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人民身體健康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黨的十九大從維護全民健康、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國家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明確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新時代,順應民眾關切焦點,踐行黨的初心使命,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需要構建和諧友善的新型醫患關系。構建新型醫患關系不僅是維護人民身心健康、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關鍵環節,也是推進高等醫學教育創新、提升醫學人文綜合素質、提高公共防控救治能力的高效途徑。當前,構建新型醫患關系成為實現和諧社會奮斗目標,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新型醫患關系 和諧社會 健康中國 高等醫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R-01 【文獻標識碼】A
作為人類的基本權益,健康是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2017年,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中國積極布局國內疫情防控,成功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成為健康中國建設的生動實踐。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構建新型醫患關系、提升醫患溝通能力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明確的問題導向和強烈的的創新需求。新時代、新階段賦予醫患關系以新內涵、新要求,同時,高等醫學教育的創新發展又為新型醫患關系的構建提供了新條件、新支持。由此,新型醫患關系的建構,不僅關乎人民健康福祉和高等教育改革方向,更是打造健康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路徑。
構建新型醫患關系關乎人民健康福祉,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新時代健康中國戰略的部署實施,為醫患關系建構賦予了新內容、新內涵。新型醫患關系正是應時代而生,解當前之困,破發展瓶頸的多學科融合創新的產物。其旨在通過醫患雙方清晰、充分、有效地表達對醫療活動的理解、意愿和要求,運用文字、語言、肢體和各類媒介手段的可實現形式,在中短期的雙向互動中促進醫患雙方的黏性溝通、診療回訪和情感動員,在中長期的醫患協作下最終實現維護人類健康、促進醫學發展、推動社會進步、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終極目標。具體而言,健康的新型醫患溝通以“為健康保駕護航”為服務宗旨,堅持“以病患為本”的工作原則,樹立“醫者仁心、懸壺濟世”的職業道德,引導醫患雙方形成“以誠相待”的良好心態。
醫患溝通與疾病的診斷、治療、康復及愈后等各個環節緊密相聯。醫患溝通學集中研究影響傷病診療和醫患關系的諸多因素,圍繞醫患溝通,探索如何優化傷病診療、改善醫患關系,在醫學診療中納入對心理因素、社會因素的考量,以提升診療效果和診療能力。作為醫學學科、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的交叉領域,醫患溝通學是探索現代醫學模式的新興應用型學科,醫患溝通學使置身不同知識背景、語言體系和情緒狀態的醫患雙方得以消弭溝通鴻溝、暢通溝通渠道。有效的醫患溝通不僅有助于醫者提高病情感知能力、快速作出診斷,也使患者能夠明晰自身狀況、更好地選擇醫療方案。良好的醫患關系是促進患者身心健康的良醫、良藥,有助于醫療事業發展。
高效溝通是醫患雙方的雙贏路徑。以良好醫患溝通為基礎的新型醫患關系建構也成為醫院轉型發展,醫療事業持續進步,降低疾病發生率、復病率和惡化率,提高患者生存機率和生活質量的重要方略。健康、和諧、穩定的醫患關系和有效、成熟、可靠的醫患溝通,受到經濟水平、知識結構、社會體制、群眾心態等多方面影響。目前,我國醫療事業發展仍存在醫療資源不足不均、醫療質量整體不高、醫療體制亟待完善、健康傳播缺乏引導等制約因素。打造“有溫度的醫學”,使醫患雙方都能體會生命價值共生互融的意義,需要以健康醫患溝通作為良方。
構建新型醫患關系是高等醫學教育改革的熱點、重點與難點
健康中國建設背景下,全民健康理念經歷了從“已病”到“未病”,從“治療”到“康養”,從“以疾病為中心”到“以健康為中心”的轉向。理念的變化對我國衛生健康工作的范圍與工作重點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對高等醫學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方向產生了深遠影響。近年來,人文素質的綜合提升成為國內外醫學學科發展培養計劃的關注重點。新語境下,塑造共情共感能力,提高醫患溝通水平,培養人文關懷技能,打造新型醫患關系,成為高等醫學教育發展的迫切需求和必然趨勢。
相較于業已成熟的醫學專業知識培訓,人文教學和對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在我國高等醫學教育領域相對欠缺,高等院校較少系統開設醫患溝通專業課程。醫療糾紛頻發趨勢加重了醫學生的職業憂慮和心理負擔,這些因素影響了醫學人文教育的成效。與此同時,高等醫學教育各層次、各階段、各群體對醫患關系和醫患溝通的重要性認識普遍不足,溝通內容局限于病情本身,醫患溝通技巧缺乏;重考績輕實效的心態使得醫患溝通機會少、時間短、層次淺;在缺乏針對性培訓的情況下,醫學生因臨床水平有限、表達能力不足,導致溝通困難;在應對沖突、解決矛盾的過程中,法律意識、風險意識和專業知識尚待增強。住院醫師群體處于由學生階段向醫師身份的轉化過渡期,心理上尚未完成獨立轉化,對帶教教師存在強烈依賴感,難以與患者獨立溝通,建立有效聯系;社會經驗、執業經驗、交往經驗的缺乏使得他們難以體察患者的不安焦慮和潛在疑問。為此,高等醫學教育要聚焦“以人為本、全民健康”,積極進行教研教改,全面優化專業設置,致力實現人文化、系統化、科學化的轉型升級。在醫學生培育的各個階段,進一步鞏固堅定的職業認同感,培養精益求精的崗位勝任力、終身學習的持續發展力和體察入微的共情共感力。
