別為:世界0.5598、美國0.7944、日本1.1156、英國1.3447、法國1.2283、德國1.3012、韓國0.6697、巴西1.4183、印度0.5863以及巴基斯坦0.4571。同期中國人均GDP增長率的變異系數為0.3378,相對于世界1.1335、美國1.2185、日本1.1712、英國1.7578、法國1.7257、德國1.4500、韓國0.7369、巴西3.6926、印度0.8717以及巴基斯坦0.9538更小,發展更均衡。導源于高速且穩定的增長,中國經濟呈現出向世界以及其他主要經濟體極為快速的“追趕”,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按照2010年不變價美元計算,1960、1978和2020年中國GDP總量分別為1280.49億美元、2936.31億美元和117850.04億美元,其相對于世界GDP的比重分別為1.13%、1.12%和14.39%。按照2010年不變價美元計算,1960、1978和2020年中國人均GDP分別為191.96美元、307.09美元和8405.18美元,其相對于世界人均GDP的比重分別為5.14%、5.01%和79.59%。顯然,中國經濟增長的高速度和穩定性世所罕見,中國已實現從低收入國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歷史性跨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連續多年超過30%,令世界為之驚嘆。
中國經濟發展不僅是一個規模持續高速增長的過程,而且是一個經濟結構優化、讓百姓分享發展成果的過程,這意味著:從發展的包容性維度來看,中國經濟也具有相對于其他國家的顯著優勢。根據世界銀行數據,1960—2020年中國城市化率從16.20%增至61.43%,年均增長0.74個百分點。1978—2020年中國城市化率年均增長甚至達到了1.01個百分點,這一增速遠超同期世界0.41個百分點、巴西0.55個百分點、印度0.29個百分點、巴基斯坦0.23個百分點、南非0.44個百分點。1960年、1978年和2019年中國居民預期壽命從43.73歲增至65.86歲和76.91歲,同期全球人均預期壽命從52.58歲增至62.19歲和72.74歲。中國居民預期壽命呈現出從大幅度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快速追趕并顯著超越世界平均水平的轉變。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變價)的國內標準,1978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數量和貧困發生率分別為77039萬人和97.5%,2020年底我國已全面消除絕對貧困。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按照每人每天支出水平1.9美元、3.2美元和5.5美元(2011年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國際貧困線,1990—2015年中國對世界減貧總量的貢獻度分別達到63.81%、94.17%和465.60%。筆者認為,中國在較短時期內實現了數以億計人口的大規模脫貧,這在人類發展史上是奇跡般的成就,并對世界的整體減貧事業作出了無法取代的卓越貢獻。更值得強調的是,中國的經濟高速增長、平穩推進和結構優化發生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這使其增長的成就具有異乎尋常的分量。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人口總數為14.02億,其占世界人口總數(77.53億)的比重為18.08%,同期印度人口總數為13.80億,其余主要經濟體的人口總數分別為美國3.29億、歐元區3.43億、日本1.26億、巴西2.13億、俄羅斯1.44億、南非0.59億、巴基斯坦2.21億??傊?,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包括但不局限于高速增長,它是發生在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的具有突出穩定性的持續高速增長,且這種增長伴隨著經濟結構優化和成果分享程度而不斷增強。特定國家在某些時段通過要素密集投入或政府干預實現高增長是容易的,但中國將增長的高速度、增長的穩定性、成果的分享性以及人口的超大規模組合起來,這是舉世矚目并極為罕見的,這些因素的組合疊加使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特征格外突出,其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影響力也更為顯著。
針對中國經濟發展密碼的學術探究
百年中國經濟發展成就令世界矚目,這是世界發展史上的奇跡。由此延伸開來,已有文獻從不同視角對這種奇跡的形成原因進行了探究。文獻關注到中國的高速增長主要發生在改革開放之后,學者朱海就指出中國奇跡是“市場過程”本身的產物,學者陳太明則強調固定資產投資和對外貿易的持續高速增長是改革開放促進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渠道。區別于從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闡釋中國經濟奇跡的思路,有文獻強調城鄉二元結構轉化對經濟發展的關鍵作用,學者陳宗勝、任昊、周云波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本質是成功的二元經濟轉換,學者都陽、蔡昉、屈學博、程杰認為農村向城市的勞動力流動在促進中國城鎮化的同時,對經濟發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還有文獻關注到發展戰略對經濟發展的意義,學者林毅夫、蔡昉、李周強調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后取得的增長奇跡本質上導源于發展戰略轉變,即從此前的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轉向能夠充分反映稟賦條件的比較優勢戰略。與上述研究相區別,有文獻強調了經濟制度對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學者劉守英、汪廣龍認為改革開放后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的階段性互動調適,保障了中國經濟從“體制轉軌”到“高速增長”的躍遷,學者汪三貴、王雨磊和蘇楊也從制度視角出發探究了我國減貧奇跡的成因。
