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思想理論 > 深度原創 > 正文

堅持規劃引領 加強統籌推進 匯聚奮進合力

開啟“十四五”醫療保障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摘要】“十三五”時期,我國醫療保障事業發展取得突出成效,中國特色醫療保障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創造性發揮醫保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作用,醫療保障戰略購買體制機制持續優化,醫療保障長期發展基礎不斷夯實。《“十四五”全民醫療保障規劃》提出,未來五年要建設“五個醫保”:公平醫保、法治醫保、安全醫保、智慧醫保、協同醫保,要更加重視發展質量、更加重視基金安全、更加注重精細管理、更加注重優質服務,在重點任務上要健全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體系、優化醫療保障協同治理體系、構筑堅實的醫療保障服務支撐體系。

【關鍵詞】全民醫療保障  高質量發展  成熟定型    【中圖分類號】R197.1    【文獻標識碼】A

醫療保障制度是保障人民健康的一項基本制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深刻指出“我們建立全民醫保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除全體人民的疾病醫療后顧之憂”。2021年9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全民醫療保障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作為醫療保障領域第一部全國專項規劃,擘畫了未來五年我國醫療保障事業發展藍圖,描繪了“十四五”時期醫療保障高質量發展“路線圖”。貫徹落實好《規劃》,是適應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對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推動醫療保障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十三五”時期醫療保障事業發展取得突出成效,為“十四五”時期醫療保障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決勝階段,也是醫療保障改革推進力度最大、功能作用發揮最充分、群眾獲得感最強的五年。這一時期,醫療保障事業改革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更加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基本醫療保險(含生育保險)五年累計支出8.7萬億元,職工醫保和城鄉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基金支付比例分別從81.9%和64.6%提高到85.2%和70%,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例從29.3%下降到27.7%,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了積極貢獻。

中國特色醫療保障制度體系更加完善,人民群眾待遇保障質量不斷提升。一是覆蓋全民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不斷健全。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分別覆蓋就業人口和非就業人口,全面建立起城鄉統一的居民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制度,10億多居民享受城鄉統一的醫保待遇,高額費用更有保障。推動“早診早治”和健康管理,建立城鄉居民高血壓、糖尿病(以下統稱“兩病”)門診用藥保障機制,1億多“兩病”患者從中受益;建立健全職工醫保門診共濟保障機制。實現生育保險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合并實施,參保人待遇更有保障,管理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二是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快速發展。基本形成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醫療救助為托底,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等共同發展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各類醫療保障持續優化、有效銜接,每年基本醫保惠及近40億人次。5年來,實施醫療救助超7億人次,商業健康保險原保費收入累計達2.9萬億元。三是醫療保障脫貧攻堅圓滿收官。脫貧攻堅期內,分類資助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保,大病保險精準傾斜保障,醫療救助夯實托底保障。2018年至2020年底,醫保扶貧政策累計資助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保2.3億人次,參保率穩定在99.9%以上,累計惠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醫5.3億人次,減輕醫療費用負擔超過3600億元,助力近1000萬戶因病致貧群眾精準脫貧。此外,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已拓展到49個城市,覆蓋超1億人,有效減輕失能人員及家庭的照護負擔。

醫療保障戰略購買體制機制持續優化,群眾享受到更多質優價宜、因病施治的醫藥服務。一是常態化制度化實施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以下簡稱“集采”),減輕群眾負擔超2500億元。國家組織藥品“集采”平均降價50%以上、耗材“集采”平均降價80%以上,強力擠出藥耗虛高價格水分,凈化行業生態,推動醫藥產業從重營銷向重研發轉變,2020年A股上市醫藥公司研發費用增長20%以上,很多原來用不起、用不到好藥和好耗材的群眾用上了“質優價宜”的中選產品,高血壓、糖尿病用藥降幅超過60%,有力支持“早診早治”和健康管理。二是醫保藥品目錄實現動態準入,讓群眾更快、更經濟地用上救命“新藥”。目錄調整周期從最長八年大幅縮短至一年,很多新藥上市當年就進了醫保目錄,同時累計調出210種療效不確切、臨床易濫用的藥品,實現目錄“有進有出”、結構優化。219種“貴族藥”談判降到“平民價”進醫保,平均降幅51%,通過談判降價和醫保報銷,累計為群眾減負超過2400億元。實施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零售藥店“雙通道”保障,2020年新增談判藥品進入7.6萬家定點零售藥店,確保群眾買得到,15種抗癌藥銷量比進入目錄前提高了14.6倍,拯救和延長了很多癌癥患者的生命。三是堅決打擊欺詐騙保,確保人民群眾“救命錢”不成“唐僧肉”任由騙取。2018年以來,連續三年專項治理,連續兩年全覆蓋檢查,累計檢查定點醫藥機構171萬家次,處理73萬家次,追回醫保資金348.75億元。持續鍛鑄飛行檢查利器,僅2020年全國就累計飛檢醫藥機構2280家次,查出涉嫌違規金額98.9億元。同時,健全“一案多查、一案多處”機制,主動曝光案件,“以案示警”推動行業自律,推廣醫保智能監控,落實舉報獎勵措施,長效基金監管機制正逐步形成。四是助力公立醫療機構理順補償機制,為醫務人員“因病施治”提供機制保障。在全面建立總額預算管理基礎上,有序推進多元復合支付方式改革,30個城市開展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付費國家試點,71個城市啟動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DIP)付費國家試點,引導醫療機構主動規范診療行為。定點醫藥機構管理更加規范,《醫療機構醫療保障定點管理暫行辦法》和《零售藥店醫療保障定點管理暫行辦法》印發實施,協議管理機制更加完善,大力支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醫療服務價格合理調整機制初步建立,“互聯網+”醫療健康、“互聯網+”醫保支付等新模式蓬勃發展。

