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中國共產黨引領人類文明形態的歷史進程

【摘要】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保持和發揚馬克思主義政黨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帶領中國人民走出一條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中國共產黨不斷深化對文明系統如何構成的科學認識。從“兩手抓”“三位一體”“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過程中形成的文明形態也日益豐富和完善,成為引領當代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新形態。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人類文明形態 【中圖分類號】D60 【文獻標識碼】A

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到“三位一體”和“四位一體”,再到“五位一體”的形成,逐步發展出涵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在內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在經濟方面取得較大發展,人們的物質條件和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中國加強了與其他各國的交流往來。但同時西方腐朽思想也得以涌入,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不良社會思潮逐漸傳入國內,在社會中產生了不少負面影響。如果任憑這些消極腐化的思想肆意發展下去,黨和國家的建設必然會受到嚴重影響。為此,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并多次強調要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1982年,黨的十二大順利召開,會議中明確提出“我們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一定要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是建設社會主義的一個戰略方針問題”。自此,精神文明建設被擺到了與物質文明建設同樣的戰略高度,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我們黨深刻認識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這兩個文明建設的內在緊密關系。社會要想得以持續發展,就必須要不斷地提高生產力,尤其是在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本質要求和根本奮斗目標的社會主義社會之中。與此同時,還要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為物質文明的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開辟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道路和社會主義文明形態。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的戰略方針強調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整體性發展。不良社會思潮之所以會影響和危害到社會中的一些人,根本原因在于這些人還沒有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堅守正確的立場,內心矛盾交織,沒有從根本上處理好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內在關系。人與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會形成包括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思想關系等多方面內容的一系列關系。這些關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最基本的經濟關系,即人與人之間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生產關系。在社會主義國家中,這種關系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超越了產生于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生產關系,且以共同富裕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就從根本上消除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對抗性。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的戰略方針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基本原則。物質文明建設能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經濟基礎,國家的科技、教育等任何事業的發展都離不開物質文明的支撐作用。而精神文明建設也能反過來促進物質文明更好地發展,以先進的精神指導和加速物質文明建設。當社會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失衡時,就會波及人們自身的精神世界,出現道德的滑坡和信念的缺失,進而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加劇社會矛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二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把握和運用好二者之間的關系,使得人人都能實現豐衣足食,且知榮辱,守禮節,才能更好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清醒認識到政治建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作用,將政治文明納入“三位一體”總體布局

黨的十二大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快速發展。中國共產黨人充分認識到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不斷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并加快對我國政治體制的改革,使之與我國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走向低迷,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使得美蘇冷戰的兩極世界格局發生根本性變化。一些西方國家借此加大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攻擊和意識形態的滲透,有意限制我國發展,實現所謂的“和平演變”。從國內情況來看,當時部分學生和知識分子受到了資產階級自由化錯誤思潮的煽動,黨和國家建設面臨較為復雜嚴峻的社會形勢。為了守護好改革開放帶來的豐富成果以及保證改革開放繼續平穩的推進,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積極應對,審時度勢并冷靜研判,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民主政治建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作用。

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成功召開,會議中我們黨在繼承和發揚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思想和方針基礎之上,進一步按照經濟、政治、文化三個領域展開具體規劃,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構成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和“三位一體”總體布局。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繼續“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并明確提到要把政治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被擺到了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同樣的戰略高度,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體”總體布局也得到進一步明確和深化,更加完善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和社會主義文明形態。

“三位一體”總體布局突出強調政治文明在社會主義文明形態中的地位和作用。從人類文明發展史來看,人類文明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在資本主義發展進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貧富分化不斷加深,逐漸形成的是畸形的社會生產關系和民主實現形式。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之初,我們就從根本上否定了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制度設計,主張的是社會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通過這種充分的發展成果將人從對物的依賴性中逐漸解放出來,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也就從根本上消除了人與人之間的對抗性。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本質上是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是一種新型的、為絕大多數人享受的民主的政治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黨的領導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證。作為中國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從制度形態上否定了少數剝削者壓迫廣大勞動人民的政治制度,也否定了維護少數人特權和強權的政治價值理念,始終堅持公正、平等、民主、自由的價值取向。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基本方略。在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進程中,要想實現人民民主,需要法律的保障作用。堅持依法治國,保障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通過不斷地制定更細致和完善的法律法規來保障人民應享有的公民權利,使得法律制度真正反映人民真實意愿,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促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建設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完全符合中國國情要求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共同構成了“三位一體”總體布局。