已有研究文獻從不同維度來探尋中國經濟發展的“密碼”,這對人們深入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富有啟發意義。然而,現有文獻還不能完全回應中國經濟奇跡的全部內容。例如:現有文獻側重將中國經濟奇跡及成因的研究時段界定為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這種分析思路的時段處理值得謹慎對待,中國的經濟發展是一個具有歷史演進性的連續過程,自1921年以來,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的,1949年以來,中國在不同時段的經濟發展均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整個過程的組成部分。在探究中國經濟發展奇跡時有必要將改革開放及其前后視為一個完整的、連續的社會變遷過程?,F有文獻通常將解釋焦點放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上。然而,中國經濟發展奇跡是一個包含高速增長但超越高速增長的系統概念,理解中國經濟奇跡必須能夠對高速增長以及增長之外的其他特征給予相對完整的闡釋。就增長速度而言,現有文獻涉及對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不同闡釋,例如:市場化改革、二元結構轉化、發展戰略調整以及獨特的“政府—市場”關系等,但除了闡釋這些因素的作用,還應揭示這些因素在中國究竟是怎樣發生的,中國為何能在保持秩序平穩的條件下發生這些制度變遷或結構轉化。另外,部分解釋的說服力和邏輯內洽性也需要審慎對待,例如:將中國的超高速經濟增長與市場化改革相鏈接,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觀察視角。上世紀70年代之后,多個國家發生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但轉軌帶來的經濟績效卻存在顯著差異。為何中國的市場化改革伴隨著經濟奇跡發生,但這種體制轉軌與經濟奇跡之間的邏輯關系在其他國家卻并不明顯?概言之,現有文獻針對中國經濟發展奇跡的闡釋是豐富且重要的,但也存在著值得完善和拓展的空間,有必要從新的維度出發來研究中國經濟發展問題,以此邏輯分析中國經濟發展奇跡的多個面向和獨特故事。
中國經濟制度為闡釋中國經濟奇跡提供了一個切入點
人們的經濟行為是在特定制度環境下進行的,經濟制度對經濟發展結果具有關鍵作用。經濟制度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微觀層面界定了經濟參與者的行為邊界,為企業和居民的經濟活動提供了預期,而且體現在宏觀層面承載著經濟發展的價值取向、目標追求、戰略選擇和實施方式。由此出發,中國經濟發展成就的背后必定有獨特的制度邏輯,經濟制度為闡釋中國經濟奇跡提供了一個切入點。《公報》凸顯了制度因素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作用,明確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深化改革開放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從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維度闡釋了中國國家治理體系的制度框架,以此作為參照和依據,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在經濟領域形成了一個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組成的制度體系,這個體系能夠在經濟的長期戰略導向和短期實施方案之間形成統一,在經濟制度的“穩定性”和“靈活性”之間達成平衡,在經濟高速增長和社會秩序穩定之間實現協調,三個層次制度的相互組合、動態變遷是導致中國經濟發展奇跡的主要原因。
具體地說:在經濟領域,中國始終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始終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既是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既定目標的根本保證,也是對中國經濟發展具有長期、全局功能的制度安排。對此,學者金碚曾提出觀點,“中國經濟的一個基本特質是以黨領政(共產黨領導政府)和以黨導經(共產黨指導經濟)”。中國共產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主要體現為:在理念層面,明確經濟發展目標是以人民為中心,將社會主義本質歸結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在戰略層面,依據發展理念或戰略目標來確定所有制、分配制度和經濟運行體制,將生產關系的調整視為實現以人民為中心這個核心理念的載體;在策略層面,依據中國不同階段的具體國情和稟賦條件,探索并實施在特定階段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具體方式,組織和動員全國人民參與到經濟發展進程中,通過不同時期發展結果的前后銜接來達成戰略目標。顯而易見,中國共產黨是具有堅定理念的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同時也具有與使命高度匹配的強大行動能力。從歷史角度看,1921年之后,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為中國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快速推進工業化、實現經濟高速發展奠定了社會制度基礎,我們黨在解放區實施的土地制度等經濟制度也為新中國成立后的經濟發展提供了經驗。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征程,1956年底完成的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我國實現了將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從而奠定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經濟制度基礎。此后,我國依靠計劃經濟體制實施了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使我國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期形成了獨立的、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這在當時外部條件嚴峻的背景下保障了國家的政權安全和經濟自主權,也為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提供了重要產業基礎。