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六結合”“三融入” 抓好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創新

【摘要】對課程思政教學進行創新,做好協同育人機制相互配合,是提升教育發展質量的有力舉措。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結合學校實際,將專業、學科發展擺在突出位置,促進形成專業發展與國家需要相匹配的新局面。探索“六結合”“三融入”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營造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濃厚學習氛圍。

【關鍵詞】課程思政 三全育人 教育強國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堅持課程思政“六結合”,力求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

課程思政離不開課程的合理設置,而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是進行思想碰撞的主要形式。在課堂整個主渠道中,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是不可割裂的,高校應回歸育人本質,增長學生知識儲備的同時加強學生的品格修養。

將價值觀引導與學科發展相結合,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引領作用。課程思政的本質是將課程回歸到育人本身,體現其價值性。不同專業課程內容表達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性也不盡相同。公共基礎課程著重學生內在品質的培養,注重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及政治修養;專業教育課程注重加強學科專業時代使命和責任意識教育,強化學生對學科專業內在價值和職業操守的認識,增強學生專業認同感和自豪感;實踐類課程旨在不斷提升學生探索能力和激發創新精神。在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應基于學科專業特點和國家需要所賦予的教學要求和根本任務,科學設置教學評價標準,巧妙利用教學方法,引導教師實現由知識內容傳授轉化為情感態度價值觀培育。根植每一門學科特色,打通不同學科界限,打破不同學科的專業壁壘,將思政元素引入不同學科理論內容傳授過程中,推進課程思政內生性發展,將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教育實踐活動。將顯隱性教育工作抓實抓細,分類實施課程思政建設,將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貫穿人才培養各環節,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與多學科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進一步推動課程思政的規范化教學、科學化建設。

將國家需要和教學目標相結合,在實踐學習中提升責任意識和愛國情懷。愛國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家、國、天下是每一個中國青年的責任,家國情懷是以原初性情感為紐帶,從國家層面升華為“經邦濟世”的博大胸懷,形成了從個體、家庭的“忠孝”到“天下為公”崇高追求的相互映照。從個人思想教化和精神熏陶方面,可以引導學生葆有最真摯深沉厚重的家國情懷,在不斷熏陶教化中獲得自我價值認同和精神皈依。通過家國情懷教育能激發學生奮發向上、不斷進取的斗志,樹立以身報國的使命與擔當。面對當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學校更需要具有世界眼光,以歷史發展的視角,在課程教學中將國家認同和人民情懷融入其中,鑄就學生良好的文化品格,營造美好的精神家園,讓學生增強個體歸屬意識,與時俱進,將國家發展圖景與自身成長結合在一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不斷付出自己的努力。“家”與“國”實質上是休戚與共、不可分割的共同體。要激發學生從“小我”做起,不斷強化自身責任意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為國家發展、經濟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從“小我”實現,逐步延伸至家國之“大我”,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根脈不斷延伸和傳承下去。

將歷史智慧與現實短板相結合,推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家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深入人心的文化基因。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應充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將中華民族的文化品格和行為風范深深融入教育對象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從而達到以文化人的目的。課程思政教學和設計中,關鍵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幫助學生將汲取的歷史智慧轉化為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課程為主,讓學生體會到中華民族沉淀出的文化和智慧。課程思政建設應著眼全球文明視野,扎根中國社會發展實際,更要立足各地文化資源特色,充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和體現出的“人文精神”,指引學生深度思考人類的發展歷程。

將職業情感與個性特點相結合,提升學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質。行業文化對個體思想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加強行業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強學生對行業前景和發展趨勢的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從當前產業發展形態和趨勢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趨勢逐步增強。在高校課程思政教學中,學校應根據行業發展趨勢和國家社會重大需求及時調整專業方向和培養目標,將行業特色文化融入課程思政教育中,增強學生對于行業文化和職業特點的認識和了解,不斷增強自身的職業認同感,更好為行業發展作出努力和貢獻。在思政課程目標設置中,將實踐教學與行業文化特色相融合,以職業文化為標桿,使學生提前熟悉行業內在特質和文化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認同感、行業歸屬感,加強企業文化教育的制度化,對學生的行為進行一定的規范,將育人體制逐步完善。根據行業的不同特性和發展要求,進行課程思政教學的相關課程設置,在與實踐工作結合過程中,改革創新教學形式,因材施教,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盡可能全面覆蓋。在專業知識和職業精神教育中,從科學歷史發展脈絡和科學的重大發現入手,串入行業領域的勵志故事、生動感人的教學案例以感染并激勵學生。通過不同職業角色扮演進行體驗,如以學徒制的方式傳遞工匠精神,培養學生鉆研精神和科學精神,不斷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提升他們科學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及培育他們修身養德的人文氣質和高尚情懷。利用校外專家力量,邀請行業專家和模范人物,成立具有行業特色的社團,開展行業文化系列學術講座,通過校外學術大家的點撥指導,激發學生潛心鉆研、躬耕學術、獻身專業的內在動力。