創造性發揮醫保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作用,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一是在疫情遭遇戰中,第一時間出臺“兩個確保”政策,免除新冠肺炎患者和救治機構后顧之憂。明確患者救治費用由醫保和財政負擔,依據防控需要動態調整管理政策,確保疫病患者不因費用問題影響就醫、確保收治醫院不因支付政策影響救治,推動“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有效斬斷傳播鏈,2020年累計預撥定點收治機構專項資金194億元,結算患者費用28.4億元,醫保支付16.3億元。二是在疫情阻擊戰中,做好新冠病毒疫苗和接種費用保障,免除群眾接種疫苗費用擔憂。讓疫苗生產企業放心全力生產,讓接種機構放心全力接種,截至2021年11月30日累計接種約25.08億劑次。同時,根據疫苗供給情況,多次與生產企業磋商降低疫苗價格。三是適應常態化防疫需要,著力降低防疫成本。指導地方通過“集采”分別降低核酸和抗體檢測試劑和耗材價格,在此基礎上,連續降低核酸檢測價格,單人單檢價格已從260元以上普遍下降到60元以下,并免收單純核酸檢測掛號費進一步減輕群眾負擔。此外,全力支持復工復產,幫助參保單位渡過疫情,為全國975萬家參保單位階段性減征職工醫保費1650億元,僅企業就減負超過1500億元。

醫療保障長期發展基礎不斷夯實,不斷提升人民群眾享受的醫保公共管理服務水平。一是醫保信息化、標準化、法治化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醫療保障信息國家平臺主體建設基本完成,推廣應用15項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業務編碼標準,截至2021年10月31日,26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13個地市上線應用國家醫保信息平臺。醫保電子憑證累計激活超過9.1億人,全國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均開通醫保電子憑證支付功能,覆蓋超過23萬家定點醫療機構、34萬家定點零售藥店,累計結算超5.3億筆,醫保服務邁入“碼時代”。出臺《醫療保障基金使用監督管理條例》,《醫療保障法》也已進入立法程序。二是醫保公共管理服務網絡初見雛形,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所需醫保服務。全國統一的醫療保障經辦管理服務體系基本成型,截至2020年底,全國縣級及以上醫保經辦機構共有3379家,結合縣級以下人民政府提供的醫療保障公共服務,中央、省、市、縣四級經辦服務體系基本建立,部分鄉(街道)群眾不出村(社區)就能享受到便捷的醫保經辦服務。醫保經辦標準化規范化有序推進,醫療保障政務服務事項實施清單管理,公共服務不斷優化。三是群眾跨省異地就醫更加便捷。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國住院費用跨省直接結算已覆蓋全國所有省份所有統籌地區、各類參保人員和主要外出人員。接入5.2萬家定點醫療機構,累計結算1088.51萬人次,醫保基金支付2639.35億元。普通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工作全力推進,全國已開通433個統籌地區,接入3.99萬家定點醫療機構、6.94萬家零售藥店,累計結算1001.86萬人次,涉及醫療費用24.98億元,基金支付13.91億元。國家啟動高血壓、糖尿病、惡性腫瘤門診放化療、尿毒癥透析、器官移植術后抗排異治療等五個門診慢特病相關治療費用跨省直接結算試點工作,進一步擴大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范圍。同時,持續優化線上備案服務,通過國家統一的線上備案渠道累計成功辦理備案56.38萬人次。