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四位一體”總體布局涵蓋社會文明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轉型進一步加快,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建設管理方面也出現了城鄉差距擴大、階層不斷分化、人口問題突出等許多新的問題。盡管當時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依舊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但矛盾的具體表現形式出現了新的變化。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物品供給極度匱乏早已不再成為問題。然而,人們對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多樣化需求與我國社會公共產品短缺、公共服務落后的矛盾卻逐漸凸顯。這一變化對黨和國家社會治理思維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臨日益突出的社會建設方面需求,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憑借高超的政治智慧,提出了“四位一體”總體布局,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持續平穩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

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正式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論斷,強調要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到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重要位置。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對我國當時面臨的社會建設形勢作出總體分析,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報告對“四位一體”總體布局進行了更為全面的論述,再次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這次會議正式把社會建設擺到了與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同等重要的戰略高度,發展了在“四位一體”總體布局之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形態。

“四位一體”總體布局堅持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中發展文明形態。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社會生活現象的基礎不是人的某種理念或精神,而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社會客觀關系。在“四位一體”總體布局指導下,社會建設成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各階層之間利益關系的重要內容。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改變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狀況,加強教育、就業、醫療等工作力度,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使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又各得其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從“小社會”入手,重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問題,發展社會事業、完善社會管理、建設和諧文化等,而且還著眼于“大社會”,把和諧社會建設落實到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等在內的黨和國家全部工作之中,以推動國家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四個方面協調發展。在“四位一體”總體布局之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社會建設通過不斷地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進而共同促進社會主義文明形態的新發展。

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

伴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資源大量浪費、環境污染嚴重、自然災害加劇等問題也成為阻礙我國進一步向前發展的制約因素。從國際上看,環境保護也已經成為全球的熱議話題。隨著我國國際地位和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勢必要在生態環境保護與環境治理方面承擔更多的國際社會發展責任。在這種背景之下,中國共產黨人沉著思考,積極探索,適時提出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之中。

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詳盡闡述了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舉措,同時將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內容,明確提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是“五位一體”,并提出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相適應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創造了“五位一體”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

首先,從人與自身、人與人的關系來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始終堅持人民在社會主義文明形態中的中心地位。唯物史觀認為,人民才是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者。生態文明建設加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意在保障當代人民的幸福生活的同時,更要為我們的子孫后代提供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深入發展,不斷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環境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民的利益,拓寬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渠道,也進一步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其次,從人與社會的關系來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力求構建科學的、全面的社會主義文明形態。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經濟建設能為社會的發展提供物質保障,政治建設能起到政治保證作用,文化建設能夠提供方向性的引導并成為一種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社會建設為人與社會的發展提供必需的公共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則可以持續地為人與社會的發展提供綠色可持續發展環境。這五個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再次,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生產力可以用來充當文明形態之間的區分標準,即文明形態的區分“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而人類社會的發展卻是無限的。面對這一發展矛盾,當代中國遵循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及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出一條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將建設良好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作為中國始終堅持的戰略目標。最后,從人與世界的關系來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旨在社會主義文明形態發展進程中兼顧“人民幸福”和“人類解放”。在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入發展的今天,中國堅持以全球視野共謀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呼吁各國建立全球生態合作共同治理的新秩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國際社會上充分展示出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五位一體”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不僅成為當代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為整個人類社會向著更高人類文明形態的演進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不斷地去探索社會前進的道路與方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實現了較快發展,也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成熟穩定的實踐方法和現代化道路。同時,“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中國的現代化道路也并不代表一種永恒固定的萬能范本。在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和影響之下,中國面臨的內外矛盾也在不斷變化,還需要以發展的眼光來進一步堅持和完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鞏固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并持續深刻地去引領人類世界的未來走向。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韓喜平、郝婧智:《人類文明形態變革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1年第4期。

②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

③《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新華社,2021年11月16日。

責編/于洪清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李一丹]
標簽: 人類文明形態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