提高醫學生人文素質和醫患溝通能力不僅是醫學高等教育改革的熱點和重點,還是亟需攻克的難點。想要有針對性地提升醫學人文教學質量,首先要真實、客觀、專業、全面地評估醫患溝通實際過程中存在的缺陷與不足。對標國際上較為完備的醫患溝通能力評估工具,目前國內對醫患溝通能力評估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多采用理論分析、調查問卷的方式,或直接翻譯、引進國際通用量表,整體尚未形成細致完備且緊扣國情的醫患溝通能力評估體系。構建“住院病人評價量表、標準化病人評價量表、臨床教師評價量表、自我評價量表”的“四位一體”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評估體系,比單一“舶來”的評估量表更貼近國情,更能真實、客觀、專業、全面地評估現實醫患溝通能力并及時反饋。醫學教育的職業專項細化和人文素養提升、科學評估體系的完整建構和細節完善、人際溝通技巧的提升和患者醫療黏性的增強,為新型醫患關系的建設和調整提供了導向。
構建新型醫患關系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人民身體健康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2019年,《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出臺,高規格的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成立。黨從維護全國人民健康和實現國家長遠發展出發,積極實踐,走出了一條以人民為中心、從本國國情出發的特色健康道路。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在建設和諧中國、健康中國的過程中,醫療衛生服務水平逐漸成為人們觀察經濟社會發展、黨風政風建設、政府管理水平、社會公平發展的“可視窗口”。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健康、緊密、和諧的醫患關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
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在“推動醫改向縱深發展”的論述中,增加了“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內容,反映了群眾心理和社會期待。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給醫患關系帶來新挑戰、新壓力,醫患關系問題再度成為輿論關注焦點。為應對疫情,多座方艙醫院拔地而起。有新聞評論指出,方艙醫院內建立起了“輕松、友善”的醫患關系,人際間形成了“團結友愛、平等互助”的良性互動,整體營造出了樂觀自信、充滿希望的人文氛圍。在疫情暴發的危機時刻,入院患者對醫務人員的信任感逐漸增強且心懷感恩,患者的信任與尊重也使醫務人員的職業自豪感和使命榮譽感得以強化,醫患關系發展由此進入良性循環。疫情期間,“和諧方艙”成為我國構建新型醫患關系、維護公共健康安全的一個重要實踐成果。不斷打造有溫度、有張力、有情感的新型醫患關系,促使醫患雙方形成相互依存、彼此理解、充滿信任、共克時艱的良好氛圍,是和諧社會的重要體現。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解決醫患矛盾,構建健康醫患關系,醫務人員尤其是黨員要堅持“以病人為本”的心態基礎。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曾指出,“醫患矛盾在全世界都有,中國也不例外,但不是那么普遍,國內總的來講醫患關系還是和諧的”,要解決個別醫患矛盾,“最關鍵要提高醫生的素質和知識水平,要熱愛病人,心里有病人,眼睛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病人”。
推進健康中國戰略是實現和諧社會奮斗目標的重要路徑。以新型醫患關系為基礎的健康中國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推進構建新型醫患關系、促進健康中國戰略推進,要依靠國民健康政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管理規劃上要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要全面取消以藥養醫,健全藥品供應保障制度;堅持預防為主,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當前,立足“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面對持續存在的疫情防控壓力,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要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以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為目標,以解決危害城鄉居民健康的主要問題為重點。營造有利于人民健康的環境和氛圍,建立健全反映人民健康狀況和健康素質變化的評價體系,離不開對醫患互動的科學引導,離不開對塑造健康醫患關系的宣傳和動員。建立“親和友好、平等互助、尊重團結、健康穩定”的新型醫患關系,是新形勢下醫院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重要任務,是醫學職業教育回歸初心使命的美好愿景,是探索健康中國建設的有效路徑。在建立良好醫療秩序、和諧醫患關系的過程中,黨和國家緊密關注全民健康素質的提升,關注醫療改革的深入實施,關注醫學教育管理者和執業者的醫患溝通能力培育。新時代,構建新型醫患關系要提升醫學生人文素質和醫患溝通能力,精準聚焦醫患溝通中的心態偏差,有效避免醫患互動中產生的矛盾與沖突,推動醫學教育更好地服務社會發展。
(作者為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國家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我國醫學生醫患溝通評價體系的構建與推廣應用”(項目編號:BIA170177)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
②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責編/馬寧遠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