同時應當看到,醫療保障高質量發展仍面臨一系列風險和挑戰。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國際形勢波譎云詭,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深刻變化。人民群眾對醫療保障的要求已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需求日益多元化、多層次化,醫保制度地域發展不平衡、多層次體系發展不充分問題凸顯。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轉入中高速增長,醫保基金增收壓力加大;新型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疾病譜慢病化加快發展,疊加醫療科技進步等刺激醫療消費大幅增長;醫療機構欺詐騙保和不規范使用基金行為比較普遍,藥品耗材價格水分大、過度診療等情況還普遍存在,醫保基金收支緊張和基金“跑冒滴漏”并存。同時,醫改進入深水區,一些結構性、機制性、功能性的問題影響醫保改革惠民效果。

牢牢把握“十四五”時期醫療保障工作的總體方向和主要目標,匯聚醫療保障改革發展的共識與合力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全面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醫療保障實踐新篇章的奮斗五年。《規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扣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高舉改革旗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奮力解除全體人民的疾病醫療后顧之憂為目標,明確到2025年,醫療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基本完成待遇保障、籌資運行、醫保支付、基金監管等重要機制和醫藥服務供給、醫保管理服務等關鍵領域的改革任務,醫療保障政策規范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便捷化、改革協同化程度明顯提升。

《規劃》是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醫療保障工作重要論述,確保“十四五”時期醫療保障事業迎變局、開新局、育新機的重要保障。首先,《規劃》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要求“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規劃》著力破除醫保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鞏固拓展醫保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發展更好滿足群眾多層次醫療保障需求,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公平、更加充分、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醫療保障,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增進民生福祉、促進社會公平、助力共同富裕。其次,《規劃》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切實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標。”“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規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將保障人民健康作為醫療保障改革發展的出發點,融入醫療保障政策制定實施全過程,統籌有限的醫保基金和保障健康的需要,將健康目標融入醫保戰略性購買中,穩步提高醫療保障質量,實現全體人民全方位全生命周期高質量的醫療保障。最后,《規劃》是推動“三醫聯動”的有力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不懈、協同推進“三醫聯動”。《規劃》堅持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把握醫療保障和其他相關領域間的改革聯系,明確“十四五”期間持續優化醫保支付機制、改革完善醫藥價格形成機制、協同建設高效醫藥服務供給體系等改革任務,進一步強化“三醫聯動”的協同性與一致性,促進醫保、醫療、醫藥等方面制度政策的銜接以及醫保與醫療服務體系的良性互動,為群眾享有高質量、有效率、能負擔的醫藥服務和更加安全可靠優質便捷的醫療保障提供政策支撐。

《規劃》以建設公平醫保、法治醫保、安全醫保、智慧醫保、協同醫保為抓手,推動“十四五”時期醫療保障高質量發展。一是推動公平醫保建設。《規劃》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論述精神,從參保公平、籌資公平、待遇公平、服務公平等方面進行工作部署,逐步縮小地區間、人群間、制度間保障差距,促進醫療保障再分配功能有效發揮。建立健全待遇清單制度,推進基本醫療保障規范統一;提高基本醫保統籌層次,消弭一定區域內政策差異;均衡個人、用人單位和政府三方籌資責任,推動待遇保障范圍和標準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確保籌資公平。二是推動法治醫保建設。《規劃》全面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著眼于完善醫保法律體系和推動政策法定,統籌做好醫療保障立法、司法、執法、守法、學法工作,完善多主體協商的共建共治共享機制,推動職工和居民依法參保,依法管理定點醫藥機構,規范基金監管行政執法,推動全社會增強醫療保障法治觀念,進一步發揮法治在醫療保障治理體系中的作用。三是推動安全醫保建設。《規劃》以習近平總書記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引,統籌發展和安全,以更加安全的醫療保障促進更優質量的發展。著手保障基金安全,強化基金監測預警,構筑嚴密有效的基金安全防線;著手保障數據安全,健全醫保經辦機構管理,完善醫保信息平臺,保護好群眾健康數據;著手保障參保群眾個體健康安全,要求基本建立防范和化解因病致貧返貧長效機制,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四是推動智慧醫保建設。《規劃》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以信息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指示要求,順應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全面加強醫療保障信息化、標準化建設,建成全國統一的醫療保障信息平臺,普遍推廣醫保電子憑證,運用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等信息技術,提高醫保管理和服務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實現醫保“決策數字化、管理精細化、服務智慧化”,為參保群眾和定點醫藥機構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滿意的醫保服務。五是推動協同醫保建設。《規劃》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改革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指示要求,著眼部門協作、改革協同、統籌規劃。明確提出推進制度體系協同,在鞏固基本醫療保障的同時,鼓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鼓勵工會互助、慈善等多種形式的保障協同發展;明確完善醫藥價格和采購機制,優化醫療服務價格結構,有效發揮醫保基金戰略性購買作用;明確要強化醫保、衛生健康、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的醫保基金協同監管,切實保護好人民群眾的“治病錢”“救命錢”。

