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桂蘭老師
新時代,是一個創造的時代,是一個人才、智慧競爭的時代。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音樂教師,首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積極參加音樂活動,能夠從音樂活動中感受樂趣。這要求我們必須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大力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讓學生自己去實踐、去創造音樂。新課程標準則提倡學生研究知識、發現知識,把知識運用于實踐,解決超越現有知識范圍的問題,培養獨創能力。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我們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要引導學生,讓他們大膽地去想象,去表演。因此,在新課改實踐中,我嘗試了運用以下幾種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通過節奏訓練,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節奏是音樂的基本要素,也是音樂的骨架。任何音樂都離不開節奏,而節奏與現實生活的關系非常密切,可以說生活中處處都有節奏,宇宙間的萬象萬物,處處存在著節奏。如:時鐘的擺動,公雞打鳴,火車的開動,各種動物的叫聲,走路的聲音等等。讓學生根據生活中獲得的經驗來學習一些較難掌握的節奏,并再進行創作,不失為掌握鞏固的一個較好的方法。如學習×·×的附點節奏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夏天知了的叫聲“知·了,知·了”,然后給學生一句歌詞如“我愛我的媽媽!”讓學生創作出不同的包含×·×的節奏形式,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就很容易掌握這個節奏了。
同時,要求教師聯系生活體驗,掌握節奏類型。將節奏技能的教學與鞏固結合音樂形象進行,既符合低年級學生年齡的特點和認知規律,又使枯燥的學習變得活潑而富有趣味。如讓學生走步或跑步來鞏固認識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不給名稱)。啟發學生自編或模仿大象、熊、烏龜走路的動作,× × × ×和小兔子、麻雀、燕子的動作×× ×× ×× ×× 。教師還可通過引導,找個別學生分別用× ×或×× ×× 節奏敲擊鼓邊和鼓心,其他學生邊聽節奏邊模仿出各種動物走路的形象。學生在游戲中就饒有興趣地接受了節奏訓練,同時又加強了對節奏知識的學習。
此外,教師還要注意聯系大自然的音響,掌握節奏型。大自然不乏有各種各樣的聲音。我們也可以啟發學生尋找大自然中的音響并模擬出來,記住基本節奏。如馬蹄奔跑的聲音×××(噠噠噠),汽車喇叭聲× ×·(嘀嘀),火車快速行駛的聲音××××(轟隆轟隆),火車長鳴×---(嗚),小貓的叫聲 ×-(喵)等。還可以讓學生再想一想,這些節奏在生活中還能表現什么?學生通過思考會說出,牛的叫聲“哞—”,時鐘報時的聲音×---(當),青蛙的叫聲××××(呱呱呱呱)。這樣的節奏訓練賦予了情緒性,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讓學生自己設計拍手、跺腳、捻指的節奏為歌曲伴奏。只要稍加指點便可以放手,讓他們自己處理。學生的創作可能不成熟,不完美,但是,他們在實踐中進行不斷地探索,思維活躍,反應靈敏,創新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通過創編歌詞,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歌詞包含較多文學性的東西,在音樂課上進行歌詞創作,既可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一是根據原有歌曲添加新歌詞進行再創作。如學生在學會歌曲《誰在叫》后,教師可以積極地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除了歌中唱到的幾種小動物外,你還喜歡哪些小動物,能不能也唱到歌中去?”學生紛紛開動腦筋,展開聯想,創作出許多不同的歌詞來,有“小狗‘汪汪’,小狗叫了,媽媽跑過來”。有“小鳥‘啾啾’,小鳥叫了,鳥媽媽捉食來。”學生們思想活躍,課堂氣氛也調動了起來,在創作過程中體會到了樂趣。
二是根據親身體驗,創編新的歌詞。在教高年級的歌曲《春來了》時,為了培養孩子們的創作能力,我讓學生描述一下你眼中的春天,創編出新的歌詞。同學們展開了對春天的回憶,有的說:“春姑娘藏在白雪中,白雪融化被我看見了。”有的說:“春姑娘藏在大地上,小草發芽被我看見了。”我又進一步要求大家把自己創作的新歌詞唱出來,于是大家又興致勃勃地唱起來。這樣一來,不僅擴展了孩子們的視野,也訓練了演唱能力。
通過使用打擊樂器,弘揚學生的創新精神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1—2年級,學習常見的打擊樂器,能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能夠運用樂器聲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聲音;能夠用打擊樂器探索聲音的強弱、音色、長短和高低。”由此可見,打擊樂器在低段音樂教學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是探索樂器的使用方法。使用打擊樂器可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及想象力,為培養創造性人才奠定基礎。在平時使用打擊樂器時,我讓學生自己去探索這種打擊樂器有幾種敲擊的方法,發出幾種不同的聲音,它們像生活中的什么聲音?每個環節都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如:一個學生發現三角鐵有多鐘敲法,并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拿著三角鐵上的掛繩敲三角鐵會發出長而亮的聲音,像上課鈴聲。握住三角鐵的上半部敲擊三角鐵,會發出短短的像釘釘子的聲音。拿著鐵棒在三角鐵的四周循環敲擊會發出長而回旋的像鬧鐘響的聲音。這是學生創造和想象的結果。
二是探索樂器的選擇條件。如在學完人民音樂出版社第三冊的《這是什么》這首歌后,我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書中提示用雙響筒和碰鐘為歌曲伴奏,學生通過討論說出,用雙響筒的聲音模仿鐘表走動的聲音,用碰鐘的聲音模仿鐘表報時的聲音。我又繼續追問:“還能用其他打擊樂代替嗎?”學生很快聯想到,三角鐵的聲音與碰鐘的聲音相似,響板的聲音可代替雙響筒的聲音……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讓學生知道答案不是只有一種。
通過正確評價,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音樂教學評價是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音樂課評價應充分體現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著眼于評價的教育、激勵與改善的功能。”
一是采用鼓勵和肯定的語言進行評價。我在教學中多使用夸獎的言辭,不斷地用“你很有創造力”“你真了不起”“老師真為你高興”等語言隨時表揚和鼓勵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對所有回答的問題不輕易否定,即便是一些不成熟的、甚至稚嫩的,抑或是不合理的回答,也向學生表示出自己的贊賞態度。另外,對于學生的良好習慣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尤其是對于個別音樂素質不佳的學生,應采用語言性和非語言性兩者結合的評價方法與形式,及時捕捉他們的閃光點。
二是采用師生共同參與進行評價。對于期末考評,我變教師評價為師生共同評價。其實,學生同樣是考評的主人,他們同處于一年齡段,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和情感體會,有他們的參與評價,不僅可以彌補老師單一考評的缺陷,還增強了集體的親和力,從長遠角度看,也提升了他們將來參與各項工作的合作意識。
新的課程標準給我們提出了新的奮斗目標。作為新時代的音樂教師,要不斷提高專業知識和教育理論,在理解教材,勇于創新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小學音樂教學,并通過課堂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時,提升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作者為北京市海淀區上莊中心小學音樂教師)