將師德師風建造和學生行為規范相結合,充分發揮出榜樣的帶頭作用。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教師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和廣泛的影響,尤其是教師的思想方式、學識水平、精神風貌、生活作風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并隨著時間積淀得以傳承。“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身教比言傳對學生起著更為重要的影響。教師的表率作用,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身體力行,而且還蘊含著潛移默化的熏陶漸染,如營造校園文化、學習時代楷模精神等。教師應結合親身經歷教學實踐,將知識的表層符號、形態結構與教師的生命體驗、價值觀念緊密連接起來,實現外在行為的示范與教育思想的內化有機融合,從而將思想要素與德性修養轉化成受教育對象的內在品格,激勵學生追逐夢想、探究真理。在細微處關愛學生、體貼學生,通過理想信念、治學態度、品行修養等方面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課堂實踐教學,真正實現師生間心靈的對話和思想的溝通,幫助學生創建科學的價值觀念。

將知識授課和實踐課程相結合,創建全方面發展的育人計劃。課程思政實踐教學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原則,體現了課程育人和實踐育人的雙重功能。實踐教學過程中,要利用已有的理論知識、學校的教學環境和資源條件,創建個性化的實踐教學課程。實踐教學是通過實踐達到育人的目的,但是不能僅停留在實踐上,而是要堅持理論指導下的教學實踐,發揮實踐課程的關鍵作用。有效利用社會平臺,讓學生能夠參與社會調研、實踐創新、發明創造等活動,把實踐教學作為學生培養學習興趣、增強動手能力、激發獨立思考的第二課堂。實踐教學過程中的每一環節都要精心設計,確保只要學生積極參加實踐課程,動手能力和實踐水平都會得到相應提升。注重培養學生工匠精神、道德意識、創新理念、團隊協作,將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在動態體驗教學中實現自主發展。

創新課程思政“三融入”,推動綜合素養和專業能力協同發展

“六結合”的重點是挖掘課程中蘊藏的思政元素,并將其充分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若要真正實現“德智合一”,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還要創新課程思政融通的方法,即“術”。

在課程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元素,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積極討論。課程思政不是單純的“泛政治化”,而是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各門專業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遠大抱負,涵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有效融合。思政元素融入過程不是思想政治理論的強硬灌輸,而是利用“迂回”“滲透”的教學方式,精準把握受教育對象的心理特點和專業發展需求,尋找合適的切入點,讓教育具有更強的說服力和深遠的影響力。要利用校園環境、學生活動、文化氛圍等非正式教育載體,提煉課程思政的核心元素,并將其融入受教育對象的心靈。利用專題活動、主題討論等方式,讓學生深入把握課程知識體系中蘊涵的思想價值和精神意涵,利用切入法喚醒他們的情感意識和思想自覺,并將其及時轉化為受眾自主學習的過程。對教學過程來講,要由教師主宰轉為師生對話,讓學生用心去感悟,自主地健康成長。

在教學環境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倡導沉浸式學習方式。道德僅停留在大腦中處于“書本化”的存在,那就脫離了現實生活。我國學者陶行知等人探索出體驗式德育,強調主體的生活體驗、情感認知等因素,將推動德育實踐范式的革命性演進。因此,要讓學生沉浸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環境中,把校園作為協同育人的有效載體。學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校園的一草一木均可以成為育人的載體,只要悉心營造,就能收到“不言之教勝于教”的效果。要調動一切育人資源,注重學生情感體驗和熱情參與。在校園中設置文化場地,將教書育人的理念融入校園環境,把舉辦傳統文化活動作為營造和諧校園文化活動的重要抓手。

在實踐教學活動中融入中國紅色文化元素,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能力。從立德樹人的社會主義教育培養目標出發,做好頂層設計,實現實踐教學和專業理論知識相融合,讓課程思政教學更加活躍生動。根據分類設計有效實施,從為什么要進行實踐教學課程、課堂內容如何安排、課程活動如何設置、期末如何教學評估等環節,不斷增加實踐課程教學,增強教學全過程的評估判斷。在認知型目標體系中增加實踐性目標課程,讓實踐教學能夠促進人才培養,促使社會和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協作。通過搭建多種實踐教學項目平臺,把課堂的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環節、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積極延伸小課堂,努力搭建大平臺,充分利用多方資源,優化學生知識結構,逐步建構起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相融合的育人模式。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學校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社團組織的作用,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開展一些紅色文化講座、參觀黨性基地等活動,提升基層黨組織和社團組織的凝聚力。通過打造一批“黨建+”基層黨支部特色品牌,促進黨建形式的多樣化和黨建工作科學化,打通師生服務的“最后一公里”,促進教學實踐活動的有效性和持續性。

(作者為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黨委書記)

【注:本文系2020年山東省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重大項目“山東省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D2020003)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人民日報》,2018年9月11日。

責編/張忠華 美編/陳琳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李一丹]
標簽: 思政   思政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