《規劃》明確提出15項主要目標,明確釋放醫療保障高質量發展預期。《規劃》綜合考慮未來五年發展形勢和醫療保障發展實際,構建了“十四五”時期醫療保障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既有定性目標,也有定量目標;既有夯實醫保發展基礎的指標,也有事關改革大局的指標;既有事關參保群眾服務的指標,也有關系治理水平的指標,涵蓋參保覆蓋、基金安全、保障程度、精細管理、優質服務5個維度15項主要指標。總的原則是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要讓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同時確保基金安全、可持續性,也為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留下空間。一是更加重視發展質量。在參保方面,明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在整個“十四五”期間每年都穩定保持在95%以上。重點著眼于改善參保質量,做好居民醫保參保動員工作。優化參保繳費服務,特別是提供適應新經濟、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特點的參保服務。在待遇方面,堅持實事求是確定保障待遇水平。《規劃》在目標設定上,體現了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規劃》設定“1+3”的目標體系,1個總目標是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例下降到27%,3個分目標分別是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基金支付比例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基金支付比例保持穩定,重點救助對象符合規定的住院醫療費用救助比例達到70%。二是更加重視基金安全。把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上,不脫離實際、超越階段,始終繃緊防范福利主義的弦,明確提出“兩個更加適應”的要求,即基本醫療保險(含生育保險)基金收入規模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更加適應,基金支出規模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群眾基本醫療需求更加適應。三是更加注重精細管理。強調向管理要效益,著力通過醫保“小切口”改革推動“三醫聯動”走向深入。具體分為兩類五項指標。第一類是支付方式改革指標,明確實行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和按病種付費的住院費用占全部住院費用的比例達到70%,著眼改變公立醫院逐利性,解決目前嚴重的輕病住院、小病大治問題。第二類是“集采”改革指標,包括公立醫療機構通過省級集中采購平臺采購藥品金額占全部采購藥品(不含中藥飲片)金額的比例達到90%、公立醫療機構通過省級集中采購平臺采購高值醫用耗材金額占全部采購高值醫用耗材金額的比例達到80%、藥品“集采”品種超過500種、高值醫用耗材“集采”品種超過5種,更好解決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大處方”“濫用耗材”等源自“帶金銷售”的一系列問題。四是更加注重優質服務。強調向服務要滿意,以優質服務代替簡單提高待遇提升群眾獲得感。住院費用跨省直接結算率大于70%,重點解決醫療保障制度對日益常態化人口遷移的適應性。醫療保障政務服務事項線上可辦率達到80%,著眼于提高醫保業務辦理智能化水平,提高線上辦理的能力。醫療保障政務服務事項窗口可辦率達到100%,確保群眾醫保福利不困在“最后一公里”。

著力推動醫療保障三大體系建設,確保《規劃》落實落地

《規劃》圍繞建設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體系、醫療保障協同治理體系、醫療保障服務支撐體系三大體系的重點任務,著力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醫療保障“急難愁盼”問題,為未來五年發展描繪了更加美好的藍圖。