1978年之后,我國通過實施經濟體制改革和積極融入全球經濟,充分發揮市場、競爭、價格等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企業和居民的積極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釋放,改革開放是一個微觀主體經濟自主權擴展、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的過程,其結果是使城鄉二元結構持續轉化,使我國經濟總量保持了持續高速增長態勢。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前提下,我國積極調整發展理念以更加凸顯共同富裕的深遠意義,通過財政政策、收入政策、產業政策以及精準扶貧等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包容性。總之,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大優勢,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保證,這些使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高遠的發展理念和價值取向(即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以及堅強的組織保障和行動能力(即在不同階段,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確保經濟發展以戰略目標為主線持續推進),從而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發展提供了“穩定器”。
除了根本制度之外,我國的經濟制度還包含了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局贫戎饕侵干a資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和經濟運行機制。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我國經濟領域形成的基本制度具有相對穩定特征,即在所有制中強調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分配制度中強調按勞分配為主,在經濟運行機制中強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些制度安排源于根本制度,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惟如此,經濟領域的基本制度在保持穩定性的同時,在不同時段還具有動態變遷的特征。改革開放之前,實行的經濟制度有利于推動我國在短期內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改革開放之后,伴隨著理論認識的深化和社會實踐的推進,我國經濟制度不斷完善,在經濟領域逐步形成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些基本制度具有很強的結構化特征,即它們既保持了內核的穩定性,同時也體現出外延的擴展性。公有制為主體、按勞分配為主體使我國經濟在所有制領域體現出社會主義性質,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為各類市場主體充分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為各類要素參與經濟發展提供了顯著激勵,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則有利于提高要素流動性和配置效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就是在市場主體多元化、經濟主體活力釋放和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的情形下穩步實現的。
此外,我國經濟基本制度依靠一系列的重要制度來落實,重要制度是基本制度的實施載體和具體體現。這些重要制度包括與生產要素相關的土地制度、戶籍制度、金融制度等,與市場運行相關的產權制度、企業制度、交易制度等,以及與政府經濟職能發揮相關的財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保障供給制度等。在時序意義上,這些重要制度在不同時段往往表現出相異的演變特征。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在經濟體制轉型背景下從多個方面推進了戶籍制度改革,這包括:通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發展鄉鎮企業,使農村勞動力可以進入農村中的非農產業,即賦予了農村勞動力在農村內部不同產業進行流動的權利;通過發展外資經濟、民營經濟和個體經濟,使農村勞動力可以進入城市中的非農產業,即賦予了農村勞動力在城鄉之間不同產業進行再配置的權利;增加城鎮外來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障供給以推進市民化進程,消除城市內部戶籍人口和外來人口面臨的制度差異;構筑包括農村人口在內的廣覆蓋社會保障體系,通過實施精準扶貧戰略來消除農村絕對貧困,以此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上述變化既是一個城鄉勞動力再配置從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過程,也是一個發展成果在城鄉間不斷分享的包容式增長過程。總之,我國經濟領域的重要制度伴隨著時間推移而動態轉變,這與根本制度的穩定性和基本制度的相對穩定性并不相同。
概言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并在經濟領域形成了“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相組合的制度體系。根本制度是制度體系中最穩定、最內核的部分,它確保了我國經濟發展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為最終指向,確保了我國在不同時段的經濟發展具有前后相繼、一以貫之的特征,確保了我國經濟在發生波動時能夠通過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調整回歸到穩定狀態,確保了我國能夠整合超大規模人口的力量并充分凸顯發展成果的分享性?;局贫仁菄@所有制、分配制度和經濟運行制度的規則,這些內容具有穩定性,但由于基本制度的內涵在擴展,結構在變化,因此基本制度具有部分調整的相對穩定性特征。重要制度包含了圍繞生產要素、市場機制以及政府職能等方面的規則,它們呈現出對我國稟賦條件和階段目標的適應性,因此其通常具有動態調整的顯著特征。我國經濟領域形成的制度體系不僅能夠通過基本制度、重要保證的動態調整完成某個階段的發展目標,激發微觀主體的活力進而實現經濟高速增長,而且能夠通過根本制度的穩定性、基本制度的相對穩定性來確保不同時段的經濟發展服務于戰略目標,促使社會成員相對充分地分享增長的成果。這種制度體系具有的“穩定性—靈活性”統一特征充分解釋了我國經濟發展的諸多成就,是我國創造經濟發展奇跡的內在邏輯。