著眼于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醫療保障需求,健全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體系。《規劃》堅持公平適度、穩健運行,持續完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鼓勵支持商業健康保險、慈善捐贈、醫療互助等協調發展。一是提升基本醫療保險參保質量。在基本實現全民覆蓋的基礎上,鮮明舉起提高參保質量的旗幟。特別是適應人口流動和就業形態多樣化要求,允許靈活就業人員可根據自身實際,以合適方式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完善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繳費方式,放開對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的戶籍限制。積極推動職工和城鄉居民在常住地、就業地參保,避免重復參保,鞏固提高參保覆蓋率。二是完善基本醫療保障待遇機制。著眼促進共同富裕,減小地區間待遇差距,促進制度政策規范統一,建立健全待遇清單制度,穩定基本醫療保險住院待遇,穩步提高門診待遇,規范補充醫療保險,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因病致貧返貧長效機制,實施重大疾病救助工程,分類優化醫療保障綜合幫扶政策,健全重大疫情醫療保障機制,完善生育保險政策措施。三是優化基本醫療保障籌資機制。重點是建立長期可持續的籌資機制,均衡個人、用人單位和政府三方責任。對職工醫保,提高統籌基金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中的比重。對居民醫保,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籌資政策,研究建立繳費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掛鉤的機制,優化個人繳費和政府補助結構。在全面做實基本醫療保險市地級統籌的基礎上,按照政策統一規范、基金調劑平衡、完善分級管理、強化預算考核、提升管理服務的方向,穩步推動省級統籌。四是鼓勵支持商業健康保險、醫療互助有序發展。鼓勵商業保險機構提供多領域綜合性、普惠性健康保險產品和服務,堅持醫療互助互濟性和非營利性,更好發揮低成本、低繳費、廣覆蓋、廣受益的優勢。五是穩步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探索建立互助共濟、責任共擔的多渠道籌資機制并實行動態調整。建立公平適度的待遇保障機制,合理確定待遇保障范圍和基金支付水平。制定全國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失能等級評估標準,建立并完善長期護理保險需求認定、等級評定等標準體系與管理辦法。

著眼于讓人民群眾享有高質量、有效率、能負擔的醫藥服務,優化醫療保障協同治理體系。《規劃》立足于發揮醫保支付、價格管理、基金監管綜合功能,促進醫療保障與醫療服務體系良性互動。一是持續優化醫療保障支付機制。在目錄管理方面,要更加規范、科學,實施醫保目錄藥品監測評估工程,動態調整優化醫保藥品目錄。建立醫用耗材醫保準入制度,提升醫療服務項目管理水平,引導規范醫療服務行為。在持續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方面,普遍實施按病種付費為主的多元復合式醫保支付方式,推進區域醫保基金總額預算點數法改革,讓醫療機構有動力合理診療,提高醫保資金使用效能。同時,還要加強醫保定點管理。二是改革完善醫藥價格形成機制。常態化制度化實施國家組織藥品“集采”,持續擴大高值醫用耗材“集采”范圍。實施全國醫藥價格監測工程,探索編制醫藥價格指數,加強醫藥價格宏觀治理能力。建立實施醫藥價格和招采信用評價制度,遏制價格虛高。穩妥有序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試點,探索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醫療機構充分參與、體現技術勞務價值的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三是加快健全基金監管體制機制。要把全覆蓋做實,實施醫保基金監督管理全覆蓋工程,完善部門聯動機制,開展日常巡查、專項檢查、飛行檢查、專家審查。提升醫保智能監管能力,建立醫療保障信用管理體系。把各方面力量調動起來,完善社會監督制度,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醫療保障基金監管,協同構建基金安全防線,促進形成社會監督的良好態勢,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監督、輿論監督良性互動。四是協同建設高效的醫藥服務供給體系。完善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健全城市三級醫院、縣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的現代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支持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分級診療體系建設,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促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有效利用和患者有序就醫。

著眼于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優質便捷的醫療保障公共服務,構筑堅實的醫療保障服務支撐體系。《規劃》聚焦群眾就醫和醫保需求,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著力健全經辦管理服務體系,提升醫療保障基礎支撐能力,不斷增強服務效能。一是健全醫療保障公共服務體系。實施醫療保障服務示范工程,推進標準化窗口和示范點建設,推進服務下沉。實施醫療保障政務服務提升工程,優化“線上線下”服務方式,推進高頻服務事項“跨省通辦”。實施國家異地就醫結算能力建設工程,完善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服務。健全完善醫保協議管理,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鼓勵商業保險機構等社會力量參與經辦管理服務。二是強化法治支撐。積極推進《醫療保障法》立法工作,深入實施《醫療保障基金使用監督管理條例》,規范行政執法,完善權責清單、執法事項清單、服務清單。三是推動安全發展。要確保基金安全,防范基金運行系統性風險。依法保護參保人員信息和數據安全,強化醫療保障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維護信息平臺運行安全。梳理醫療保障內部管理和職權運行風險點,建立健全流程控制、風險評估、運行監控、內部監督等內部控制工作機制,及時發現并有效防范化解安全隱患。四是加快信息化、標準化建設。信息化建設是醫療保障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引領,未來五年要全面建成全國統一的醫療保障信息平臺,加強對醫療保障基礎信息數據、結算數據、定點醫藥機構管理數據的采集、存儲、清洗、使用,完善部門數據協同共享機制。完善“互聯網+醫療健康”醫保服務管理。健全標準化體系,統一醫療保障業務標準和技術標準,建立高水平醫療保障標準化智庫。

責編/謝帥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謝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