我國經濟制度體系引申的啟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嚴密完整的科學制度體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從這種制度組合視角理解中國經濟發展奇跡的形成機制,對我國立足本土化特征推動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具有重要價值。中國在經濟領域形成的制度體系不同于那些固守“公有制+按勞分配+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也不同于那些實行私有制和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中國是在堅持黨對經濟工作全面領導、社會主義制度背景下通過對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調整來推動經濟發展的,這使中國經濟制度具有獨特性,中國經濟發展也產生出契合本土化特征的“中國故事”。中國經濟制度產生的發展奇跡,意味著這種制度組合是有效的。在經濟領域,中國的制度自信和理論自信具有堅實基礎和豐富內容。而且,中國經濟的制度組合及其發展績效也啟示其他國家:應該基于本國的戰略目標和國情條件來選擇適宜的經濟制度,不應直接照搬照抄理論著作或其他國家的發展路徑。正如《公報》所指出的“黨的百年奮斗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
此外,“政府—市場”之間的關系長期以來被視為經濟理論研究的核心命題,也是特定國家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然而,中國經濟制度體現出的是:始終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始終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對“政府—市場”關系具有引領功能,“政府—市場”關系以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價值指向,政府和市場不是替代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相互增強的關系。正是在根本制度的指引下,中國才能實現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兼容,也才能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結合,中國的發展實踐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政府—市場”兩分的傳統框架,這對于創新和拓展經濟理論具有經驗啟示和推動作用。
現階段我國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要在國際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轉變的背景下實現高質量發展,這意味著我國經濟不僅需要從要素驅動類型轉向創新驅動類型,而且需要更加強調發展成果在代內、代際之間的相對均衡分享。這對我國經濟制度的組合形態和動態調適提出了新要求,我國必須繼續凸顯根本制度的“穩定器”“壓艙石”作用,始終堅持黨對經濟工作全面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這是我國在新時代背景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根本保障和關鍵所在。同時對基本制度、重要制度進行適應性調整,特別是應加快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增強微觀主體在要素社會化配置中的自主權,同時加快完善政府的經濟職能,將強化中央政府頂層設計和鼓勵地方政府進行經濟探索結合起來,通過轉移支付、社會保障體系供給等解決城鄉相對貧困,將生態環境保護視為實現代際間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以此為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
(作者為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新型城鄉關系研究”(項目編號:17ZDA066)、上海市“曙光計劃”項目“從雙重管制到雙重放權:中國城鄉經濟關系演變的政治經濟學”(項目編號:16SG06)、復旦大學2020年度原創科研個性化支持項目“中國特色的城鄉結構演變:特征事實及理論解釋”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高帆:《城鄉二元結構轉化視域下的中國減貧“奇跡”》,《學術月刊》,2020年第9期。
②朱海就:《放權與中國奇跡:對“地方政府競爭”論的批評》,《學術界》,2016年第12期。
③陳太明:《改革開放與中國經濟增長奇跡——基于合成控制法的研究》,《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21年第6期。
④陳宗勝、任重、周云波:《中國經濟發展奇跡的本質和特征研究》,《財經研究》,2009年第5期。
⑤都陽、蔡昉、屈學博、程杰:《延續中國奇跡:從戶籍制度改革中收獲紅利》,《經濟研究》,2014年第8期。
⑥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增訂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⑦劉守英、汪廣龍:《中國奇跡的政治經濟邏輯》,《學術月刊》,2021年第1期。
⑧汪三貴:《中國40年大規模減貧:推動力量與制度基礎》,《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年第6期。
⑨王雨磊、蘇楊:《中國的脫貧奇跡何以造就?——中國扶貧的精準行政模式及其國家治理體制基礎》,《管理世界》,2020年第4期。
⑩金碚:《中國經濟70年發展新觀察》,《社會科學戰線》,2019年第6期。
責編/賈娜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